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古蜀道圖
題解
〈蜀道難〉為古樂府題,屬於〈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本詩襲用樂府舊題,但形式有所創新發展,詩的用韻也突破梁陳舊作一韻到底的形式。作者李白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並勸王炎勿羈留蜀地,宜早日歸返長安。詩人以浪漫主義手法,展開豐富想像,再現蜀道的崢嶸突兀、奇麗驚險的磅礴氣勢,歌詠秦蜀道路上山川的雄偉壯麗。
本詩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來有各種不同看法。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看,似乎在寫蜀地山川的同時,有意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善加防守。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暗寫仕途坎坷,反映作者屢逢阻礙的人生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本詩運用大量散文化詩句,韻文與散文間雜,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文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有如群山萬壑跌宕起伏,筆意縱橫,形成極爲奔放的語言風格。押韻方面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迴環反覆,一唱三嘆,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上圖:秦嶺
上圖:鳥道
上圖:鳥道
蜀道難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諮嗟!
【作品出處】
《唐詩三百首》
(轉引自:《李太白集》)
〈蜀道難〉
原作者:李白
上圖:蒼林古木(想像示意圖)
上圖:劍門關(劍閣)
上圖:劍門關(劍閣)
註釋翻譯
(一)
噫吁嚱(音ㄧ ㄒㄩ ㄏㄨ,蜀方言,表示驚歎的聲音)!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比)上青天!
譯文:
唉!多麼高峻險要的山勢啊!蜀道的難行,簡直比上青天還要艱難啊!
◎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強烈的感情點出主題,爲全詩奠下雄闊豪放的基調。重筆提起氣勢,「噫吁嚱」三字選用四川方言虛詞入詩,奔放恣肆,毫無規範可循,衝口而出。作者的強烈詠歎,四韻八句奔騰直瀉,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抒發出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在詩的中間和結尾,此一詠歎反覆出現,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着讀者的心絃,給人迴環往復之感。
蠶叢及魚鳧(傳說上古兩位蜀王之名),開國何茫然!
譯文: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古蜀國,從開國到今天是多麼久遠茫然!
◎何以說蜀道難行比上天還難?乃因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秦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山首當其衝。太白山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最高峯。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各類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
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秦的關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故稱四塞之地)通人煙。
譯文:
自從那時以來,歷經了四萬八千年的漫長時間,秦地與蜀地被秦嶺所阻,道路不通,兩地從未溝通往返。
西當(對著)太白(太白山)有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只有鳥能飛過),可以橫絕(橫越)峨眉巔。
譯文:
西邊當著太白山有低陷處,只有飛鳥才可橫渡到峨眉山的頂端。
地崩山摧(倒塌)壯士死,然後天梯(陡峭的山路)石棧(棧道)相鉤連。
譯文:
可憐山崩地裂中蜀國的壯士們被壓死,然後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互相通連。
◎李白運用「五丁開山」的神話,為本詩點染了神話傳奇色彩。《華陽國志.蜀志》、《蜀王本紀》中記載一個關於蜀道的故事:相傳戰國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爲「五丁力士」,他們力大無窮。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竄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五丁力士,山分五嶺,入蜀之路遂通。「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爲開山闢路而犧牲的人民。因為有他們的犧牲,由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相通。
上圖:秦嶺主峰太白山頂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是青康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
上圖:秦嶺雲海
上圖:猿猱鳥道
(二)
上有六龍迴(折回)日之高標(高峰),下有衝波(激流)逆折(回旋)之回川(有漩渦的河流)。
譯文: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運行的高峰,下有激浪漩渦迂迴曲折的大川。
◎此段極寫山勢高危,山寫得愈高,愈見路之難行。詩人不但誇張將神話融爲一體直寫山高,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峯,且襯以低谷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
◎「六龍迴日」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每天早晨駕着六條龍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淮南子》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於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龍)」。左思〈蜀都賦〉寫蜀山:「羲和假道於峻阪,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意指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之山還使太陽迴轉避開。
◎這兩句詩有不同的文本。有的唐人寫本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下有逆折衝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橫河斷海」較爲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六龍迴日」更爲壯健。
黃鶴之飛尚(尚且)不得(能)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譯文:
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越,即使猿猴要想翻過也是愁於攀援。
◎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渡,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人若要行走難上加難。
青泥(青泥嶺)何盤盤(曲折迴旋),百步九折縈(盤繞)巖巒。
譯文:
青泥嶺是何等迂迴曲折,百步之內竟然要環繞層巒九個轉彎。
◎青泥嶺,在陝西略陽縣,爲唐代由秦入蜀要道,此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紆迴盤繞,行旅極爲艱苦。詩人着重就其峯路的縈迴和山勢的峻危,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旅人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捫(摸)參(星宿名)歷(經過)井(星宿名)仰脅息(屏氣不敢呼吸),以手撫膺(胸)坐(徒,空)長嘆。
譯文:
屏氣凝神似可觸摸天上星辰,用手撫摸胸口徒然長吁短嘆。
◎參和、井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把天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謂之「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卜地上州國的吉凶,參星爲蜀之分野,井星爲秦之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爲此而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可畏的路途)巉巖(險惡陡峭的山壁)不可攀。
譯文:
請問你西遊何時才能返還?令人畏懼的棧道、險惡的山岩,實在高不可攀。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境界。
◎「問君西遊何時還」透露本詩贈行的主題。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詩講些臨別感傷的話,反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反映出一來一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爲蜀道難描寫的一部分。
◎以下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自然景象,動靜相襯,視覺聽覺兼備,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慨嘆友人何苦要冒此風險入蜀遠行。
但(只聽見)見悲鳥號(啼鳴)古木,雄飛雌從(跟隨)繞林間。
譯文:
只聽見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飛雌隨在樹林間飛翔盤旋。
◎繼續寫下去,詩中描寫的對象已有所改變,不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等生命。
◎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旅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艱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意象,渲染了旅愁和寂蒼涼的環境氣氛烘托蜀道之難。
又聞子規(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云「不如歸去」)啼夜月,愁空山。
譯文:
月夜聽到是杜鵑鳥悲慘的叫聲,無盡的哀愁迴盪在這荒蕩的空山。
◎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迴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將神話、傳說與個人奇特想像、恣意的誇張結合在一起,這是李白詩浪漫主義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徵。本詩裏作者匯集各類型瑰麗神話,把它們編織在他對蜀道艱難的奇特想像和誇張描繪之中,爲筆下的山嶺石棧,塗抹上一層古樸悲涼而又神奇迷離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浪漫氣息。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使動用法,使.....凋謝)朱顏(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如花凋謝)!
譯文:
蜀道的難行,簡直比上青天還要艱難啊!叫人聽到這些,臉色怎麼能不突然改變?
上圖:棧道
上圖:棧道
上圖:古蜀道
(三)
連峯去(距離)天不盈(滿)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譯文:
山峯一座座相連,離天頂已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懸崖之間。
◎如果說「連峯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峯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極力渲染逶迤千里的蜀道奇絕的風光、驚險的氣氛。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
◎「尺」、「壁」一韻,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爲是缺點。儘管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可取。
飛湍瀑流爭喧豗(巨響聲),砯(水衝擊石壁發出的響聲)崖轉(衝擊)石萬壑(山谷)雷。
譯文:
急流瀑布飛瀉隆隆作響;水石相擊翻滾,萬壑怒吼鳴雷。
◎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像力驚人,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迴日」之九重雲霄,到「衝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盪;甚而至於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憑藉神奇的想像,作者具體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生動渲染出了它陰森幽邃的氛圍,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歐陽脩〈太白戲聖俞〉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太白落筆生雲煙」,形象地說出了人們讀〈蜀道難〉後所得到的藝術感受。
其險也如此,嗟(感嘆聲)爾(你)遠道之人,胡爲(爲什麼)乎來哉!
譯文:
蜀道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遠道而來的客人,爲何還要冒險來這裡?
◎最後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並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迴日之高標」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爲什麼到這裏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麼必要到那裏去呢?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峯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崢嶸(山勢高峻)而崔嵬(山勢高峻),一夫當(守)關,萬夫莫開(不能打開)。
譯文:
劍閣山勢高峻巍峨,直入雲端,只要一人把守關卡,千軍萬馬休想攻佔。
◎接下去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於固守,難於攻入。像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非常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繫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範圍。巴蜀物產富饒,對三秦的經濟供應,甚爲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闕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注入現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生靈塗炭的戰爭,使三秦震動。
◎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
所守或匪(非)親(親信),化爲狼與豺。
譯文:
駐守把關的人若不是自己的親信,難免會變凶狠的豺狼,盤踞此處為非造反。
◎因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由劍閣地理形勢之險惡,聯想到當時社會形勢之險惡。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吸)血,殺人如麻。
譯文:
清晨要躲避猛虎,傍晚要堤防毒蛇。豺狼虎豹磨牙吮血,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令人膽寒。
◎以毒蛇猛獸殺人如麻,暗喻當地軍閥如憑險叛亂,必將危害百姓,規勸友人早日離開險地。
錦城(成都古代以產棉聞名,朝廷曾經設官於此,專收棉織品,故稱錦城或錦官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譯文: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之地,還不如早早把家還。
◎本段在李白而言是順便提到,作爲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後世讀者誤認爲全詩的主題有暗諷之意,都是爲這一段詩所迷惑。這幾句詩確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分歧突兀之感。然詩作本是詩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勢力盤根錯節,險要的地勢更成爲滋生割據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誤入是非之地,命喪宵小之手,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之語,意在規勸友人不可久留蜀地。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音ㄗˋ ㄔㄚ,嘆息)!
譯文:
蜀道的難行,簡直比上青天還要艱難啊!我轉身西望,不禁深深一再感嘆!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中共出現三次,是綰連各部分的線索,使全詩首尾呼應,迴旋往復。
◎本詩體現了作者與王炎的深情厚誼。李白與詩人杜甫、道士吳筠、農民汪倫的友誼向來是文學史上的美談,他與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連寫了《劍閣賦》、《送友人入蜀》等詩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寫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詩中,他於描繪蜀道之時,每每情不自禁地發出「問君西遊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側身西望長諮嗟」一類感嘆,對王炎此行深表擔憂,並誠懇規勸王炎及早還家,表現出對友人的真切關心和一懷深情。
◎誇張是李白常用的藝術手法,他往往把筆下的事物誇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鉅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難》而言,他的誇張也到了登峯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峯去天不盈尺」。爲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爲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爲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誇張說,連爲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蜀道難〉句式的靈活多變與語言的奔放恣肆,體現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作者的創作個性。李白生性豪放不羈,寫詩也喜歡用句式自由、叶韻寬鬆的歌行體,以便任意馳騁才氣,表達胸中起伏多變的強烈感情。這首詩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爲主,又摻雜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僅三字,長者達十一字,長短不等,錯落交接,時而散漫,時而整齊,隨心所欲,又舒捲自如。
◎再從語言來看,〈蜀道難〉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勻稱整飭,也有「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掛倚絕壁」之精煉凝重,也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之流暢輕快。
上圖:古蜀道
上圖:秦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