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恥.jpg


題解

此二章均選自《孟子.盡心上》,一則言知恥即可免恥,一則言人不可失其羞恥心。

「恥」就字面上可拆解為「耳」與「心」,在造字原則六書中屬於會意字,暗示「恥」即「傾聽內心的聲音」。「恥」就名詞而言,主要有二種含意:一指「羞愧的心」,有慚愧之意,如:「無恥」、「知恥」。二指「羞辱的事」,有丟臉之意,如:「雪恥」、「國恥」、「奇恥大辱」、「引以為恥」。

孟子認為,變詐之巧者,常常就是缺乏羞恥心的人,以巧詐勝人而不以為非,習非以為是,甚至自矜其巧,人若欠缺反省慚愧之心,則無奮發改過之志,離正道自然越來越遠,深陷習氣之中不可自拔,終將胡作非為。


顧炎武《日知錄》〈廉恥〉一文曾同時引述這二則,該文曾被選為高中國文選文。

原文無題,標題為編者另加。

恥.png


論恥二則

(一)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二)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文章出處】
《孟子》
盡心上
原作者:孟軻


恥.png


註釋翻譯

(一)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羞恥心,名詞。指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
譯文:
孟子說:「做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

(前面的恥,沒有羞恥心,名詞。後面的恥,覺得......可恥,動詞。指以無羞恥心為可恥,意即痛改前非,悔過向上),無(恥,恥辱的事。就可遠離恥辱的事了)。」
譯文:
如果能把沒有羞恥心覺得可恥,那麼就一定終身遠離恥辱的事了。」

(二)


孟子曰:「(恥,羞恥心,名詞)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羞恥心,名詞)焉。
譯文:
孟子說:「羞恥心對於一個人而言實在太重要了,那些賣弄心機,變詐取巧的人,是用不到羞恥心的!

不恥(不覺得可恥)不若人(不如人),何若人有?」
譯文:
自己不如人還不以為可恥,那麼還有什麼比得上人呢?」


恥.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