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船.png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辨析

辨析「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前,有必要先探究一下「境界」一詞使用範圍的演變。這個詞早在西漢甚至更早的先秦就被使用,不過意思只是地理「疆界」的意思,如《列子.周穆王》「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國」──《列子》雖是先秦經典但曾被西漢劉向整理,故為了闡述嚴密,這個詞的使用時間界定為「西漢或更早的先秦」。後來佛經傳入,擴大了這個詞的內涵,如《無量壽經》中有句話,「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解釋佛經的專家給此處的「境界」許多令人難解的觀點,在此不做學理探究,只憑直覺把這句話解釋為「比丘對佛說,這(句話)意義宏大深刻,超出了我的理解範圍」。佛經的傳入把境界的意義從物理疆界擴展到精神意識疆界,或者說從客觀疆界擴展到主觀疆界。


王國維把「境界」一詞引入到詞論界,賦予它新內涵,並使其失卻本意,如《人間詞話.正文.第9則》有言:「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作者的自得之意可見一斑,套用王國維自己的話來點評一下就是,「著一『拈』字境界全出矣」。雖然不能斷言王國維詞論的核心概念「境界」來自佛經,但從《人間詞話》中涉及這一詞的語句中不難看出,王的「境界說」更多的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如:

《人間詞話第13則》: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人間詞話第3則》: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人間詞話第4則》: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人間詞話第6則》: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人間詞話第10則》: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引用這五則詞話是按照邏輯順序而非作者的撰寫順序,分別批判和繼承了氣質、神韻(也包括興趣)等詞論概念提出「境界」,界定了「境界」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分類,明確帶給人優美和宏壯的兩種審美感受並進而指出喜怒哀樂也是一種境界,總括為「一切景語皆情語」。可以看出,王國維對「境界」只有感性描述沒有明確內涵,這讓人感到遺憾又覺得幸運──文學本身就是混沌的,它是審美而非科學,解釋得過於直白反而失去了許多趣味,混沌意味著多種可能性;但是,如果連這個概念的內涵都不清楚,就如同戰鬥中所用的武器只是讓人感覺順手而對其組成材料並不明確,這恐怕也會讓人對不可預知的情況產生恐慌。

王國維的諸則詞話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特別是在「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區分上:


1.「一切景語皆情語」是否定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區分的合理性?

2.如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那麼誰「采」菊,誰「見」南山?

3.如何在教學論中,準確判斷「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如果把引用的五則詞話倒序來看,以上三個疑問則迎刃而解:

首先,綜合「
一切景語皆情語」「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兩句話可知,詩詞中的客觀物象都是作者情感對象化,都是主觀情感和客觀事物的恰當的融合。

其次,「無我之境」是定格的靜態的畫面,抒情主體「我」處於隱性狀態「有我之境」產生於人的情感起伏平復之時,抒情主體「我」處於顯性狀態。

最後,「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客觀事物都是我主觀情感的寄托或外化,「我」和「物」,是看和被看,因為「我」情緒波動剛剛平復,顧不上想「我」在「物」眼中的形象;「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分不清「我」和「物」,並不是沒有「我」,而是「我」被客觀化了,「我」和「物」在互相的看與被看中融為一體。

總結一下,沒有純粹的「無我之境」,「有我」是絕對的,「無我」只是相對於「我被客觀化」這一情態而言的。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並沒有否定「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區分的合理性;采菊的陶淵明也被菊花采去了「功利心」,故「我」悠然,「山」也悠然,山我合一在分析詩詞意象過程中,重點要看其中的「我」是否被客觀化,是即「無我」,反之則「有我」。舉例而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無我之境」;「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是有我之境。

舉了這些例子,還有一個沒有解決的疑問,王國維說「無我之境優美」「有我之境宏壯」,這種說法似乎並不妥帖:如,「
淚眼問花花不語」是有我之境,但似乎並不「宏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是無我之境,反倒「宏壯」;再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無我之境,「優美」來描述並不合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是有我之境,倒很「優美」。對此可能的解釋是,在王國維的所舉例子中,大多數情況下,這個觀點說得過去;但不具備普遍適用性。

語文蜘蛛曰: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教學內容是「有我之境」,關注學生表現是「無我之境」;關注考試成績的是「有我之境」,關注學生人格完善的是「無我之境」。古今為師者,至有我之境為多,然至無我之境鮮矣,唯自命不凡之士方能汲汲以求,景行行止。至此中國夢之舟啟航之際,吾將勉勵前行,不負平生所願。


水澤.png


【文章出處】
《轉瞬即逝的永恆.詹悅辰》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辨析
2016-02-02
網址:

http://blog.udn.com/jacoben88/45595355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