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和詩」是古時詩人騷客的相互酬唱應答。所謂「酬」有贈送、報答、唱和之意,也稱「酬唱」、「酬和」。詩人之間以自己詩詞贈送以示情意,禮尚往來下,對方亦創作詩詞以報答致謝,後者稱為「唱和詩」,最初贈送的詩則稱「被唱和詩」。
唐.張籍〈哭元九少府〉詩:
「閒來各數經過地,醉後齊吟唱和詩。」
唐.鄭谷〈右省補闕張茂樞〉詩:
「積雪巷深酬唱夜,落花牆隔笑言時。」
《宋史.卷二八七.宋湜傳》:
「澥有清節,居長安不仕,與种放、魏野遊,多篇什酬唱。」
明.《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
「今遇知音,不敢愛醜,當與郎君賞鑒文墨,唱和詞章。」
「唱和詩」的做法隨時代演進而越趨於嚴格,限制越來越多。限韻就是規定限定只使用某一韻,有時甚至限定用某些字。限韻又分兩種,一種是限韻部,所做的詩只要在限定的某一個韻部中就算合格;另一種是限韻字,就是限定幾個同韻部的字,做詩時都得用這幾個字,有的還限順序,限韻多為科舉考試和詩人們集會所用。
「唱和詩」可用「被唱和詩」(原詩)的原韻,亦可用其他的韻。若用原韻,又有不用原韻字腳和用原韻字腳之別。從創作的難易度來說,作唱和詩以他韻回贈最易,以原韻並用原字腳最難。唱和分为:和詩、依韻(同韻)、用韻、次韻(步韻)四種形式:
(一)和詩:酬答不用原詩詩韻,稱為「和詩」。
(二)依韻:又稱「同韻」,應答同韻,但仍不同字,稱為「依韻」。
(三)用韻:應答同韻同字,但仍不同次序,稱為「用韻」。
(四)次韻:又稱「步韻」,應答韻腳同韻、同字、同次序,稱為「次韻」。所謂「次」是就詩的用字「次序」而言。
次韻(步韻)按照原韻腳同韻、同字、同順序來唱和,最為嚴格,但次也因韻綁手綁腳,困難度最高。相傳「次韻」始於中唐元稹、白居易,世稱「元和體」。但後人考證,更早的中唐「大歷十才子」中的盧綸與李益之間,已有次韻相贈。
大體而言,唱和詩分為不限韻以及限韻二大類,唐以前並未要求和韻,只要求唱和詩與原詩語意相應,創作比較自由。中唐以後對聲律的講求日趨嚴格,除了依韻、用韻,更講究次韻(步韻),必須按照所唱和之詩的原韻、原字、原次序來寫詩,使唱和詩越來越受到形式主義的束縛。
除此之外,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唱和的詩作,稱為「應制詩」,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有對皇帝的期望。
【資料出處】
《每日頭條》
〈詩的韻腳--限韻、和詩、險韻〉
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km2993.html
《兩岸萌典》
〈次韻〉
網址:https://www.moedict.tw/~%E6%AC%A1%E9%9F%BB
《百度百科》
〈次韻〉
網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C%A1%E9%9F%B5
(編按:以上文字均已重新整理修改)
【資料整理】
本站
補充:唱和詩詞舉例
(一)
劉景文《奉寄蘇內翰》:
倦壓鰲頭請左符,笑尋潁尾為西湖。
二三賢守去非遠,六一清風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
聚星堂上誰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壺。
蘇軾和《次韻劉景文見寄》詩:
誰上柬來雙鯉魚,巧將詩信渡江湖。
細看落墨皆松瘦,想見掀髯正鶴孤。
烈士家風字用此,書生習氣未能無。
莫因老驥思千里,醉後哀歌缺唾壺。
(二)
章質夫《 水龍吟》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
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
閒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
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
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蘇軾 《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三)
蘇轍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