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許震唐攝).png
上圖: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許震唐攝影)(圖片引自網路)


台灣文學的大河──鍾肇政及其文學

談到鍾肇政的文學,最讓人津津樂道 的還是他開風氣之先所寫下的《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高山組曲》…… 等長篇鉅著。這些長篇小說被論者定位為「大河小說」,而他自己則說:「這種大部頭的長篇小說,給人一種歲 月不居,一去不復返的惆悵印象。」

除了文學的經營之外,鍾肇政在其所主編的刊物及報紙副刊上,所給予成熟的或才剛踏出創作腳步的作家最大的空間及氣度,都是引人讚頌揚的!


前言


一九二五年西元元月出生於桃園龍潭的鍾肇政,與葉石濤同年,如果他的文學生涯出發的早,他也可能像葉老一樣成為跨兩個時代的台灣作家。或許,台灣文學的坎坷,就像戰後初期王育德所說的 是「被詛咒的文學」。但老天爺對代文學中就不薄,沒有那麼早就將鍾老推上歷史舞台,像其他檯面上的人物一樣遭受權力無情的扼殺。在給予鍾老和跨越兩個時代的前輩作家同樣的被壓抑的歷史經驗後,要他在戰後扮演翼護台灣文學發展的褓姆角色,對於這個歷史使命,回顧鍾老五零年代才開始,橫亙戰後各歷史階段的文學事業,鍾老的表現的確不辱上天所交付與他的這個重大使命。

戰後台灣文學的褓姆


歷經二二八事件的衝擊,在白色恐怖統治的陰影下進入五零年代 的台灣文壇,可以說完全被國民黨當局所掌控,台灣文學在這樣一個充滿政治禁忌的環境下發展,因為沒有自己的地盤和刊物,因而遲滯不前。這時,鍾老主導的《文友通訊》適時地刊行,雖然這份刊物僅是在文友間流通,確是意義非凡。由於「自由中國文壇」的本省籍作家丁單薄,為「互通聲氣、互相砥礪」,團結台灣作家的力量,鍾老在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像陳火泉、李榮春、鍾理和、施翠峰、廖清秀、許炳成等六位台灣作家發出第一封信,連散落在各地的台灣作家的《文友通訊》於焉誕生。在主流文學視台灣文學文洪水猛獸的時代,在鍾老的引領下,這群熱情探討台灣文學走向,矢言要創作「台 灣的文學」的台灣作家,讓台灣文學如潛流、如暗潮,在主流文學的脈動下緩緩前進。


《文友通訊》就這樣每月發行一期,溫暖、激勵著原本孤立無援的台灣作家,後來成員又加入許山木、楊紫江等人,直到一九五八年九月份第十六期,因白色恐怖壓力的降臨,鍾肇政宣佈:「《文友通訊》今日壽終正寢,享年一年四個月。」雖然這份簡陋的刊物不得不結束,但被激發的使命感並未因此而消退,那時並不老的鍾老,發出 那個年齡應有的豪語,他說:「《通訊》雖然沒有了,但它在天之靈將永久為各位祝福,也為未來的『台灣文學』祝福,但願各位文友埋頭努力,寫、寫、盡力的寫,寫出台灣人的新生,為『台灣文學』開出一朵璀璨的花。」果然,經由這輩作家及繼起的戰後第一代、第二代……台灣作家的努力,台灣文學終於在現在開出一朵朵璀璨的花朵,不過這是後話,沒有像鍾老這一輩跨越兩個時代的作家繼往開來,現在是不是會有台灣文學繁花似錦的美景?值得懷疑。

一九七六年十月,戰後為台灣文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吳濁流先生逝世,他在一九六四年為維繫台灣文學命脈而創辦的《台灣文藝》面臨存廢的問題,文友聚會商議後,鍾老在「大家合力來承擔的許諾下,勉為其難地接下這份重負」,因此,他繼續撫育台灣文學的 歷史使命。鍾老由一九七七年三月至一九八二年十二月止,主編了五十四期至七十九期〈革心號一期至二十六期〉的《台灣文藝》,在這 段期間,他給與成熟的或才剛踏出創作腳步的作家最大的空間,諸如不計篇幅刊登了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東方白的《浪淘沙》等大河小說;在台灣文學研究上,開風氣之先,推出作家作品研究專輯,在五十四期之後,先是推出鍾理和、七等生、鄭清文、李喬、吳濁流、 楊青矗、黃春明、季季、葉石濤等人的研究專輯,在停了兩年之後,才又由李喬主編推出鍾老作為主編不好意思推出的鍾肇政專輯。不管是主編《台灣文藝》,還是這段期間他同時擔任的《民眾日報》副刊的主編〈1978-1980〉,鍾老都以最大的氣度提供其他台灣作家發表作品,以及給台灣文學研究最大的空間。

主編刊物、報紙副刊之外,作為台灣文學保母的角色,還表現在他編選台灣作家作品級的努力上。早在六零年代,他就相對當時的外省及作家,別有意味地獨立編輯了兩套叢書:《本省籍作家作品選輯》、《台灣省青年文學叢書》各十卷,分別由文壇社、幼獅書局於一九六五年出版。張恆豪對他這方面的貢獻有如以下的評價,說得恰如其分,他說:「在終戰後二十年,轉現了戰後第一代第二代的台灣文學系譜,讓年輕新銳浮出檯面,填補了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來的文學斷層。」。七零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不僅右翼的國民黨黨工作家以台灣文學層受值民遺毒的污染而質疑民族忠誠度,連左翼的陳映真也不顧在野聯手對抗戒嚴體制的道義,入葉石濤的台灣鄉土文學論述於「台獨」罪名,在這樣交相 逼迫的壓力下,鍾老在他負責編選的《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卷第二集,仍然大膽地選錄了楊逵至詹明儒等三十一家的小說作品、同年與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小說八冊,更進一步,堂堂正正地打出「台灣文學」的旗幟,這兩套書不僅讓戰前蒙塵的文學作品重見天日,也凸顯了台灣文學從戰前置戰後一脈相傳的歷史面貌,對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詮釋做出極大貢獻。

此後「台灣文學」得到正名,來到九零年代,在錢吹版社的大力支持下,鍾老號召學院內外的學者攜手合作,編輯了五十家的台灣文學全集,此套書一出,台灣文學主體性運動可說向前跨了一大步。在主編刊物與編選作家作品選輯,鍾老充分展現了台灣文學保母的本色,但鍾老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揚名立萬,並不僅僅因為他這方面的貢獻,他畢竟是作家,以過人毅力鎖經營出來二十幾部長篇小說、六部短篇集當中多采多姿的文學世界,才是他真正引人入勝的地方。


大河小說的領航者

雖然有論者以「鍾肇政和一般作家以短篇為長篇打基礎的情況大為逕庭,他的短篇小說自成一個天地」、「寥寥可數的短篇作品,在他的作品族群中仍是深具份量的」的話,為鍾老的短篇小說的受人忽視抱屈,但或許是因為個人才性,談到鍾老的文學,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開風氣之先所寫下的《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高山組曲》……等長篇鉅著。這些長篇小說被論者定位為「大河小說」,與李喬的《台灣人三部曲》、東方白的《浪淘沙》前後輝映,成為台灣文學史上持續受到關注的焦點。在〈淺談「大河小說」〉一文中,鍾老自己解釋「大河小說」一詞的出處說:「其實,『大河小說』這個詞,決不是日人或韓人的發明,而是源自法國。法語 roman-fleuve 翻譯過來,正好就是大河小說。」論其特色時,他說:「這種大步頭的長篇小說,故事的發展是緩慢的,人物是眾多的,所發生的事件是一個接一個,並且從開頭到末尾,總要拖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光,給人一種歲月不居,一去不復返的惆悵印象。」由鍾老能清楚掌握大河小說的歷史、性質來看,他是有意識地以「大河小說」作為自己文 學經營的重心。


完成於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三年的《濁流三部曲》與十年經營、值到一九七五才完稿的《台灣人三部曲》這兩部小說的內容,大概都以客家人的生活為題材,交織著日本殖民台灣各階段的壓迫及抗爭,藉此鍾老剖視了當時台灣的社會現象、正智以及新的動態。在這些苦心經營的情節中,鍾老以他最熟悉的自己的族群,以自己在生活中所感受的悲歡、希望與幻滅為題材,像雕刻家一樣,一斧一鑿地雕鏤出歷史流脈中人物與世代的光影。彭瑞金在〈船東者鍾肇政〉一文中,敏銳地分辨這兩部大河小說的不同意義,很能幫助我們掌握這兩部小說同中有異的特質,他說:「《濁流三部曲》中自我療治台籍青年的殖民創傷的經驗,可能帶引他接觸族群和歷史的苦難,因而發心願寫台 灣的史詩。相較之下,《台灣人三部曲》才是真正的歷史素材小說, 長達五十年的淪日史,祖孫三代的故事,遠遠超過個人的經驗範疇,藉助史料是很明顯的。」

在思想禁錮的時代氛圍,在「台灣」還是政治禁忌的年代,鍾老碰觸戰前台灣史這個禁地所寫的這兩部作品,當然有他們的侷限,例如兩部小說情節內容,受限於時代的格局,不得不架構在戰鬥文學的抗日框架之中,在意識形態方面因此不免和當時的主流文學衣(一)樣流於刻版化,這是時代格局所帶來的侷限,我們不必為前人諱,或強做解人,在字斟句酌中尋找中老那時期的反果民黨議是。在那個時代,感寫台灣人自己的歷史,就是一種偉大作家的證名;在高壓統治的思想箝制,本來就要有所妥協,才能讓自己的立場有所突出,鍾老不苟同當局的反抗立場就明白張顯在《台灣人三部曲》的「台灣人」,其他的,都是贅言。

鍾老的另一些面向


鍾老遠不是我們目前所粗淺了解的鍾老而已,他涉入戰後台灣 文學的發展之深、之廣,其實還有很多未受到注意與張顯的面貌。在二零零三年十一月舉辦的「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雖然已經有論者注意到鍾老與其他作家往來書簡的重要性,但這部分史料對亂後台灣文學研究的積極作用,迄今能為受到該有的重視與應用。戰後 台灣文學發展史的隱微之處,其實最需要類似的史料來幫忙闡明,由其面對各種版本反本土論述一再以類似:「台灣文學」是八零年代以後建構起來的,之前只有中國文學沒有台灣文學的概念的說法,來否定台灣文學戰前、後一脈相承的歷史事實,這些檯面下的真心話將會是澄清這段歷史的最好佐證。


或許因為小說創作成就上的光芒太過逼人,鍾老其他方面的長才,諸如台灣文學論述的建樹,也受到研究者的忽視;當然,這一方面也是因為葉老〈葉石濤〉向來就挺麗在台灣文學意識形態衝突的最前線,吸引了大多數研究者的目光,而讓鍾老這方面的表現未受到應有的注意。然而,由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的大全集所收的相關史料來看,鍾老台灣文學論述的相關文字,不僅量多,質也高,而涉及的 台灣文學議題之多樣,更是前所未見,有心人士若能更進一步清理、研究鍾老在這方面的成果,或許我們能跳脫窠臼,在定型化的鍾老形象之外,看到他另一面一直被我們忽視的側影。

鍾肇政.jpg
上圖:鍾肇政(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台灣文學的大河──鍾肇政及其文學
網址:

http://hakka.media-net.com.tw/hakkaUpload/jjj/%E5%8F%B0%E7%81%A3%E6%96%87%E5%AD%B8%E4%B9%8B%E6%AF%8D%E9%8D%BE%E8%82%87%E6%94%BF%E7%94%9F%E5%91%BD%E8%B6%B3%E8%B7%A1%E9%9B%BB%E5%AD%90%E6%9B%B8.pdf
作者:游勝冠
【作者簡介】
游勝冠,1961年9月3日生於臺灣雲林。東吳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島語──臺灣文化評論》期刊總編輯,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成功大學臺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東南工專、淡江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成功大學臺文系副教授。曾獲巫永福文學評論獎。研究主題與專長為臺灣文學史、後殖民理論、文化研究。以殖民及後殖民史觀作為基礎,關心知識分子及文化運動的表現,以左派、社會主義為切入點,探討臺灣在民族、階級立場的主體性確立過程。

【鍾肇政簡介】
鍾肇政(1925年1月20日-2020年5月16日),台灣小說作家,台籍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桃園市龍潭區九座寮,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僅兩天即因聽力障礙輟學。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曾獲中國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行政院文化獎、總統文化獎,頒贈二等景星勳章、二等卿雲勳章,獲獎之多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2015年榮獲台灣大學頒發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獎章,被譽為台灣文學之母、客家文學之母,與賴和相互輝映。鍾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