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乾卦.文言
文言(文飾乾、坤兩卦之言,為十翼之一,又稱文言傳)曰:元者,善之長(首、源)也;亨(通)者,嘉(美)之會(合)也;利者,義之和(合宜、和諧)也;貞(正)者,事之幹(主幹,非旁枝)也。君子體(存)仁足以長(領導、號令)人,嘉會(眾美的總和)足以合禮(合理),利物足以和義,貞固(固守正道)足以幹事(事業有成)。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釋義】
【釋義】
1 .孔子云:「乾坤其易之門邪,其餘諸卦及爻,皆從乾坤而出,義理深奧,故特作『文言』開釋之。」
2 .孔穎達:「《子夏傳》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純陽之性,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諧,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
3 .程頤:「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
4 .程頤:「元亨利貞,乾之四德,施於人事,元者,眾善之首也;亨者,嘉美之會也;利者,和合於義也;貞者,幹事之用也。體仁,體元也,比而效之謂之體。體法於乾之仁,乃為君長之道,足以長人也。得會通之嘉,乃合於禮,非理安有亨乎?和於義乃能利物,不得其宜,豈能利物乎?貞故所以能幹事也。」
5 .朱震:「乾,健也。元,始也;亨,通也,升降往來,周流六虛而不窮者也;利者,得其宜也;貞者,正也。初九、九三、九五,正也;九二、九四、上九,變動,亦正也。」
6 .朱熹:「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
7 .朱熹:「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為春,於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為夏,於人則為禮,而眾美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於時為秋,於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於時為冬,於人則為智,而為眾事之幹。」
8 .朱熹:「善長四句,說天德之自然;體仁四句,說人事之當然。非君子至健,無以行此,故曰:乾,元,亨,利,貞。」
9 .楊萬里:「周子曰: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復者何?復其元而已。元者貞之初,貞者元之終,元貞異名而同體。亨者物之生,利者物之成。亨利異功而同用。渾然而一之謂元,熙然而散之謂亨,充然而成之謂利,肅然而收之謂貞。」
10 .俞琰:「其占為始雖大通,又宜固守以正,然後可保其終。蓋不可恃其健而妄動也。」
11 .李鼎祚:「在天成象者,乾元亨利貞也,言天運四時,以生成萬物;在地成形者,仁義禮智信也,言君法五常,以教化世人。元為善長,故能體仁;亨為嘉會,足以合禮;利為物宜,足以和義;貞為事幹,以配於智。不言信者,信主土而統屬於君也。」
2 .孔穎達:「《子夏傳》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純陽之性,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諧,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
3 .程頤:「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
4 .程頤:「元亨利貞,乾之四德,施於人事,元者,眾善之首也;亨者,嘉美之會也;利者,和合於義也;貞者,幹事之用也。體仁,體元也,比而效之謂之體。體法於乾之仁,乃為君長之道,足以長人也。得會通之嘉,乃合於禮,非理安有亨乎?和於義乃能利物,不得其宜,豈能利物乎?貞故所以能幹事也。」
5 .朱震:「乾,健也。元,始也;亨,通也,升降往來,周流六虛而不窮者也;利者,得其宜也;貞者,正也。初九、九三、九五,正也;九二、九四、上九,變動,亦正也。」
6 .朱熹:「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
7 .朱熹:「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為春,於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為夏,於人則為禮,而眾美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於時為秋,於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於時為冬,於人則為智,而為眾事之幹。」
8 .朱熹:「善長四句,說天德之自然;體仁四句,說人事之當然。非君子至健,無以行此,故曰:乾,元,亨,利,貞。」
9 .楊萬里:「周子曰: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復者何?復其元而已。元者貞之初,貞者元之終,元貞異名而同體。亨者物之生,利者物之成。亨利異功而同用。渾然而一之謂元,熙然而散之謂亨,充然而成之謂利,肅然而收之謂貞。」
10 .俞琰:「其占為始雖大通,又宜固守以正,然後可保其終。蓋不可恃其健而妄動也。」
11 .李鼎祚:「在天成象者,乾元亨利貞也,言天運四時,以生成萬物;在地成形者,仁義禮智信也,言君法五常,以教化世人。元為善長,故能體仁;亨為嘉會,足以合禮;利為物宜,足以和義;貞為事幹,以配於智。不言信者,信主土而統屬於君也。」
12.馬振彪曰:「元德為本然之善,眾善由此而岀,故曰『善之長』。陽德通於陰而大亨,有昏冓之意,故曰『嘉之會』。利與義似不相同,然利役於私,則害義而不利,利溥於公,則與義合而成大利,故曰『義之和』。木以幹而能立,事以貞而能成,既利且貞,所以成其為『亨』,即所以成其為『元』也。」
13 .王應麟:「貞者元之本。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可以發明貞固之說。」
14 .胡炳文:「易,卦占,亨多、元亨少;爻占,吉多、元吉少。元亨,大善而亨。元吉,大善而吉。人之行事,善百一,大善千一,故以元為貴。有一豪之不善,非元也,有一息之不善,非元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潛伏的龍,不宜施展)。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初九有龍的才德,卻身當潛藏不露之時)。不易(改變志節)乎世,不成乎名(不求虛名、不嚮往功成名就)。遯世無悶(苦悶、煩憂),不見是(不受世俗所賞識肯定)而無悶。樂則行之(稱心樂意之事則隨意而行),憂則違之(煩憂苦悶之事則避開而不使之上身),確乎其不可拔(具備有堅定不搖的信念),潛龍也。
【釋義】
1 .干寶:「陽處三泉之下,聖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羑里之爻也。雖有聖明之德,未被時用,故曰『勿用』。」
2 .孔穎達:「潛者,隱伏之名;龍者,變化之物。」
1 .干寶:「陽處三泉之下,聖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羑里之爻也。雖有聖明之德,未被時用,故曰『勿用』。」
2 .孔穎達:「潛者,隱伏之名;龍者,變化之物。」
3 .孔穎達:「心以為樂,己則行之;心以為憂,己則違之。隱潛避世,身雖逐物推移,惟心志守道,確乎堅實其不可拔也。」
4 .程頤:「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聖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以俟時。」
5 .程頤:「初九陽之微,龍德之潛隱,乃聖人之在側陋也,守其道不隨世而變,晦其行不求知於時,自信自樂,見可而動,知難而避,其守堅不可奪,潛龍之德也。」
4 .程頤:「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聖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以俟時。」
5 .程頤:「初九陽之微,龍德之潛隱,乃聖人之在側陋也,守其道不隨世而變,晦其行不求知於時,自信自樂,見可而動,知難而避,其守堅不可奪,潛龍之德也。」
6 .朱熹:「潛,藏也。龍,陽物也。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
7 .崔憬:「據當潛之時,不易乎世而行者,龍之德也。道雖不行,達理無悶也。世人雖不己是,而己知不違道,故無悶。」
8 .馬振彪:「乾初有陽德,能潛隱於下為可貴。隱而有德,人不知而不慍、不怨、不尤,何悶之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可拔之有?確乎其有自立。此爻之象,惟孔孟足以當之。」
9 .李道平曰:「此假設問答,以明經義,傳體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龍出現在大地上),利見大人(有利於拜見王公貴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九二有龍的才德,秉性中正,立身處事能持中不偏)者也。庸言之信(平常與人交往,言而有信),庸行之謹(平常行為舉止,謹慎有節)。閑(防止、約束)邪存其誠,善世(奉獻社會)而不伐(音ㄈㄚ,誇耀表功),德博(博大)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有君王之德)也。
【釋義】
1 .鄭玄:「二於三才爲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
2 .王弼:「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
3 .干寶:「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爲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此文王免於羑里之日也。故曰「利見大人」。」
4 .孔穎達:「陽處二位,故曰九二。陽氣發見,故曰見龍。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且一之與二,俱為地道,二在一上,所以稱田。」
5 .孔穎達:「從始至末,常言之信實,常行之謹慎。其為善於世,而不自伐其功。德能廣博,而變化於世俗。」
6 .程頤:「田,地上也。出見於地上,其德已著。以聖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
7 .程頤:「九二以龍德而處正中之位,得正中之義也。庸信庸謹,造次必於是也。既處無過之地,則唯在閑(防)邪,邪既閑,則誠存矣。善世而不伐,不有其善也。德博而化,正己而物正也。此皆大人之事,雖非君位,有君之德也。」
8 .朱熹:「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
9 .馬振彪:「乾二居中,位雖非正,而德則中且正。信、謹、閑、存,所以合正中之本體也;善世博化,所以為正中之妙用也。成己成物之道,備於一身,故九二之德,純陽無私,雖無大人之位,而有大人之德。惟文王有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時時信、謹、閑、存,善世而不伐,故德博而化也。」
10.李道平:「二居下之中,故曰中。二非陽位,故其不正,當變之正。變而得正,故曰正中也。」
【釋義】
1 .鄭玄:「二於三才爲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
2 .王弼:「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
3 .干寶:「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爲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此文王免於羑里之日也。故曰「利見大人」。」
4 .孔穎達:「陽處二位,故曰九二。陽氣發見,故曰見龍。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且一之與二,俱為地道,二在一上,所以稱田。」
5 .孔穎達:「從始至末,常言之信實,常行之謹慎。其為善於世,而不自伐其功。德能廣博,而變化於世俗。」
6 .程頤:「田,地上也。出見於地上,其德已著。以聖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
7 .程頤:「九二以龍德而處正中之位,得正中之義也。庸信庸謹,造次必於是也。既處無過之地,則唯在閑(防)邪,邪既閑,則誠存矣。善世而不伐,不有其善也。德博而化,正己而物正也。此皆大人之事,雖非君位,有君之德也。」
8 .朱熹:「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
9 .馬振彪:「乾二居中,位雖非正,而德則中且正。信、謹、閑、存,所以合正中之本體也;善世博化,所以為正中之妙用也。成己成物之道,備於一身,故九二之德,純陽無私,雖無大人之位,而有大人之德。惟文王有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時時信、謹、閑、存,善世而不伐,故德博而化也。」
10.李道平:「二居下之中,故曰中。二非陽位,故其不正,當變之正。變而得正,故曰正中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終日勤奮努力),夕惕若(夜晚戒慎反省),厲(處境艱難凶險)無咎(災難)。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用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用以)居業(建立事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動之微,洞悉吉凶幾微之先見者)也;知終終之(知事若不可為,就毫不猶疑及時停止),可與存(保持)義也。是故居上位(地位尊貴)而不驕,在下位(地位卑微)而不憂。故乾乾(朝乾夕惕)因其時而惕(時時兢兢業業),雖危無咎矣。
【釋義】
1 .鄭玄:「三於三才爲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2 .王弼:「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剛之險。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也。純修下道,則居上之德廢;純修上道,則處下之禮曠。故終日乾乾,至於夕惕猶若厲也。居上不驕,在下不憂,因時而惕,不失其幾,雖危而勞,可以无咎。」
3 .虞翻:「謂陽息至三,已變成離。離爲日,坤爲夕。」
4 .荀爽:「日以喻君。謂三居下體之終,而爲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謂三臣於五,則疾修柔順,危去陽行,故曰『无咎』。」
5 .干寶:「爻以氣表,繇以龍興,嫌其不關人事,故著君子焉。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始出地上,而接動物。人爲靈,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於此爻焉。故君子以之憂深思遠,朝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反復天道,謀始反終。故曰「終日乾乾」。此蓋文王反國大釐其政之日也。凡无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者也。文恨早耀,文明之德,以蒙大難,增修柔順,以懷多福,故曰『无咎』矣。」
6 .孔穎達:「以陽居三位,故稱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陽而得位,故稱君子。在憂危之地,故終日乾乾,言每恒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若厲者,若,如也;厲,危也。言尋常憂懼,恒如傾危,乃得无咎。謂既能如此戒慎,則無罪咎,如其不然,則有咎。故《繫辭》云:「无咎者,善補過也。」此一爻,因陽居九三之位,皆以人事明其象。」
1 .鄭玄:「三於三才爲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2 .王弼:「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剛之險。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也。純修下道,則居上之德廢;純修上道,則處下之禮曠。故終日乾乾,至於夕惕猶若厲也。居上不驕,在下不憂,因時而惕,不失其幾,雖危而勞,可以无咎。」
3 .虞翻:「謂陽息至三,已變成離。離爲日,坤爲夕。」
4 .荀爽:「日以喻君。謂三居下體之終,而爲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謂三臣於五,則疾修柔順,危去陽行,故曰『无咎』。」
5 .干寶:「爻以氣表,繇以龍興,嫌其不關人事,故著君子焉。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始出地上,而接動物。人爲靈,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於此爻焉。故君子以之憂深思遠,朝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反復天道,謀始反終。故曰「終日乾乾」。此蓋文王反國大釐其政之日也。凡无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者也。文恨早耀,文明之德,以蒙大難,增修柔順,以懷多福,故曰『无咎』矣。」
6 .孔穎達:「以陽居三位,故稱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陽而得位,故稱君子。在憂危之地,故終日乾乾,言每恒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若厲者,若,如也;厲,危也。言尋常憂懼,恒如傾危,乃得无咎。謂既能如此戒慎,則無罪咎,如其不然,則有咎。故《繫辭》云:「无咎者,善補過也。」此一爻,因陽居九三之位,皆以人事明其象。」
7 .孔穎達:「九三所以終日乾乾匪懈者,欲進益道德,修營功業也。其推忠於人,以信待物,人則親而尊之,其德日進,是進德也。以其知終,故不敢懷驕慢;以其知事之將至,務幾欲進,故不可憂也。」
8 .程頤:「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於下而尊顯者也。舜之玄德升,聞時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則何以為教?作《易》之義也。」
8 .程頤:「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於下而尊顯者也。舜之玄德升,聞時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則何以為教?作《易》之義也。」
9 . 程頤:「九三居下之上,君德已著,唯進德修業而已。內積忠信,所以進德也,擇言篤志,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致知也;知終終之,力行也。求知所至而至之,知之在先,故可與幾,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存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此學之終始也。君子之學如是,故知處上下之道而無驕憂。不懈而知懼,雖在危地,而無咎也。」
10 .朱熹:「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
10 .朱熹:「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
11 .翟玄:「外而修其教令,內而立其誠信,則民莫不敬而從之,所以居業也。」
12 .俞琰:「事已成謂之業。業未成則修而成之,業已成則居而守之。君子閑邪存誠,則無一念之不正;修辭立誠,則無一言之不實。」
13 .劉沅:「德,理得於心者。業,理著於事者。忠信,誠之主於內者。」
14 .馬振彪:「德存於中,正心、修身是也;業發於外,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
九四曰:或(也許)躍在淵(跳躍深淵),無咎(災難)。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變動無常),非為邪(不是因為行為有惡之故)也。進退無恒(居可上可下、能進能退),非離群(離群索居、矯俗干名)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審時度勢,審慎抉擇)也,故無咎。
【釋義】
1 .王弼:「去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乾道革之時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剛之險,而无定位所處,斯誠進退无常之時也。近乎尊位,欲進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欲靜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猶豫,未敢決志。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疑以為慮,不謬於果,故无咎也。」
2 .干寶:「躍者,暫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飛於天也。四以初爲應。淵,謂初九甲子,龍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此武王舉兵孟津,觀釁而退之爻也。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教。故聖人不得已而爲之,故其辭疑矣。」
3 .孔穎達:「或,疑也。躍,跳躍也。言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躍在於淵,未即飛也。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位漸尊高欲進於王位,猶豫遲疑,在於故位,未即進也。云「无咎」者,以其遲疑進退,不即果敢以取尊位,故无咎也。若其貪利務進,時未可行而行,則物所不與,故有咎也。若周西伯內執王心,外率諸侯以事紂也。」
4 .孔穎達:「上而欲躍,下而欲退,是無常也,意在於公,非為邪也。而所以進退無恆者,時使之然也,非茍欲離群也。」
5 .程頤:「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惟及時以就安耳。聖人之動,无不時也。舜之歷試,時也。」
1 .王弼:「去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乾道革之時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剛之險,而无定位所處,斯誠進退无常之時也。近乎尊位,欲進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欲靜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猶豫,未敢決志。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疑以為慮,不謬於果,故无咎也。」
2 .干寶:「躍者,暫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飛於天也。四以初爲應。淵,謂初九甲子,龍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此武王舉兵孟津,觀釁而退之爻也。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教。故聖人不得已而爲之,故其辭疑矣。」
3 .孔穎達:「或,疑也。躍,跳躍也。言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躍在於淵,未即飛也。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位漸尊高欲進於王位,猶豫遲疑,在於故位,未即進也。云「无咎」者,以其遲疑進退,不即果敢以取尊位,故无咎也。若其貪利務進,時未可行而行,則物所不與,故有咎也。若周西伯內執王心,外率諸侯以事紂也。」
4 .孔穎達:「上而欲躍,下而欲退,是無常也,意在於公,非為邪也。而所以進退無恆者,時使之然也,非茍欲離群也。」
5 .程頤:「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惟及時以就安耳。聖人之動,无不時也。舜之歷試,時也。」
6 .程頤:「或躍或處,上下無常;或進或退,去就從宜。非為邪枉,非離群類,進德修業,欲及時耳。君子之順時,猶影之隨形,可離非道也。或,疑辭,隨時而未可必也。」
7 .朱熹:「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無所緣而絕於地,特未飛爾。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无咎也。」
7 .朱熹:「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無所緣而絕於地,特未飛爾。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无咎也。」
8 .劉沅:「龍躍則飛,而不必在淵,在淵則潛,而不必云躍。九四之象不然,故為「上下無常、進退無恆」之象。上下以位言,進退以時言。出位越分曰「為邪」,矯世戾俗曰「離群」。九四審理順時,唯恐德業之不修,則似乎其上與進而非躁,其下與退而非需(待)也,此則申明進無咎之義也。」
9 .胡瑗:「上與進,『或躍』之義;下與退,『在淵』」之義。」
10 .項安世:「上下進退,不敢自必,相時而動,所謂自試也。大抵上下之交,皆危疑之地,故三厲而四猶疑之。」
九五曰:飛龍在天(龍騰飛於天),利見大人(利於會見王公貴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聲息相同就會互相應和),同氣相求(氣味相投就會互相求助)。水流濕,火就(近)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興起)而萬物覩(矚目景仰)。本乎天者親(發展)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釋義】
1 .鄭玄:「五於三才爲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2 .王弼:「不行不躍而在乎天,非飛而何?故曰飛龍也。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興,德以位敘,以至德而處盛位,萬物之覩,不亦宜乎?」
3 .虞翻:「謂四已變,則五體離。離爲飛,五在天,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謂若庖犧觀象於天,造作八卦,備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
4 .干寶:「此武王克紂正位之爻也。聖功既就,萬物既覩,故曰『利見大人』矣。」
5 .孔穎達曰:「『聖人作而萬物覩』者,聖人有生養之德,萬物有生養之情,是有識感有識也,此亦同類相感也。」
6 .程頤:「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
7 .程頤:「九五以龍德而升尊位,人莫不歸仰,況同德乎?上應於下,下從於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流濕就躁,從龍從虎,皆以氣類,故聖人作而萬物皆覩。聖人既出,上下相見,共成其事,所利者,見大人也。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蟲獸草木,陰陽各從其類,人物莫不然也
8 .朱熹:「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1 .鄭玄:「五於三才爲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2 .王弼:「不行不躍而在乎天,非飛而何?故曰飛龍也。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興,德以位敘,以至德而處盛位,萬物之覩,不亦宜乎?」
3 .虞翻:「謂四已變,則五體離。離爲飛,五在天,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謂若庖犧觀象於天,造作八卦,備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
4 .干寶:「此武王克紂正位之爻也。聖功既就,萬物既覩,故曰『利見大人』矣。」
5 .孔穎達曰:「『聖人作而萬物覩』者,聖人有生養之德,萬物有生養之情,是有識感有識也,此亦同類相感也。」
6 .程頤:「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
7 .程頤:「九五以龍德而升尊位,人莫不歸仰,況同德乎?上應於下,下從於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流濕就躁,從龍從虎,皆以氣類,故聖人作而萬物皆覩。聖人既出,上下相見,共成其事,所利者,見大人也。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蟲獸草木,陰陽各從其類,人物莫不然也
8 .朱熹:「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
9 .王褒:「虎嘯而風寥唳,龍起而致雲氣,易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鳴聲相應,仇偶相從,人由意合,物以類同,淑人君子,人就之者眾矣。」
10 .莊氏:「本受氣於天者,是動物含靈之屬,天體運動,含靈之物亦運動,是親附於上也。本受氣於地者,是植物無識之屬,地體凝滯,植物亦不移動,是親附於下也。此言天地萬物相感應者,各從其類也。」
11 .馬振彪:「離之用在坤元入乾,而其本體則乾天也,故火就燥而親上矣。坎之用在乾元入坤,而其本體則坤地也,故水流濕而親下矣。聖人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萬物熙熙,懷而慕思,同瞻望復旦之光華矣。」
12 .惠棟:「此言二五相應之理,發明九五之所以利見大人之義。」
上九曰:亢龍有悔(升到極限的龍將有災禍)。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無位無權,未得百姓擁護,沒有根基),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有才德者壓抑於下層,不能得其輔助),是以動而有悔。
【釋義】
1 .王肅:「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
2 .干寶:「亢,過也。乾體既備,上位既終。天之鼓物,寒暑相報;聖人治世,威德相濟;武功既成,義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於悔。」
3 .孔穎達:「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聖人有龍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極則反,故有悔也。純陽雖極,未至大凶,但有悔吝而己。《繫辭》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故鄭引堯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凡悔之為文,既是小疵,不單稱悔也。必以餘字配之。其悔若在,則言有悔,謂當有此悔,則此經是也。其悔若无,則言悔亡,言其悔已亡也。」
4 .程頤:「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亢矣。上九至於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无過,則不至於悔也。」
5 .程頤:「上九居上而不當尊位,是以『無民無輔,動輒有悔』也。」
6 .朱熹:「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1 .王肅:「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
2 .干寶:「亢,過也。乾體既備,上位既終。天之鼓物,寒暑相報;聖人治世,威德相濟;武功既成,義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於悔。」
3 .孔穎達:「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聖人有龍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極則反,故有悔也。純陽雖極,未至大凶,但有悔吝而己。《繫辭》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故鄭引堯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凡悔之為文,既是小疵,不單稱悔也。必以餘字配之。其悔若在,則言有悔,謂當有此悔,則此經是也。其悔若无,則言悔亡,言其悔已亡也。」
4 .程頤:「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亢矣。上九至於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无過,則不至於悔也。」
5 .程頤:「上九居上而不當尊位,是以『無民無輔,動輒有悔』也。」
6 .朱熹:「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7 .荀爽:「上九在上故『貴』,失位故『無位』。三陽德正,故曰『賢人』,惟兩陽無應故『無輔』」。」
8 .何妥:「既不處九五帝王之位,故『無民』也。夫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既非王位,則民不隸屬也。」
9 .馬其昶:「貴莫貴於五之上,高莫高於一卦之上。九五位乎天位,上復過之,雖貴而不當事任,故曰『貴而無位』。無位則民非其民,故曰『高而無民』。九三得位,變則非賢,不變則莫能應上,故曰『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所以無民無輔者,以其位亢而情不通也。」
10 .劉沅:「此申明所以『盈不可久』之義。」
潛龍勿用(潛伏的龍,無法施展),下也。見龍在田(龍出現在大地上),時舍(時之所在,即正當其時。舍,置)也。終日乾乾(終日勤奮努力),行事也。或躍在淵(也許跳躍深淵),自試也。飛龍在天(龍騰飛於天),上治(盛治,謂天下太平)也。亢龍有悔(升到極限的龍將有災禍),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釋義】
1 .王弼:「此一章全以人事名之也。龍之為德,不為妄者也。潛而勿用何乎?必窮處於下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通舍,適時當舍而舍。舍,置)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夫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之至治也,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則天下治也。」
2 .程頤:「此言乾之時也。勿用者,以在下未可用也。時舍者,隨時而止也。行事者,進德修業也。自試者,隨時自用也。上治者,得位而行上之治也。窮之災者,窮極而災至也。用九之道,天與聖人同,得其用則天下治也。」
3 .谷家杰:「人見者淺,自見者深,必自試而後可決。」
4 .朱震:「窮則變,變則通。窮不知變,窮之災也。」
5 .何妥:「此第二章,以人事明爻義也。當帝舜耕漁之日,卑賤處下,未為時用,故云『下也』。當夫子洙泗之日,開張業藝,教授門徒,自非通舍,孰能如此。當文王為西伯之時,處人臣之極,必須事上接下,故言『行事也』。武王欲進其道,猶復疑惑,當觀兵之日,欲以試觀物情,故曰『自試也』。當堯舜冕旒之日,以盛德而居高位,在上而民治,故曰『上治也』。當桀紂失位之時,亢極驕盈,致悔恨窮斃,故曰「窮之災也」。當三皇五帝禮讓之時,垂拱無為而天下治,故曰『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潛伏的龍,無法施展),陽氣潛藏。見龍在田(龍出現在大地上),天下文明(已呈現文采光明)。終日乾乾(終日勤奮努力),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也許跳躍深淵),乾道乃革(變革之時)。飛龍在天(龍騰飛於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升到極限的龍將有災禍),與時偕極(與時運俱終極)。乾元用九(乾元之理用九,柔以繼剛),乃見天則(規則)。
【釋義】
1 .程頤:「此言乾之義也。方陽微潛藏之時,君子亦當悔隱,未可用也。龍德見於地上,則天下見其文明之化。終日乾乾,則隨時而進也。離下位而升上位,則上下革矣。九五正位乎上位,當天德也。時既極矣,則處時者亦極矣。用九之道,天之則也,天之法則,謂天道也。」
2 .俞琰:「『乾道乃革』,謂下乾已終,上乾方始,猶天道更端之時。」
3 .袁太伯:「天不言,殖其道於賢者之心,夫大人之德,則『天德』也。」
4 . 馬其昶:「九五天位,乃所以『位乎天德』者也。」
5 . 劉沅:「此又申爻象天人合一之理也。君子法天,與時偕行而不懈,時處乎極,惟以乾元之理用九,則時雖極,而道不與之俱極,乃現天道自然之則也。」
6 . 何妥:「此第三章,以天道明爻義也。當十一月陽氣雖動,猶在地中,故曰『潛龍』也。時當正月,陽氣上達於地,故曰見龍在田,百草萌芽孚甲,故曰『文明』。時當三月,陽氣浸長,萬物將盛,與天之運,俱行不息也。時當五月,微陰初起,陽將改變,故云改『革』也。時當七月,萬物盛長,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時當九月,陽氣大衰,向將極盡,故云『偕極』也。陽消,天氣之常,天相法則,自然可見。」
乾元者,始(生成)而亨(使之亨通)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使美滿之利益恩德施予天下),不言所利(從不提及其利益恩德),大矣哉!
【釋義】
1 .王弼:「不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利而正者必性情。孔穎達釋曰:性者,天生之質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性其『情』者,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則不能久行其性也。」
2 .程頤:「乾元既始則必亨,不亨則息矣。乾之性情既始而亨,非利貞其能不息乎?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蓋無所不利,非可指名也,故贊其利之大,曰『大矣哉』。」
3 .干寶:「以施化利萬物之性,以純一正萬物之情。」
4 .馬振彪:「元氣至則萬物亨通,是元為亨之始也。元氣之性情不可見,見之於萬物,是元氣以萬物之性情為性情也。」
5 .虞翻:「『美利』,謂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利天下』也。而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利者大也。」
6 .來之德:「春生夏長,百物皆有性情。一物各具一性情,故『利貞』者,即乾元之性情也,則利貞未始不為元也。」
7 .俞琰:「性言其靜,情言其動。動生於靜,靜中蓋有動存焉。元起於貞之下,蓋有元繼焉,終而復始,生生之道不窮。」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適中均衡)、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時序)六龍,以御(駕馭)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釋義】
1 .程頤:「大哉,贊乾道之大也,以剛健、中正、純粹六者,形容乾道也。精,謂六者之精極。以六爻發揮旁通,盡其情意;乘六爻之時,以當天運,則天之功用著矣,故見雲行雨施,陰陽溥暢,天下和平之道也。」
2 .崔覲:「不雜曰純,不變曰粹,言乾是純粹之精,故有剛健中正之四德。」
3 .蘇軾:「剛健、中正、純粹精者,乾之大全也,卦也。及其散而有為,則爻也。」
4 .馬其昶:「純粹精者,所以狀光明之體相也。御天者,謂乾六爻秉此陽氣,行於六虛,而成六十四卦之陽爻。」
5 .陸績:「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
6 .李道平:「乾以純陽之氣,乘時而履涉六爻,故曰『時乘六龍』也。雲從龍,乘龍則雲行,雲行則雨施,雲行雨施,澤被天下矣,故曰『天下平』。」
7 .馬振彪:「孔子贊乾,三言其大:一曰大哉乾元,資始統天,言其體也。二曰乾始美利,不言所利,大矣哉,言其用也。三曰大哉乾乎,純粹精也,合乾之體用不二而言也。有剛健之德以堅其體,故能資始統天;有中正之德以弘其用,故能美利不言。」
君子以成德(養成自身品德)為行(行為之目的),日可見之行(落實於日常行動)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自身修養尚未達到成熟),是以君子弗用(不宜有所作為,暫不施展才用)也。
【釋義】
1 .程頤:「德之成其事可見者,行也。德成而後可施於用,初九方潛隱,未見其行,是以君子弗用也。」
2 .劉沅:「此下言君子體乾之事。初九隨時養晦,不施於用。」
3 .朱熹:「初九固成德,但其行未可見爾。德者,行之本,言德則行在其中,行而未成,則是事業未就。」
4 .尚秉和:「此言潛龍仍志在行道,與甘心隱遯鳴高者異。然而勿用者,時未可也。」
5 .馬其昶:「德成在己,行成在時,以成德為行,即是為政之義。君子能為可行,而不能必其行。初九以未與物接,故光明未見。」
君子學以聚(累積)之,問以辯(辨)之,寬(胸懷大度)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已具備君王之修養)也。
【釋義】
1 .孔穎達:「九二從微而進,故且習學以畜其德,學有未了則更詳問其事,以辯決於疑也,而當用寬裕之道,居處其位,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
2 .程頤:「聖人在下,雖已顯而未得位,進德修業而已。學聚、問辯,進德也;寬居、仁行,修業也。君德已著,則利見大人以行之耳。」
3 .吳澄:「問辯,是審別所當行,於學聚之後;寬居,是存貯所已知,於仁行之先。」
4 .李道平:「九二有善世之德,而不自矜誇,故重言君德以贊之。」
九三重剛而不中(沒有處在上下卦的中位),上不在天(沒有佔據天位),下不在田(沒有佔據地位),故乾乾(終日剛健謹慎),因其時而惕(時時自我警惕),雖危無咎(禍害)矣。
【釋義】
1 .程頤曰:「九三重剛,剛之盛也。過中而居下之上,上未至於天,下已離於田,危懼之地也。因時順處,乾乾兢惕以防危,故雖危而不至於咎。君子順時兢惕,所以能泰也。」
2 .孔穎達:「『不在天』謂非五位也;『不在田』謂非二位也。居危之地,而以乾乾夕惕而得無咎。」
3 .劉沅:「『因其時』者,謂終日及夕也。」
4 .虞翻:「以乾接乾故重剛,位非二、五,故不中。馬其昶釋曰:三四皆體乾互乾,故皆重剛。虞氏所謂接,即互也。」
5 .何妥:「上不及五,故云『不在天』;下已過二,故云『不在田』。處危懼之地,而能乾乾懷厲,至夕猶惕,乃得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沒有處在上下卦的中位),上不在天(沒有佔據天位),下不在田(沒有佔據地位),中不在人(沒有佔據人位),故或(也許)之。或(也許)之者,疑之也,故無咎(禍害)。
【釋義】
1 .程頤:「九四不在天、不在田,而出人之上矣,危地也。疑者,未決之辭,處非可必也。或進或退,唯所安耳,所以無咎也。」
2 .繫辭傳下:「易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三才而兩之。」
3 .孔穎達:「三與四俱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於地,而上遠於天。九三近二,是下近於地,正是人道。九四上近於天,下遠於地,非人所處,故特云『中不在人』。」
4 .李鼎祚:「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俱非得中,故曰『重剛而不中』也。」
5 .虞翻:「九四處非其位,故疑之也。張振淵釋曰:疑,詳審之義」。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德行),與日月合其明(聖明),與四時合其序(循然有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示人以吉凶)。先天(先天而發)而天弗違(背棄),後天(後天而發)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釋義】
1 .程頤:「大人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者,合乎道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跡也;聖人,先於天而天同之,後於天而能順天者,合於道而已,合於道,則人與鬼神豈能違也。」
2 .孔穎達:「此論大人之德,無所不合。與天地合其德者,謂覆載也;與日月合其明者,謂照臨也;與四時合其序者,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與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禍淫也。先天天不違,是天合大人也;後天奉天時,是大人合天也。」
3 .李鼎祚:「與天地合其德,謂撫育無私,同天地之覆載也。與日月合其明,謂威恩遠被,若日月之照臨也。與四時合其序,謂賞罰嚴明,順四時之序也。與鬼神合其吉凶,謂禍淫福善,協鬼神之吉凶矣。大人惟德動天,無遠不屆,鬼神饗德,夷狄來賓,人神協從,猶風偃草,豈有違忤哉。」
4 .崔憬:「先天而天弗違,謂行人事而合天心也;後天而奉天時,謂奉天時而布聖政也。」
5 .劉沅:「天地一道也,日月言其精,四時言其運行,鬼神言其靈。覆載無私之謂德,照臨無私之謂明,生息無私之謂序,禍福無私之謂吉凶。先天弗違者,天所未為而己為之,與道契合,天不能違也。後天奉時者,天理所昭著而我奉行之,克順天心也。」
亢(「亢」字)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引退),知存而不知亡(消亡),知得而不知喪(喪失)。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釋義】
1 .程頤:「極之甚為亢。至於亢者,不知進退、存亡、得喪之理也,聖人則知而處之,皆不失其正,故不至於亢也。」
2 .朱震:「亢者,處極而不知反也。萬物之理,進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喪,亢者,知一而不知二,故道窮而致災。」
2 .劉沅:「進退以身言,存亡以位言,得喪以事物言。蓋凡進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喪,唯聖人知明處當,不失理之正,則不至亢而亦無悔。」
3 .馬振彪:「繫辭傳所言『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蓋所謂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知則不敢亢。不失其正,則雖處安樂而朝乾夕惕,無忘患難之時。聖人有陽德,無論為潛為見,皆不失正,此乾道所以大光明也。」
4 .李鼎祚:「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此則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言大寶聖君,若能用九天德者,垂拱無為,芻狗萬物,生而不有,功成不居,百姓日用而不知,豈荷生成之德者也。此則三皇五帝,乃聖乃神,保合太和,而天下自治矣。」
【文章出處】
《易經》
〈乾卦.文言〉
文/不詳
【文章出處】
《易經》
〈乾卦.文言〉
文/不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