紅葉.jpg

不急的是白居易而非琵琶女?──回覆一位網友關於〈琵琶行〉白居易寫作手法的問題

編者按:日前有位網友來訪時留言提到,站內所轉貼的蔣勳〈白居易〈琵琶行〉──聽到一個生命從繁華到沒落的感傷〉中,有一段敘述似有疑義。網友的意思大致是說,白居易就情節脈絡應該「急切」想一見暗夜中彈琵琶者為是,而蔣先生文中卻指出白居易「不急」於馬上與琵琶女一見。這個問題是個很好的問題,也應該有不少讀者對此產生疑惑。主編對此所持的見解是開放的,雖然該文字面上乍看下不合常理,但轉個角度來看,其實這個問題已觸及到文學作品中「角色情境」與「創作立場」之間的關係,頗值得一提,因此重新張貼說明,提供讀者參考。以下先節錄蔣先生該文的一段原文:


大家在那邊一直邀請,說你彈一曲琵琶給我們聽,她「千呼萬喚始出來」。這個不急不是這個彈琵琶的女子不急,是白居易不急。你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一直覺得你很想知道到底是誰在彈琵琶,這個人什麼樣子。但這首詩的結構有一個空間感,一層一層的層次感,可是鋪敘開來,不會一下子慌張地就跳到不應該跳的地方。「猶抱琵琶半遮面」,拿著琵琶出來的時候,還看不清楚她整個的臉。大概她有一點害羞,有一點覺得驚慌,不知道為什麼這一群人要叫她出來彈琵琶給他們聽。我們現在常常用這個成語,是因為這個形容非常漂亮。(節錄自:蔣勳〈白居易〈琵琶行〉聽到一個生命從繁華到沒落的感傷〉)

網友提問:

在蔣勳先生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為題賞析「琵琶行」一文中,其中有一段解說如下:「大家在那邊一直邀請,說彈一曲琵琶給我們聽,她『千呼萬喚始出來』。這個不急不是這個彈琵琶的女子不急,是白居易不急。」----最後一句怎麼跟我的理解正好相反?實在無法接受蔣先生的說法; 請問要從何處看出「不急的是白居易而非琵琶女」?望釋疑,謝謝!

小編回覆:

您好,謝謝您的指教,當初讀到這段文字,小編也有相同疑惑,但後來反覆再看,慢慢比較懂了這句話的意思,但小編不是蔣先生,無法強作解人,也許看法不一定正確,一點芻見您或許可參考看看。

蔣先生的原文是這樣的:「她千呼萬喚始出來。這個不急不是這個彈琵琶的女子不急,是白居易不急。你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一直覺得你很想知道到底是誰在彈琵琶,這個人什麼樣子。但這首詩的結構有一個空間感,一層一層的層次感,可是鋪敘開來,不會一下子慌張地就跳到不應該跳的地方。」....

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她的「不急」是肯定的,這暫且不論。但「白居易」其實有二個身分:一個是詩中那個聆聽琵琶女琴音身世、青衫淚濕的故事角色「江州司馬(白居易)」,另一個身分是創作琵琶行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兩個都是白居易,但心理狀態略有不同。

前者作為故事角色的白居易,和他送別的友人,顯然都和我們讀者一樣,急於想了解夜彈琵琵、尚未出場的陌生人究竟何人(故事中的角色白居易、客人肯定也是「很急」於想一見琵琶女的),因為故事中的江州司馬、客人、後世的我們融入在這故事情節中,急於想知道故事接下來的發展。

但白居易另一個身分是作者,作者「怎麼處理這個故事題材」,節奏是快是慢,是開門見山還是層層剝卸,決定了這首詩的好壞,小編推測蔣先生所指的「白居易不急」,不是故事裡的白居易不急,而是跳脫出故事之外、以一個旁觀者角度寫下這首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不急,文字節奏慢慢的進行,為讀者們留下懸念,製造主角上場前的想像空間,所以蔣先生才說「這首詩的結構有一個空間感,一層一層的層次感,可是鋪敘開來,不會一下子慌張地就跳到不應該跳的地方。」

許多文學故事裡的「角色」可能歷經情節中的大風大浪、人生起落,但「作者」如何處理故事及角色,一定得經過縝密冷靜、從容不迫的設計安排,「角色」可以熱烈悲苦地感受現場氛圍,但「作者」則須保持一定距離之外才能冷靜處理。以上是小編的一點淺見,希望能對您問題的解決有所助益,謝謝您的不吝指正,也歡迎隨時討論交流。


延伸閱讀:

蔣勳: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琵琶行〉聽到一個生命從繁華到沒落的感傷(全文)

【文章出處】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