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png
上圖:漢書


從《史記》到《漢書》體例的轉變


《漢書》為中國繼《史記》之後第二部正史(二十五史的第二部),由於司馬遷主要活動於為漢武帝朝,其《史記》僅記錄至漢武帝時為止,漢武帝之後不及記錄,故由百餘年後《漢書》完成。

《漢書》所記以西漢一朝為主,是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上起漢高祖元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間史事,因為兩漢之西漢又稱為前漢,因此也稱為《前漢書》,是早期最佳的史書「四史」之一。

《漢書》體例上基本上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把「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


《漢書》的史料十分豐富翔實,書中所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重疊,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漢書》在這一部分,多用《史記》舊文,但由於作者思想的差異,以及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摘錄時也有增刪改動。

漢武帝以後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固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曆法書,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因此比起文學性較濃的《史記》,《漢書》更顯得有史料價值。

以下為便於說明,將
《史記》篇名以藍色字體表示,將《漢書》篇名以紅色字體表示。而《史記》《漢書》體例內容之間有沿襲關係者以符號「」表示,而為《漢書》所新增之內容以符號「」表示。

漢書.jpg


一、紀

《漢書》中的「紀」共十二篇,是從漢高祖至漢平帝的編年大事記,以帝王為主。

其寫法雖與《史記》略同,但不稱「本紀」,如高帝紀武帝紀等。由於《漢書》始記漢高祖立國元年,故將本在《史記.本紀》的人物,如項羽等,改置入「傳」中;又由於東漢不承認王莽建立的政權──新朝,故將王莽置於「傳」中,貶於全書列之傳末。

五帝本紀
夏本紀
殷本紀
周本紀
秦本紀
秦始皇本紀
項羽本紀→
陳勝項籍傳
高祖本紀高帝紀
惠帝紀

呂太后本紀高后紀
孝文本紀文帝紀
孝景本紀景帝紀
孝武本紀武帝紀
昭帝紀
宣帝紀
元帝紀
成帝紀
哀帝紀
平帝紀


漢書.png
上圖:漢書.高帝紀


二、表

《漢書》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記》舊表,而新增漢武帝以後的沿革。

前六篇的記載包括:記載漢初同姓諸侯王的諸侯王表,記載異姓諸侯王的異姓諸侯王表,記載漢高祖至漢成帝的《功臣年表》等,藉由記錄統治階級來達到尊漢的目的。

後二篇為《漢書》所增,包括:
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為標準,分為四類九等表列;百官公卿表則詳細介紹了秦漢時期的官制。

三代世表
十二諸侯年表
六國年表
秦楚之際月表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異姓諸侯王表、諸侯王表、王子侯表、外戚恩澤侯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惠景間侯者年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百官公卿表
古今人表

班固.png


三、志

《漢書》中的「志」共分十篇,是專記抽象之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

由於《漢書》已用「書」為大題,為免混淆,故改《史記》中的「書」為「志」。

《漢書》十「志」,是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而成的:將《史記》的
禮書樂書改為禮樂志,將律書曆書改為律曆志〉;天官書改為天文志,將封禪書改為郊祀志,將河渠書改為溝洫志,將平準書改為食貨志

天文志〉則保存上古至漢哀帝元壽年間大量有關星運、日食、月食、彗星等天文資料。溝洫志則記述上古至漢朝的水利工程,並說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同時《漢書》又新增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各志內容多貫通古今,而不專記西漢一朝的歷史。

其中,如
地理志詳述戰國時期、秦朝、西漢時期的領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勢風俗、名門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後世將地利類圖書歸入史部,最早原因可上溯至《漢書.地理志》。

刑法志則概述上古至西漢時期的刑法,並且點出漢文帝、漢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漢武帝進用酷吏而導致的惡果。

五行志〉匯集有關五行災異之說而編成。但從另一角度看,卻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資料。

食貨志則詳述上古至漢代的經濟發展情況。

〈藝文志〉為先秦以來圖書的分類及目錄,為後世史書所沿用,《漢書.藝文志》中最有價值的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評論,著名的「九流十家」之說即出於此。

禮書禮樂志
樂書禮樂志
律書
律曆志
曆書律曆志
天官書天文志
封禪書
郊祀志
河渠書溝洫志
平準書
食貨志
刑法志
五行志
地理志
藝文志

漢書.jpg
上圖:漢書.食貨志


四、傳

《漢書》中的「列傳」共七十篇,仍依《史記》之法,以公卿將相為列傳,同時以時代順序為主,先專傳,次類傳,再次為邊疆各族傳和外國傳,最後以篡漢之亂臣賊子王莽傳居末,體統分明。

至於各傳的篇名,除
諸侯王傳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為標題。

《漢書》列傳中有關文學之士的部分,多記載其人有關學術、政治的內容,如
賈誼傳〉附記有「治安策」;公孫弘傳〉附記有「賢良策」等,這些都是《史記》所未收錄。

而列傳中的類傳有
儒林傳循吏傳遊俠傳酷吏傳〉、〈外戚傳等,此外又新增元后傳宗室傳〉等,這些也是《史記》所無。

四夷方面,有
匈奴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西域傳等三傳。

此外,《漢書》又仿
太史公自序之意,在列傳最後一篇作敘傳,述其寫作動機、編纂、凡例等。「列傳」以記載西漢一朝為主。「列傳」各篇後均附以「贊」,即仿《史記》篇末「太史公曰」的體例,說明作者對人或事的批評或見解。

吳太伯世家
齊太公世家
魯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
陳杞世家
衛康叔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晉世家
楚世家
越王句踐世家
鄭世家
趙世家
魏世家
韓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陳涉世家
陳勝項籍傳
外戚世家外戚傳
楚元王世家楚元王傳
荊燕世家荊燕吳傳
齊悼惠王世家高五王傳
蕭相國世家蕭何曹參傳
曹相國世家蕭何曹參傳
留侯世家張陳王周傳
陳丞相世家張陳王周傳
絳侯周勃世家張陳王周傳
梁孝王世家文三王傳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伯夷列傳
管晏列傳
老子韓非列傳
司馬穰苴列傳
孫子吳起列傳
伍子胥列傳
仲尼弟子列傳

商君列傳
蘇秦列傳
張儀列傳
樗里子甘茂列傳
穰侯列傳

白起王翦列傳
孟子荀卿列傳
孟嘗君列傳
平原君虞卿列傳
魏公子列傳
春申君列傳
范睢蔡澤列傳
樂毅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

田單列傳
魯仲連鄒陽列傳
屈原賈生列傳
賈誼傳
呂不韋列傳
刺客列傳
李斯列傳
蒙恬列傳
張耳陳餘列傳
張耳陳餘傳
魏豹彭越列傳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黥布列傳韓彭英盧吳傳
淮陰侯列傳韓彭英盧吳傳
韓信盧綰列傳魏豹田儋韓王信傳、韓彭英盧吳傳
田儋列傳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樊酈滕灌列傳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張丞相列傳張周趙任申屠傳

酈生陸賈列傳酈陸朱劉叔孫傳
傅靳蒯成列傳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劉敬叔孫通列傳酈陸朱劉叔孫傳
季布欒布列傳季布欒布田叔傳
袁盎鼂錯列傳爰盎晁錯傳
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馮汲鄭傳
萬石張叔列傳萬石衛直周張傳
田叔列傳季布欒布田叔傳
扁鵲倉公列傳
吳王濞列傳
荊燕吳傳
魏其武安侯列傳竇田灌韓傳
韓長孺列傳
李將軍列傳
李廣蘇建傳
匈奴列傳匈奴傳
衛將軍驃騎列傳衛青霍去病傳
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南越列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東越列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朝鮮列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傳
淮南衡山列傳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循吏列傳循吏傳
汲鄭列傳張馮汲鄭傳
儒林列傳儒林傳、董仲舒傳
酷吏列傳酷吏傳、張湯傳、杜周傳
大宛列傳張騫李廣利傳
游俠列傳游俠傳
佞幸列傳佞幸傳
滑稽列傳東方朔傳
日者列傳
龜策列傳
貨殖列傳
貨殖傳
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傳
蒯伍江息夫傳
賈鄒枚路傳
景十三王傳
武五子傳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楊胡朱梅云傳
霍光金日磾傳
趙充國辛慶忌傳
傅常鄭甘陳段傳
雋疏于薛平彭傳
王貢兩龔鮑傳
韋賢傳
魏相丙吉傳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趙尹韓張兩王傳
蓋諸葛劉鄭孫毌將何傳
蕭望之傳
馮奉世傳
宣元六王傳
匡張孔馬傳
王商史丹傅喜傳
薛宣朱博傳
翟方進傳
谷永杜鄴傳
何武王嘉師丹傳
揚雄傳
西域傳
元后傳
王莽傳
敘傳(班固自序)

班固.jpg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