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集.png


王昌齡詩歌特色及代表作品

王昌齡生平簡介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約卒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年約五十九歲。王昌齡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中進士,曾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故世稱王江寧;天寶年間貶為龍標(今湖南懷化洪江)縣尉,故又稱王龍標。安史之亂時,在回鄉途中不幸遇害身亡。

王昌齡
著作計有詩、文、賦、詩文評,尤擅長作詩,其詩體裁多元,五言古詩及七言絕句享譽詩壇,其絶句成就可與李白爭勝,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其詩作以邊塞詩最負盛名,具深刻的時代反思;亦有閨怨、送別之作。存詩一百八十餘首。

王昌齡詩的主題類型

王昌齡擅長寫作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其邊塞詩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有頌揚將士英雄氣概、不計功名者,也有諷刺將領失職、不適任者,或摹寫邊地征人久戍不還的愁悶,意味深遠。例如〈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又如〈出塞〉,此詩有「七絕第一」的美譽: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閨怨詩關懷的對象遍及失寵宮人、征婦,以及棄婦,尤能捕捉怨婦「怨而不怒」的優柔深婉。寫宮廷婦女的苦悶生活和幽怨心情,例如〈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
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又如〈閨怨〉,此詩由征婦始悟情重而輕富貴,極寫她思遠的落寞: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其送別詩則流露真誠友情,不少作品翻脫送別詩的寫作常規,呈現新妙之思,例如〈芙蓉樓送辛漸〉,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清高性格: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又如〈盧溪別人〉,以安慰友人不要愁對明月、猿啼,表達離別的無奈:


武陵溪口駐扁舟,
溪水隨君向北流。

行到荊門上三峽,
莫將孤月對猿愁。


王昌齡​​​​​​​詩的藝術特色

前人將王昌齡和李白的七絕同列「正宗」,兩人為七絕樹立了兩種風格範式。王昌齡七絕的藝術特色說明如下:

1.以唐人七絕入樂府題,妙協簫韶

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比較李白和王昌齡的絕句,指出「太白絕間率露,大家故宜如此」,王昌齡因「妙協簫韶」而為「千秋絕調」。李白絕句的特色為率性自然,不拘守入唐以來對聲調格律的要求;而王昌齡則頗能配合唐時流行的音樂。因此,當兩人同以七絕入樂府體時,成就各異。《詩藪》又云:「少伯七言絕,超凡入聖,俱神品也。

2.意多而渾成,無爐錘之跡

明代陸時雍《詩鏡總論》評王昌齡、李白二人:「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椎煉(錘打鍛鍊),太白出於自然。」王昌齡寫詩的方式和李白不同,其創作構思及語言表現多出於精思鍛鍊,而非信口而成,所以王昌齡的詩顯得意深,卻又能泯去痕跡,不作刻劃。

歷代文人欣賞王昌齡詩時,往往會賦予「渾成」的評價,由此可知王昌齡寫詩不在於計較一字一句的妥貼工拙,也不是對時事細節的如實描寫,而是如何從現實經驗之中,提煉出最典型的意象,以喚起讀者的同情共感


3.言微旨遠,託諷於有意無意之間

王昌齡詩作中的諷刺之意,往往不能從文字表面看出真正的意涵,必須從作品情境探究他隱喻的現實處境。他不明指特定人物或事件,卻又適當引用史實或營造時事感,因此王世懋評其七絕「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而這樣未影射特定人事的寫法,使規諷不顯尖銳,故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評為「語極溫柔敦厚,風人之遺。」《唐詩別裁集》:「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可。」


王昌齡詩集.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