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電影色戒(劇照)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是最終極的佔有關係
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安慰他。雖然她恨他,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編按:傳說被虎咬死後,又供虎使喚的鬼)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張愛玲《色,戒》
要談《色,戒》,還是先從張愛玲談起為好。
張愛玲無疑是上世紀中國文壇的一段傳奇,這段傳奇跌宕起伏、充滿爭議,某種程度而言甚至略顯扭曲。她的作品自然遺傳了這種個性特質,以至於有人愛不釋手,有人難以忍受。本人不是張迷,我承認她的文字具有一種難以抵抗的誘惑力,但讀的越多越是一種折磨,好似鴉片一般。所以後來戒掉了,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再也不敢多提這個女人。
張愛玲的確稱得上一代才女,自小對繪畫音樂情有獨鍾的她除了小説、散文方面的成就,早期還曾為英文期刊撰稿,寫過不少影評。她與話劇、電影淵源極深,40至60年代先後創作過很多劇本。移居美國後,張愛玲出版了紅學專著《紅樓夢魘》,晚年則將「蘇白」《海上花》改寫為國語白話文版並譯成英文。我讀過最仔細的,還要數張愛玲廣為人知的那幾部中長篇小説,《傾城之戀》《半生緣》《金鎖記》等都在其中,後者尤為印象深刻。
《色,戒》並非張愛玲最出色、最著名的小説,但卻是最特別、甚至可以説最費心力的創作。據説這部萬餘字的短篇小説前後修改了幾十年之久,它之所以如此受人關注,除了取材自抗戰愛國女青年鄭蘋如(中日混血)利用美人計刺殺漢奸丁默邨的真實事件外,還或多或少地讓人聯想到張愛玲本人與「漢奸才子」胡蘭成的短暫婚姻。
電影《色,戒》基本上照搬了小説的結構與佈局,不過原著畢竟太短,為了充實人物與劇情,二次創作在所難免。其實從《理智與情感》《卧虎藏龍》到《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的電影向來很注重原著改編,《色,戒》自然也不例外。照搬原作的麻將牌局也好、初會西餐廳的全新橋段也罷,均有滋有味、可圈可點,突如其來的「赤身肉搏」更是呼應片名的重頭大戲。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香港戲份的加重,青年學生的幼稚、暗殺任務的代價,都在李安的鏡頭中展現無遺。
《色,戒》二字被標點隔開,按照英文譯名有「色慾、警戒」之意,不過我更傾向將這兩個字解釋為──王佳芝利用「色相」誘惑易先生和易先生購買「鑽戒」討好王佳芝。如果這一説法成立,張愛玲的原作明顯只詳述了後者,「色」的部分實屬蜻蜓點水。然而,一位立場堅定、不惜一切的革命者真的會僅僅因為一隻粉鑽便在頃刻之間變節嗎?物質因素背後是否還隱藏着更為蠱惑人心的「精神力量」呢?於是,李安讓男女主角放膽激戰,使「色」超越「戒」,成為王佳芝動情動心、臨危放過易先生的重要原因,這應該是導演對原作的進一步解讀,也應了海報上「色易守,情難防」的警句。
當然,李安的電影絕非肉慾橫陳的低俗之作,導演在暗藏殺機的緊張氣氛中大搞牀戲,突出感官效果的同時,亦強化了男女主角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關係。我知道很多人看《色,戒》別有用心,但回歸電影本身,情色非但不是噱頭,反而是導演表達主題的重要方式。在有限的篇幅中,一個人的快感、空虛、罪孽、慾望,均可通過情色快速、高效、完整地表達出來,這一點甚至已經成為很多藝術片的「捷徑」。所以,王佳芝的「笑」,易先生的「淚」,都在他們的肌膚相親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色,戒》的情慾戲足以證明導演的膽識,也足以證明演員的「能人之所不能」。講實話,本片兩大主角與我的預期頗有差距,湯唯似乎不及王佳芝清純迷人,梁朝偉則與又老又矮又禿的易先生判若兩人,這樣的搭配隱約有些易先生色誘王佳芝的嫌疑,如果漢奸都是「電眼影帝」,革命事業真是遭殃了。不過,李安的選角也有李安的理由和妙處:在華語娛樂圈,成名女星往往顧及形象、惜肉如金,李安需要的卻是新人的突破性與表演慾,湯唯無疑做到了這點,而且做得十分出色;至於梁朝偉,如果你還記得銀河映像的《暗花》,你就會清楚地意識到,這位「好好先生」正是兩岸三地能夠勝任深藏不露、陰險狠毒角色的首選藝人之一。除此之外,陳沖的表演依舊老道;王力宏雖比《雷霆戰警》時期進步不少,但始終欠缺表演靈氣,不及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
儘管男女主角最終動了真情,但電影《色,戒》跟小説一樣,談不上感人──那其實是一種越回味越難以承受的感覺,典型的「張愛玲後遺症」。好在全片精緻寫實,不但重現了抗戰時期殘酷動盪的大背景,更描繪出亂世中一言難盡的女子情愫、以及在國仇家恨的巨大壓力下人性情慾近乎畸形的渴望與發泄。全片結尾,易先生孤零零地坐在那裏,撫摸着王佳芝曾經睡過的牀褥,這一幕簡直就是《斷背山》大結局的翻版。從演員選擇到重心傾移,李安已經給了我們很明確的提示,他的《色,戒》與張愛玲的《色,戒》不是一回事,而電影、小説與鄭蘋如的真實經歷又不是一回事。
其實無論小説抑或電影,《色,戒》都是一部很克制、很中立、而且很「女人」的作品,我們實在沒有必要以「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道德標準」來苛求這個虛構的故事。仔細分析李安的作品,「道德審判」向來是其儘量迴避甚至有意對抗的東西──戰後創傷陰影中不知所措的比利.林恩、為了求生不擇手段的少年派、年少輕狂意氣用事的玉嬌龍、還有《冰風暴》中歇斯底里的中產家庭,這些角色本質上與王佳芝、易先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李安從來不會舉着旗子、開着揚聲器,吿訴觀眾哪個是人哪個是鬼,但他會360度地旋轉鏡頭,讓我們看到,人的背後也許躲着鬼,鬼的背後也許站著人。
上圖:電影色戒(劇照)
【文章出處】
《微文庫》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是最終極的佔有關係〉
2017-09-01
網址:
https://www.luoow.com/dc_hk/102328210
作者:不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