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png
示意圖


高中教師的困惑日常:古老的早自習、製作填空格的講義

我是高中老師,在現今台灣,是很多人覺得還不錯的行業。

早上梳洗後,我會先看看手機,可能家長或學生會傳 line 過來。如果沒什麼要處理,出門前先決定好等等要直接進辦公室,還是先繞去教室一趟。

到教室吧,這樣如果行政人員經過,會覺得這是個認真的導師。但教室裡學生總是稀稀落落,有些遲到、有些已經開始寫早自習考卷。那些遲到的同學不擔心考卷沒寫,因為只要不是第一節收考卷,現在高中生流行可以用整天來寫考卷。

「早自習有必要嗎?」

「沒有早自習要怎麼排考試?」

「考那麼多有必要嗎?」「不考學生怎麼會讀書?」

「覺得早自習沒必要的老師只是想偷懶吧!」

每天我都要掙扎著去看早自習。學校作息的規劃,早在我進入體制前就已經牢牢制定,學生家長老師都已習慣這樣的作息,妥貼穩當。就算我覺得有些改變不太困難,比如取消早自習,但對學校來說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些古老的形式還是被保留下來了,比如朝會、晨間打掃與早自習,象徵上一個時代的刻苦精神比實際的教育意義更重要

亙古不變的教學內容

除了「怎麼教」的問題,還有「教什麼」的問題。


學校裡,教師基本上分成三類,帶班的是教師兼任導師,還有要擔任學校行政工作的組長、主任,只要授課的教師稱為專任教師。專任教師因為不用參與學生的生活,不用處理麻煩瑣碎的行政業務,工作當然是比另二者輕鬆許多。然而,不用帶班、兼任行政,意味著在教學上要更精進,至少,在自己的專業上加強。不過,很少教師會這樣做,就連去參加校內的研習也是意興闌珊。

通常「專任」被許多職場中的教師視為福利。輕鬆的原因,我認為一部分來自體制對教師的要求過低,或是反過來說,體制不認為教師有必要自主地去開發課程。

我高中時寫的講義,那種蒐集許多資料彙整在一起,練一些去脈絡化的表格,充滿填塞零星知識或是不知所云的比較,仍舊被視為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時,也被制約成「得了沒有表格或是空格就會不知怎麼學習的病」。比如當我教授完蘇軾的生平與背景,有些學生就會希望能有一張「總整理」,內容不外乎如是:「蘇軾,字( ),( )代人,與其父蘇洵、弟( ),合稱三蘇。」學生理解一個作家,是用空格來理解,至於我在課堂教的《飲湖上初晴後雨》的美學意涵,或是《前後赤壁賦》的思想辯證,則不是他們在意的。

也許有些教師會認為「教什麼」,是依據教育部的課程綱要設定的,教師要做的是讓學生反覆熟練課綱。但課程綱要只是最低要求,而非代表教師不能自己加深加廣。教授完課內的部分,教師可以選擇反覆考試,直到學生爛熟。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專業,補充額外的知識知識還有分成很多層級,單純的熟記和應用、創造,需要的教法以及背景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考量到知識是否能回應時代的需求,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教這麼多幹嘛,學生也不會想聽的。」

「可是只教課本的這些,學生對這知識的脈絡根本無法理解。」

「教太難,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啦!」

「會覺得難只是因為以前太少動腦吧!」

教學要與時俱進,還是只要信任課綱即可?當前學生以及教師們認為的「有用」的教學內容,從長遠的學習視野來看,難道是真的最「有用」嗎

早自習.jpg
示意圖


【文章出處】
《閱讀最前線》
〈高中教師的困惑日常:古老的早自習、製作填空格的講義〉
(轉引自:《暫停抄寫:高中國文課的哲學》,原篇名為〈思想在幽微處蔓生,開學文化出版〉

2021-05-17
網址:

https://news.readmoo.com/2021/05/17/senior-high-school-teacher/
作者:江毅中
【作者簡介】
江毅中,筆名江逸蹤,台灣彰化員林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台北市大同高中國文科教師。多年來嘗試在國文教學中融入哲學思考方法,推廣哲學教育,期盼能帶來影響,從體制內改變教育現狀,是高中教育改革現場的先驅者,著有《暫停抄寫:高中國文課的哲學》,散文〈今夜大雪紛飛〉收錄於九歌106年度散文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