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png
(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png
上圖:鹿港飛帆(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鹿港乘桴記〉,選自《寄鶴齋古文集》,作者洪繻(洪棄生)(編者註:台灣當代散文作家、前國語日報社社長洪炎秋之父)。文中記述洪繻攜友乘坐竹筏遊覽鹿港的見聞與感想,探索家鄉鹿港變遷歷史,懷想清治時期鹿港通航貿易的繁盛,並比較日治時期後的變遷,充滿今昔對比下的無奈,抒發作者對鹿港今昔盛衰的感嘆,為遊記體的古文。鹿港乘桴記的「桴」,指木筏或竹筏。

鹿港在清治時期本是臺灣中部重要港口,與各地貿易往來頻繁而盛極一時,後因濁水溪改道,海岸泥沙淤積,導致港口日漸淤塞而貿易功能逐漸式微。再加上明治三十八年(一九○五)臺灣鐵路南北貫通完工後,主要交通線又遠離鹿港,陸運取代海運,鹿港受自然及人文等因素影響,失去中部集散市場樞紐的地位。面對鹿港過往的繁榮與後來的沒落,作者乘桴遊覽,見眼前情景,不禁緬懷過往,感受家鄉由盛而衰的命運,不勝唏噓,故寫作此文。本文既抒發作者內心感懷,也保留歷史記憶文中除記實外,也分析鹿港沒落的原因,不時表露出對政權轉移,大環境變化下的傷感,是一篇研究早期臺灣社會面貌及文化變遷的史料。

洪繻,字棄生,生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卒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臺灣彰化鹿港人,在光緒年間科考中第一名秀才。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洪繻投入武裝抗爭,台灣民主國潰敗後,潛心詩文,以詩為史,批判社會,並著有《瀛海偕亡記》、《台灣戰紀》等書。

以下為洪繻〈鹿港乘桴記〉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解析,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延伸閱讀:
陳韻筑:鹿港聚落街屋的形成與發展

洪棄生.png
上圖:洪繻(圖片引自網路)
兩岸對渡.png
上圖:清代兩岸對渡圖(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發展簡史、台灣文學及洪繻簡易年表對照

康熙23年(1684年):清廷接管台灣,頒布海禁,但仍有移民偷渡前來鹿港進行貿易。
乾隆10年(1745年):鹿港已發展成中部米穀集散輸出港口。
乾隆49年(1784年):正式開放泉州蚶江與台灣鹿港之間對渡,鹿港門戶大開,商船雲集,開啟鹿港乾嘉道三朝一甲子盛況,成為台灣第二大城市。
乾隆51年(1786年):國家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於現址興建。
嘉慶末年(約1820年):鹿港港口開始淤積,商船停泊日漸困難。大型商船轉向鹿港南方王功漁港停舶,王功漁港成為鹿港外港,促使鹿港郊商至王功捐款建廟。
道光末年(約1850年):鹿港鼎盛時期過去,貿易逐漸走向式微。
咸豐8年(1858年)起:天津條約開放淡水、安平、雞籠、打狗(高雄)為通商口岸,鹿港因已不能出入大船而被捨棄,進一步打擊鹿港對外貿易。
同治5年(1866年):洪繻出生。(編者註:國父孫中山、鹿港富商辜顯榮同年出生)
光緒3年(1877年):鹿港百年糕餅玉珍齋成立。洪繻12歲。
光緒4年(1878年):連橫出生。洪繻13歲。
光緒15年(1889年):洪繻24歲,中秀才。
光緒19年(1893年):張李德和出生。洪繻28歲。
光緒20年/明治27年(1894年):賴和出生。洪繻29歲。
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台灣爆發乙未戰爭。鹿港西側之沖西港因泥沙淤積已不成港灣,但鹿港仍為中部重要城市。洪繻30歲。
光緒24年/明治31年(1898年):沖西港因洪水氾濫再度淤塞,日本政府另於鹿港西北方興建福隆港,此港只能趁漲潮進出,再以竹筏運至鹿港街市。洪繻33歲。
光緒25年/明治32年(1899年):日本分別由南北兩端同時興工縱貫鐵路,後藤新平成立台灣總督府鐵道部、並親任部長,將清代舊線計畫進行大幅度修正。洪繻34歲。
光緒26年/明治33年(1900年):鹿港富紳辜顯榮見鹿港港灣淤淺、失去航利而沒落,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將海埔地闢成鹽田,成立「大豐拓殖株式會社」。洪繻35歲。
光緒34年/明治41年(1908年):西部縱貫線鐵路在中部接軌,全線通車。10月24日臺灣總督府於臺中公園舉行「縱貫鐵道全通式」。縱貫鐵路只經彰化而未經鹿港,鹿港加速沒落。洪繻43歲。
民國3年/大正3年(1914年):鹿港一度成為全臺最大鹽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洪繻49歲。
民國8年/大正8年(1919年):中國北京爆發五四運動。賴和返鄉在彰化市行醫濟世,人稱「彰化媽祖」與「和仔仙」。洪繻54歲。
民國9年/大正9年(1920年):連橫《臺灣通史》出版。日本文豪佐藤春夫訪台,至鹿港欲訪洪繻,為洪繻拒絕。洪繻55歲。
民國10年/大正10年(1921年):蔣渭水在大稻埕開始經營春風得意樓,廣邀醫師、學生與社會運動人士討論臺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臺灣文化協會在臺北市大稻埕靜修女中成立。洪繻56歲。
民國17年/昭和3年(1928年):洪繻過世,年63歲。
民國18年/昭和4年(1929年):張李德和夫婦將嘉義「諸峰醫院」改建成洋樓,二樓號為「琳瑯山閣」,屋後庭園則名為「逸園」,常於此舉辦詩會。
民國22年/昭和8年(1933年):台中州知事竹下豐次下令鹿港實施市區改正,強制拆除不見天街及兩旁商家第一進建築。
民國26年/昭和12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與中國斷絕通商,鹿港形同廢港。

【資料整理】
本站。

兩岸對渡.png
上圖:鹿港海岸變遷圖(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街鎮發展圖(資料來源:莊展鵬).png
上圖:鹿港街鎮發展圖(來源:莊展鵬)(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乘桴記

樓閣萬家,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一水通津,出海之涘,估帆葉葉,潮汐下上,去來如龍,貨舶相望;而店前可以驅車、店後可以繫,昔之鹿港也。

人煙猶是,而蕭條矣;邑里猶是,而泬寥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之五里,涸為鹽場,萬瓦如甃、長隄如隍,無懋遷、無利涉;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鹿港也。

昔之盛,固余所不見;而其未至於斯之衰也,尚為余少時所目睹。蓋鹿港扼南北之中,其海口去閩南之泉州,僅隔一海峽而遙。閩南、浙、粵之貨,每由鹿港運輸而入;而臺北、臺南所需之貨,恆由鹿港輸出。乃至臺灣土產之輸於閩、粵者,亦靡不以鹿港為中樞蓋藏既富,絃誦興焉;故黌之士相望於道,而春秋試之貢於京師、注名仕籍者,歲有其人,非猶夫以學校聚奴隸者也。而是時鹿港通海之水已淺可涉矣,海艟之來,止泊於沖西內津;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矣。綑載之往來,皆以竹筏運赴大艑矣。然是時之竹筏,猶千百數也;衣食於其中者,尚數百家也。

迄於今版圖既易,海關之吏猛於虎豹,華貨之不來者有之矣。乎火車之路全通,外貨之來由南北而入,不復由鹿港而出矣;重以關稅之苛、關吏之酷,牟販之夫多至破家,而閩貨之不能由南北來者,亦復不敢由鹿港來也。

鹽田之築,肇自近年。日本官吏,固云欲以阜鹿民也;而其究竟,則實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且因是而阻水不行,山潦之來,鹿港人家半入洪浸;屋廬之日就頹毀,人民之日即離散,有由然矣。

余往年攜友乘桴游於海濱,是時新鹽田未興築、舊鹽田猶未竣工;余亦無心至於隄下,臨海徘徊,海水浮天如笠,一白萬里如銀,滉漾碧綠如琉璃夕陽欲下,月鉤初上;水鳥不飛,篙工撐棹。向新溝迤邐,則密邇鹿港之舊津,向時估帆所出入者,時已淤為沙灘,為居民鋤作菜圃矣。沿新溝而南至於大橋頭,則已挈鹿港之首尾而全觀之矣。望街尾一隅而至安平鎮則割臺後之飛甍鱗次數百家燬於丙申兵火者,今猶瓦礫成邱,荒涼慘目也。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不至於市區改正,破裂闤闠、驅逐人家以為通衢也。然而再經數年,則不可知之矣。滄桑時之可怖心,類如此也。游興已終,舍桴而步,遠近燈火明滅;屈指盛時所號萬家邑者今裁三千家而已:可勝慨哉!

【文章出處】
《寄鶴齋古文集》
鹿港乘桴記
原作者:洪繻(洪棄生)

鹿港.png
上圖:鹿港不見天街(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不見天街.png
上圖:鹿港不見天街(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比較鹿港今昔截然不同的市況:過去的繁華

樓閣萬家,街衢(音ㄑㄩˊ,四通八達的大路)對峙(對立),有亭翼然(鳥展翅貌,此形容鹿港「不見天街」房屋的簷角翹起)
譯文:
以前清朝統治時代的鹿港,千萬家的樓閣沿著大街相對而立,街上蔽日遮雨的屋頂簷角,就像鳥翼般伸展。
◎「有亭翼然」語出歐陽脩醉翁亭記
◎鹿港俗諺「三不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女人」:
1.「不見天」(編者註:指鹿港商業繁榮)指是日據時代鹿港的不見天街,早期鹿港商家眾多,為防風避雨,讓商人免受風吹雨淋之苦,在街道上蓋上屋頂,成為不見天街,爾後日本政府為執行市區改正,將道路拓寬,不見天街已成為絕響。
2.「不見地」(編者註:指鹿港財富豐裕)是說大街小巷都鋪上紅磚和石板,看不見泥巴地,故稱不見地。
3.「不見女人」(編者註:指鹿港民風保守)指鹿港大街看不到女人出門。因為當時鹿港民風保守純樸,富有人家中的女人要出門,轎子要抬到家中的大廳,坐上轎子後才能打開大門出門,在路上看不到女人,因此才會有「不見女人」的說法。

(綿延)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音ㄉㄧˇ,質地細緻的磨刀石),暑行不汗身(夏天行走時使人不易出汗)、雨行不濡(浸濕)(鞋子)
譯文:
這樣的盛況綿延二、三里長,街道如弓弦一樣直,像磨刀石一般平坦,溽暑的夏日中走在街上不會汗流浹背,下雨時也不會沾溼鞋子。
描寫鹿港極盛時期,主要街道的繁華景象,即所謂的「不見天街」。
◎由於鹿港夏天高溫多雨,冬天海沙強烈,因此早期鹿港大街的商家就在街道上方加蓋屋頂,使商販及居民不受日晒雨淋,方便往來的商旅交易,從高處鳥瞰,街道的青色屋瓦如鳥翼,置身街內,熱天不流汗,雨天不淋溼,有「不見天街」之稱,不見天街即今日鹿港主要幹道中山路。

一水(溪流)通津(渡口),出海之涘(音ㄙˋ,水邊,岸邊)(同「賈」,商人)(估帆,商船)葉葉(片片),潮汐下上,去來如龍,貨舶(船)相望;
譯文:
城中一條河流通往渡口,向外直達海岸,一艘艘的商船,隨著潮汐漲退,進出猶如一條長龍,往來的貨物、船隻接連不斷;

而店前可以驅車(駕車)、店後可以繫(綁住)(音ㄅㄥˋ,船槳,此指船),昔之鹿港也。
譯文:
店家前方街道能夠通行車輛,店後則能停泊船隻,這就是以前的鹿港。
◎鹿港名稱之由來,有多種說法,有說早年為鹿群聚集之地 ,有說原住民平埔族語音譯轉化,也有說古時稱方形米倉為鹿。
◎鹿港曾經是台灣第二大都市,自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此地百年輝煌的史頁,是從乾隆四十九年准許鹿港與泉州蚶江口對渡開始

鹿港.jpg
上圖:市區改正前的鹿港街景(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png
上圖:鹿港不見天街市區改正後舊照(今鹿港中山路)(圖片引自網路)


(二)比較鹿港今昔截然不同的市況:如今的蕭條

人煙(人口)猶是(如此),而蕭條矣;邑里(鄉里。邑,音ㄧˋ猶是(如此),而泬寥(音ㄒㄩㄝˋ ㄌㄧㄠˊ,寂寥,形容沉寂冷清的樣子)
譯文:
現在日本統治下的鹿港,居民仍在,但是蕭條多了;鄰里依舊,只是寂寥了。

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距離)之五里,涸(音ㄏㄜˊ,水乾竭、乾枯)為鹽場,萬瓦如(音ㄓㄡˋ,井壁)、長隄如隍(音ㄏㄨㄤˊ,有水的城壕),無懋遷(互相交易。懋,音ㄇㄠˋ,有勸勉之義,此指貿易)、無利涉(渡河,此指商業往來);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鹿港也。
譯文:
距離海天蒼茫的港口有五里的地方,已經乾涸成曬鹽的地方,上萬片瓦片鋪成的鹽埕有如磚砌的井壁,長長的海隄好像圍繞在城牆外的壕溝,沒有貿易,沒有生意;看了叫人黯然神傷,就是現在的鹿港。
◎透過海天彷彿亙古不變的特質,對照現今鹿港已非昔日之景,更添傷感。


鹿港文開書院.png
上圖:鹿港文開書院(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文開書院.png
上圖:鹿港文開書院(圖片引自網路)


(三)自經濟、文教的角度,說明鹿港昔盛的原因
 

昔之盛,固(本來)余所不見;而其未至於斯之衰也,尚為余少時所目睹。
譯文:
從前滿清時代鹿港最興盛的年代,我所能看到的;但是還沒到現在這樣蕭條的景況,我年少時也曾見識過。

蓋鹿港扼(音ㄜˋ,控制、據守)南北之中,其海口(港口)去閩南之泉州,僅隔一海峽而遙。
譯文:
因為鹿港在台灣南北之間的中部,港口距離福建南部的泉州,只隔了一個海峽的距離。

閩南、浙、粵之貨,每由鹿港運輸而入;而臺北、臺南所需之貨,恆由鹿港輸出。
譯文:
閩南、浙江、廣東貨物,常常經由鹿港輸入臺灣;而臺北、臺南所需的貨物,總是由鹿港運送過去。

乃至臺灣土產之輸(輸出)於閩、粵者,亦靡(音ㄇㄧˇ,無)不以鹿港為中樞(樞紐,關鍵)
譯文:
乃至於臺灣本地物產可以輸出到福建、廣東的,也沒有不以鹿港為轉運樞紐的。。
鹿港擁有地理位置上的相對優勢,對外是浙、閩、粵三省物資的轉運樞紐,對內則為南北貨物往來的重要集散地。
造成早年鹿港貿易迅速發展,商船雲集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四:台灣本島距離福建泉州最近之地台灣西岸船隻往來南北的中繼站居鹿港溪與洋子厝溪間水運方便、以彰化平原豐富農產為腹地。

蓋藏(蘊藏)既富,絃誦(弦歌誦讀,指文化及教育)興焉;故(音ㄏㄨㄥˊ,學校)(古代的學校)之士相望於道,而春秋試(清代選拔人才制度,指鄉試、會試)之貢(指通過科舉,成為貢生)於京師、注名(記名)仕籍(將姓名登記在官吏名冊上,指任官)者,歲有其人,非猶夫以學校聚奴隸者也。
譯文:
累積的資產充裕之後,文化教育在這裡就興盛起來;所以,到學校上學的學子在街上比比皆是,參加會試、鄉試而被選拔到京城當官、名字登載於官吏名冊的人,每年都有好幾個 ,他們才不像日治時期以來用學校教育來奴化臺灣人的情況。
貢,是清代選拔人才的制度。由學政選拔秀才中文行兼優的人,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待會試、廷試及格後,分發任用。
◎傳統私塾教育為貴族菁英教育,日本引進的現代西式教育為國民教育,因此作者有「以學校聚奴隸」的想法,意近於「牛驥同一皁」、「龍蛇混雜」之意。
◎日治初期,總督府在各地成立國語傳習所,教授日語。明治三十一年推行近代教育,但採隔離政策,日人念小學校,臺人念公學校。當時臺人的升學管道僅國語學校及醫學校,培養師資及醫療人員,其餘則是培育農林工商等技術人員,故作者有此言論。
◎作者懷念清治時期讀書人之多、文風鼎盛,並批評日本的教育制度有種族差別,只是在為日本培養奴隸。

而是時鹿港通海之水已淺可涉矣,海艟(音ㄊㄨㄥˊ,古代戰船)之來,止泊於沖西(沖西港。鹿港港口淤積後,清廷於咸豐元年另設沖西港,以利疏通航運)內津(內港);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矣。
譯文:
日治時期的此時,鹿港通海的河道已經淺到可以涉水而過,海上大船來了,只能停在鹿港西邊的沖西港內灣;以往號稱「鹿港飛帆」的美景,已經見不到了。
◎鹿港從繁華走向沒落,從清代道光末年~咸豐初年開始出現,遠因有二:
1.濁水溪因改道造成溪流淤沙嚴重
2.地殼變動陸地抬升使海岸線變遠,造成鹿港商業貿易開始走向式微

綑載(貨物。綑,音ㄎㄨㄣˇ,用繩子綁縛)之往來,皆以竹筏運赴大艑(音ㄅㄧㄢˋ,大船)矣。
譯文:
貨物的裝卸往來,都要透過竹筏運到大船上。 

然是時之竹筏,猶千百數也;衣食於其中者,尚數百家也。
譯文:
然而在滿清時代的鹿港,竹筏還有成千上百地數量;仰賴竹筏工作維生的人,還有數百家。
港口功能漸失,但仍有不少人依賴間接運輸為主。

鹿港龍山寺.png
上圖:國家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舊照(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龍山寺.png
上圖:國家一級古蹟.全台最大的鹿港龍山寺戲亭藻井(圖片引自網路)


(四)自經濟的角度,說明鹿港今衰的原因

迄於今版圖既易(變更、改易。此指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海關之吏猛於虎豹,華貨(中國貨)之不來者有之矣。
譯文:
到如今臺灣版圖歸於日本統治,日本海關的官員比虎豹還凶猛,中國的貨物不再從鹿港進口,已經行之有年了。
日治時期海關人員嚴酷,收取高額的關稅,商貿窒礙難行,造成鹿港對外輸送停擺。

(音ㄐㄧˋ,到、及)乎火車之路全通,外貨之來由南北而入,不復(再)由鹿港而出矣
譯文:
等到縱貫鐵路全部通車後,進口貨物從南北輸入,不再從鹿港轉運出口(編者註:鹿港未通行縱貫線火車)
縱貫鐵路全線開通後,南北貨物不再以鹿港為集散地,鹿港失去貿易樞紐的地位。

重以(再加上)關稅之苛、關吏之酷,牟販之夫(做小生意的人。牟,音ㄇㄡˊ,獲取。)多至破家(破產),而閩貨之不能由南北來者,亦復(再)不敢由鹿港來也。
譯文:
再加上關稅苛酷、海關官員嚴厲,做小生意的人多數破產,最終導致福建貨物既不能從南北鐵路輸進來,也不敢由鹿港直接進口了。
造成鹿港急遽沒落的近因有三:
1.日人據台後大批鹿港富商返回中國定居,人口減少。
2.興建縱貫鐵路未行經鹿港,商機被基隆高雄取代
3.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即八年抗戰)爆發,台灣與中國貿易全面禁止

摸乳巷.png
上圖:鹿港.摸乳巷(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意樓.png
上圖:鹿港.意樓(圖片引自網路)


(五)批評殖民政府錯誤的鹽田開墾政策,導致水災氾濫、民不聊生

鹽田之築,肇(音ㄓㄠˋ,起始、開端)自近年。
譯文:
鹽田的建設,開始於近幾年。

日本官吏,固(本來)云欲以阜(音ㄈㄨˋ,豐厚、繁多,此指使......富有)鹿民也;
譯文:
日本的官吏,當然說這是為了使鹿港人民富裕;

而其究竟(最後,指真相、事實),則實民間之輸繳交)巨貲(音,通「資」,財貨)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
譯文:
不過,這件事的真相,其實就是要民間輸出大量財貨,來讓官府坐收豐厚的利潤罷了。
◎作者批判日本政府只考慮政府獲利,不管民間疾苦。
◎清代鹿港已是臺灣中部重要鹽銷售地,但並未設置鹽場。到了日治時期,出身自鹿港的富紳辜顯榮見鹿港因港灣淤淺、逐漸失去航利而沒落,於是計畫將海埔地開闢成鹽田,他向臺灣總督府申請開墾獲准後,便成立「大豐拓殖株式會社」。鹿港鹽場在二次大戰後由臺灣製鹽總廠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一度是臺灣最大鹽場,但是最後仍因先天條件不佳而廢曬,最終改為農田或魚塭。

且因是(此)而阻水(水道)不行,山潦(音ㄌㄠˋ,通「澇」。洪水)之來,鹿港人家半(大半)入洪(洪水)浸;
譯文:
更因為鹽場的設置,阻絕了水道的順暢,當山洪爆發時,鹿港人家有一半被洪水淹沒;
鹽田開墾導致人民因水患而難以安居。

屋廬之日就(漸漸)頹毀,人民之日即(漸漸)離散,有由然(來由、原因)矣。
譯文:
房屋日漸頹倒損毀,人民日漸遷徙離散,這些都是有原因的。


鹿港.png
上圖:鹿港鹽田(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鹽田.jpg
上圖:鹿港鹽田(圖片引自網路)


(六)回憶過往與友人乘船遊賞的美好經驗,再次凸顯鹿港現今的沒落衰頹

余往年(從前)攜友乘桴(音ㄈㄨˊ,竹木編製的小筏)游於海濱,是時新鹽田未興築、舊鹽田猶未竣工(結束工程。竣,音ㄐㄩㄣˋ,完成)
譯文:
我過去曾帶著朋友,乘著小船在海邊遊賞,當時新鹽田尚未興築、舊鹽田仍尚未完工。

余亦無心(無意之間)至於隄下,臨海徘徊,海水浮天如笠,一白萬里如銀,滉漾(水浮動盪漾的樣子。滉,音ㄏㄨㄤˇ碧綠如琉璃
譯文:
我也無心遊玩,到了海堤下,面對大海流連不去,海水連接天際,海上浮著形如斗笠的藍天,海面平靜時,映著白色波光的遼闊海面恍如白銀,海水蕩漾時流露的碧綠又像是琉璃一般。

夕陽欲下,月鉤初上;水鳥不飛,篙工(操篙的船夫。篙,音ㄍㄠ撐棹(音ㄓㄠˋ,槳)
譯文:
夕陽將要西下,如鉤的新月才剛升起,水鳥停棲不飛,船夫撐著船槳。

向新溝迤邐(音ㄧˊ ㄌㄧˇ,緩緩前行或連續不斷的樣子),則密邇(靠近、貼近。邇,音ㄦˇ鹿港之舊津(港口,渡口),向時(從前)估帆(商船)所出入者,時已淤為沙灘,為居民鋤作菜圃矣。
譯文:
划著小舟朝著新溝一帶緩緩航行,靠近了鹿港的舊港口,從前商船進出的海域,如今已經淤積成為沙灘,被居民鋤成菜圃種菜了。
◎日治時期1930年代,日本政府在原本鹿港溪南側用人工方式,開鑿出筆直河道,成為現在福鹿溪,福鹿溪為鹿港慶端午划龍舟的賽道,為了與原有鹿港溪區別,又稱新溝。鹿港當地稱舊港溝的鹿港溪河道,是鹿港人普遍認知的河港所在,大致是從泉州街、埔頭街連過瑤林街一線東南而行,瀕臨街區的這條溪水,最終港道停止於龍山寺附近,留下「港底」的地名,表明這是港道最內延地帶。這條港道是二千石以下船隻主要停泊的處所,超過二千石以上的大船,因為吃水較深,就只能在港外的洋面等候小船前往裝卸貨物。
◎呼應第一段「估帆葉葉,……,貨舶相望」再次強調鹿港的變化,舊港的港口功能盡失。

沿新溝而南至於大橋頭(大橋頭,鹿港街尾地名),則已挈(音ㄑㄧㄝˋ,提、舉)鹿港之首尾而全觀之矣。
譯文:
沿著新溝向南到大橋頭, 就已經能把鹿港風光從頭到尾全看盡了。

望街尾一隅而至安平鎮則割臺後之飛甍(甍,音ㄇㄥˊ,屋脊。飛甍,比喻高大的房屋)鱗次(像魚鱗一樣緊密排列)數百家燬(燃燒、焚毀)於丙申兵火者,今猶瓦礫成邱(丘),荒涼慘目(使人不忍心看)也。
譯文:
遠望從街尾一角到安平鎮,在割臺之後,有櫛比鱗次的數百家房屋燬於丙申年(光緒22年,西元1896年)的刀兵劫火之中,現在瓦礫還堆成小丘,荒蕪冷清讓人不忍心看。
◎嘆息許多街屋因抗日事件而遭焚毀,已成廢墟。
◎安平鎮,大約位於鹿港民俗文物館大門前至石廈街、安平巷、復興路一帶,因昔日福建南安縣安平鎮的居民移居至此地,故名。 
◎丙申年,指公元1896年,明治29年,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二年。此指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義軍領袖簡義所率領的武裝抗日事件。

猶幸(幸好)市況(市面上的貿易情況)凋零,為當道(當政者,指日本總督府)所不齒(不願與之並列,即「瞧不起」)
譯文:
幸好鹿港市面的商業凋零,本來這個地方已經不被日本當局重視,

不至於市區改正日治時期實施的都市計畫,包含拓寬道路、改建屋舍),破裂闤闠(音ㄏㄨㄢˊ ㄏㄨㄟˋ,市場)、驅逐人家以為通衢(四通八達的道路)也。
譯文:
所以現在不用進行市區改正計畫,導致市場拆遷、驅逐住戶來拓寬馬路。
作者慶幸鹿港凋零,所以不被日本政權重視,不至於馬上進行市區規劃。同時也為鹿港的沒落感到心酸,也痛陳他對殖民政策的不滿與批判。

然而再經數年,則不可知之矣。
譯文:
但是,再經過數年,就無法預知了。
◎作者認為,統治的日本人瞧不起市況凋零的鹿港,所以當時還沒把市區列入改正的都市計畫,不至於破壞市肆,但爾後是否進行市區改正,則不得而知。
◎市區改正,是日治時期實施的都市計劃內容,包括拓寬馬路、美化街屋,以改善都市生活機能及品質,曾經是全台灣最長商店街的鹿港「不見天街」,後來也在市區改正時被拆除。

滄桑(世事變化無常)時之可怖心,類如此也。
譯文:
滄海桑田的變化令人感到恐怖,大概就是這類情況了。

游興(遊興)已終,舍(通「捨」,離開)桴而步,遠近燈火明滅;
譯文:
遊興告終時,我們捨下小船開始步行,遠近的燈火明明滅滅;

屈指(用手指計算)盛時所號(號稱)萬家邑者,今裁(通「才」,僅、只)三千家而已:可勝慨哉!
譯文:
屈指數來,在全盛時期鹿港號稱有萬家人戶,現在估計大概三千家而已。這能不讓人對鹿港心生感嘆嗎?
日人據台後大批鹿港富商返回中國定居,人口大幅減少。

鹿港海濱.png
上圖:鹿港海濱夕照(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海濱.png
上圖:鹿港海濱夕照(圖片引自網路)


賞析

本文首段概述鹿港的今昔變化,先追憶過去航運便利、商業發達的「昔之鹿港」,再描寫因航道淤積、開墾鹽田,而使商業轉趨蕭條的「今之鹿港」,因而興發黯然神傷之情,奠定全文基調。

第二段進一步細寫清治時期的貿易盛況,航運之便帶來豐沛財富與文教風氣,使鹿港達到繁華鼎盛;到了日治時期,卻因為苛刻的關稅、鐵路的開通等,使鹿港逐漸沒落,難以復見昔日榮景。

第三段敘述日治時期開墾鹽田的影響。作者認為廣設鹽田是日本政府欲增加賦稅的手段,卻使水道受阻,導致房屋因長期泡水而傾倒,讓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末段則回憶與友人乘船遊賞的經驗,與首段呼應,描寫鹿港過去的自然美景,再敘述割日後的沒落衰頹,強化了作者的沉痛之情,並表達願能保留鹿港傳統風貌的期盼。

全文以鮮明的對比,凸顯作者眼中清治及日治時期的鹿港,在自然地貌、經濟民生、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差異,藉由刻劃滄海桑田的今昔景象,烘托作者內心的感嘆與寂寥。

文中以生動具體的譬喻描繪景物,如以「直如弦、平如砥」描寫「不見天街」、以「去來如龍,貨舶相望」描寫清治時期航運的興盛,又以「浮天如笠」、「一白萬里如銀」等,勾勒海濱景色之美。全文既抒發作者對鹿港變化的傷感,也流露他對日本殖民政府罔顧民生的不滿。透過本文,不僅能了解鹿港的變遷史,亦可一窺當時臺灣文人的精神樣貌。

鹿港海濱.jpg
上圖:鹿港海濱(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海濱.png
上圖:鹿港海濱(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