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png


題解

自周平王東遷東周,春秋起始,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王綱已墮,連血緣至親的姬姓宗室諸侯,也不再忠心輔佐王室。春秋戰國時期盛行彼此交換人質以示誠信,但堂堂周天子和各國諸侯之間的信用,都要用交換人質來作保證,成爲後世笑談。

周王室與執政大臣鄭伯發生信任危機,鄭國是西周末至春秋時代重要諸侯國之一,鄭桓公曾經是周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鄭武公爲鄭國國君時,也承襲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日漸衰微的周王室爲了防止鄭莊公獨攬朝政,有意擢升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讓權力均分,削弱鄭莊公的實力。爲了達成妥協,作爲天子的周平王和作爲諸侯國國君的鄭莊公,居然採用進入春秋時代各諸侯國間普遍採用的一種外交手段,即交換質子,然而這一外交手段並沒有奏效,鄭莊公派遣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東周王畿溫地的麥子,又於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東周王畿的稻禾,周鄭互相懷恨,關係因此進一步惡化。這就是本文的歷史背景。

文中說「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可謂道盡交換人質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必要時仍可以單方面背信,置人質安全於不顧。文中用「周鄭交質」、用「二國之信」這種字眼,把周天子貶低為諸侯之國,譏刺之意,也在不言之中。


祭祀.jpg


周鄭交質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左傳》)
周鄭交質
原作者:左丘明


祭神.jpg


註釋翻譯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二心、偏重,此指分權一半給別人執掌)於虢,鄭伯怨王。
譯文:
鄭武公、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要把鄭莊公的政權分一半給西虢公,鄭莊公因此埋怨周平王。

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人質)。王子狐(周平王之子)為質(人質)於鄭,鄭公子忽(鄭莊公之子)為質(人質)於周。
譯文:
周平王說:「沒有這回事。」於是周、鄭交換人質。王子狐到鄭國當人質,鄭公子忽到周當人質,作為取信締約的憑據。


王崩,周人將畀(交給)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率)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譯文:
周平王死後,周人準備把政權交給西虢公。四月,鄭國大夫祭足率兵,割取周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割取了周都城的穀子。自此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心),質(人質)無益也。
譯文:
君子說:「信誓如果不是發自心中,交換人質也沒有用。

明恕(互相體諒)而行,(約束)之以禮,雖無有質(人質),誰能(音ㄐㄧㄢˋ,分化,挑撥離間)之?
譯文:
如能彼此瞭解諒解,用禮來約束,雖然沒有人質,又有誰能離間呢?


(如果)有明信(彼此坦誠相待),澗谿沼沚之毛(野草),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祭祀)於鬼神,可羞(進奉)於王公。
譯文:
如果真有誠信,即使是山澗溪谷池沼沙洲的野草,浮萍蘩草水草水藻之類的野菜,筐筥錡釜的簡陋器具,池中路旁的積水,都可以祭祀鬼神,可以進獻王公。


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人質)
譯文:
更何況是君子締結兩國的信約,依禮來行事,又哪裏用得著交換人質呢?


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朝示、表明)忠信也。」
譯文:
《詩經.國風》有《采蘩》、《采蘋》兩篇詩,詩經大雅有《行葦》、《泂酌》兩篇詩,這都是在表明忠信的重要啊!」


拜拜.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