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jpg
上圖:項羽(劇照)


題解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兵敗垓下,烏江亭長備好船隻,勸他渡江返回江東再圖發展,但項羽覺得八千子弟無一生還,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遂自刎於烏江邊。

杜牧於公元841年官池州刺史時,路過烏江亭,寫下這首詠史詩。烏江亭即現在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舊傳是楚漢爭霸時,項羽自刎之處。

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惋惜他負氣自刎,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業歸於覆滅,詩中暗寓諷刺之意。

項羽.png
上圖:項羽(劇照)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文章出處】
〈題烏江亭〉
原作者:杜牧


項羽.png

上圖:項羽(劇照)


章句翻譯

勝敗兵家事不期(難以預料)
包羞忍辱
(意指能屈能伸,忍受屈恥的胸襟氣度)是男兒。
譯文:
勝敗乃兵家常事,但結果卻不可預期。能面對失敗、忍辱負重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漢。
◎能夠通過失敗、挫折、羞辱的考驗而站起來,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東(長江以南,是當初項羽起兵之處)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
江東的子弟人才濟濟,個個身懷才氣。如果項羽能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再來一次,楚漢兩方的爭霸,最後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啊!


烏江自刎.png
上圖:項羽(劇照)


附錄:王安石.烏江亭

二百年之後,也就是宋仁宗至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054年,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滿赴京途經烏江亭時,針對杜牧的觀點,寫了一首《烏江亭》,全詩如下: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杜牧與王安石,皆為文壇大家,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觀點,杜牧的烏江亭以感嘆號結尾,風格豪邁,表達了一種深深的嘆息;王安石的烏江亭以問號結尾,風格深沉,對項羽的東山再起表示了很大的懷疑。

這兩首七絕,皆為詠史詩佳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謂見仁見智。一般來說,理性的人都贊成王安石的觀點,項羽已窮途末路,沒有人再幫助他了,大勢已去,失敗無法挽回。不服輸的人多會贊成杜牧的觀點,能屈能伸,忍辱負重,百折不撓,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勝敗乃兵家常事,重整旗鼓,捲土重來,有可能再次稱霸天下。

杜牧的烏江亭很鼓舞人心,戰爭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勝利或者失敗都很正常。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不要氣餒,更不要一蹶不振。包羞忍辱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比如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終成一代霸業。更何況江東多俊傑之士,重整旗鼓,有可能重新奪得天下。

王安石的烏江亭則從現實主義出發,道出人心向背的變化莫測。將士們身經百戰,早已身心疲憊,並且一敗再敗,士氣極其低落。鴻門宴放走了劉邦,註定了項羽的失敗,悲劇再也無法挽回。江東雖然子弟眾多,但他們是否還願意跟著項羽捲土重來?王安石雖然沒有給出絕對的答案,但其語氣中帶有否定的成分,也就是說,沒有人再願意跟著楚霸王捲土重來了。


項羽.png
上圖:京劇中的項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