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png
上圖:楊牧


楊牧的文學風格及評價

楊牧的寫作風格

追求音樂性是楊牧散文的一大特色,他曾說︰「引車賣漿者流的聲音是我師,古人刻意的聲音是我師,其至西方文字中其尤為駭異的聲音也是我師。」他反對「我手寫我口」,而是「應寫我口精約提鍊的刻意語言,否則廢話連篇,言不及義,白則白矣,散則散矣,何文之有?」

他的文本風格與特質,就是意象與聲籟的掌握。在意象的建構上,他不以文學語言的巧飾自滿,還進一步通過語言符號的多重指涉抓攫歷史和時代的意象;在聲籟的調製上,他也不以文本節奏韻律的豐繁為已足,而企圖深一層映現文學創作者對他所處時空和社會感知的聲籟。從表象上看,他一貫維持抒情風格與浪漫主義的書寫調子,在深層結構中,則流動著他的知性思慮與現實主義的批判參與情懷。很少作家能將兩者融於一爐,也很少作家能出入其中雍然自得,這是楊牧文本不易為讀者所知,並被視為晦澀難解的原因,卻也是楊牧文本在當代台灣文學的兩極爭議中可貴的所在。


文學主張

追求音樂性是楊牧散文的一大特色,他曾說︰「引車賣漿者流的聲音是我師,古人刻意的聲音是我師,其至西方文字中其尤為駭異的聲音也是我師。」他反對「我手寫我口」,而是「應寫我口精約提鍊的刻意語言,否則廢話連篇,言不及義,白則白矣,散則散矣,何文之有?」

楊牧於90年代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在作香港文學雙年獎評判時,曾經批評港式專欄文章,認為「文學創作不應該受限制,受限制的框框在中國文化上說有點接近八股文,自明以後,八股把中國讀書人統統搞到精神萎靡,既沒有創作的自由,也不想得到自由」,他不忍心朋友或後輩受制於這些框框。

風格與特質

楊牧是台灣學府派的詩人和散文家,他與余光中一樣,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兼擅翻譯和評論。最初以現代詩馳名於文壇,王文興稱讚他的詩創立了現代詩的新秩序--主題發展之完整,詩的內部組織像鐘錶一樣的繁複而嚴密,而且包括了韻律學上的需求,「能令人反覆詠誦,樂而忘疲」。

楊牧將詩歌創作的一些特點,融入散文中,令散文具有詩的風采和氣質,被人稱之為詩質散文,試看《調寄小連瑣》中的一段︰「我何嘗不夢寐追求一條遺落荊棘中的紫帶,伴微風,守滋露。也為你吟,為你放歌。幽情苦緒何人見,翠袖單寒月上時。異地而處,願是移居泗水之濱的書生;窺你,候你,在白楊蕭蕭的牆頭。」
他的文本風格與特質,就是意象與聲籟的掌握。在意象的建構上,他不以文學語言的巧飾自滿,還進一步通過語言符號的多重指涉抓攫歷史和時代的意象;在聲籟的調製上,他也不以文本節奏韻律的豐繁為已足,而企圖深一層映現文學創作者對他所處時空和社會感知的聲籟。從表象上看,他一貫維持抒情風格與浪漫主義的書寫調子,在深層結構中,則流動著他的知性思慮與現實主義的批判參與情懷。很少作家能將兩者融於一爐,也很少作家能出入其中雍然自得,這是楊牧文本不易為讀者所知,並被視為晦澀難解的原因,卻也是楊牧文本在當代台灣文學的兩極爭議中可貴的所在。

楊牧從高中時期開始詩的追尋,以筆名「葉珊」在當時的主流詩刊《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發表詩作,受到詩壇的矚目,一九六○年由藍星詩社出版他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確立了他在詩壇的地位,至今為止,總計出有十五本詩集﹝含《楊牧詩集》Ⅰ、Ⅱ兩本﹞,從未間斷詩的創作。他的詩作,可以略分為兩個階段,以「葉珊」為筆名的階段和更用筆名為「楊牧」的階段,前一階段大抵酖於美感的追尋,浪漫多愁而善於蘊蓄動人的情境;後一階段則加進了敘事、神話的雄渾意圖,從詩集《傳說》﹝一九七一年﹞開始到近著《時光命題》﹝一九九七﹞,表現出他自足的詩的神話結構,以來自原初的生命,結合生身土地台灣的召喚、生命成長記憶的糾纏,通過語言符號﹝意象﹞的運作與聲韻節奏﹝聲籟﹞的斟酌,建構了與其他當代詩人殊異而繁複多彩的詩的世界。

這個特質,也表現在他獨樹一格的散文書寫中。一九六八年,楊牧以葉珊為名由文星書店出版的《葉珊散文集》,呼應了同一時期他在詩創作上的浪漫主義風格,語言甜美多汁,但到了一九八二年出版散文集《搜索者》之後,則開始他散文書寫的大敘事企圖,他開始介入社會關懷、歷史探詰和土地、族群、生命意義的究問。尤其在晚近出版的《山風海雨》﹝一九八七﹞、《方向歸零》﹝一九九一﹞和《昔我往矣》﹝一九九七﹞的三本具有隱喻意圖的半自傳散文集中,更是淋漓盡致,將文學意象與時代聲籟結為一體,超脫而出台灣散文抒情傳統一貫的自悲自憐與惜風憫月之外,凝視台灣的社會與政治變遷,開創出迄今無人能夠跨越的史詩式新散文體制。

名家談楊牧

1、何寄澎在永遠的搜索者中說:

「楊牧尊重中國古典傳統、盡力吸收西方文學優點,融合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的強烈使命感,苦心孤詣,朝自我堅持的目標努力邁進,務求塑造獨特風格並開拓現代散文新境界,允稱現代散文最具知識良心與藝術良心的作家。」


2、陳芳明在典範的追求中說:

「楊牧在這個時期崛起的意義,不僅只是開拓散文的領域而已,他也在樹立一個典範,他讓人知道感情是可以處理的,這種情並不限於對於愛情的沉溺,其中還有家國之情、山河之情、宇宙之情。」

「楊牧運用『冷』的文字表達他內心的『熱』,透過聲音、色彩、節奏,他層層節制情緒變化,終於使雜質沉澱,使純粹昇華。」


3、吳潛誠在完整的寓言中說:

「楊牧擅長營造聲韻之美,有些詩篇,讀者可能在似懂非懂之際已自喜歡起來了。」


【楊牧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出生於台灣花蓮,15歲就讀花蓮高中時即在《現代詩》、《創世紀》等刊物發表詩作,啟用筆名葉珊。1963年於東海大海外文系畢業,翌年赴美留學,先後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和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起改筆名為「楊牧」。曾任美國麻州大學、台灣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現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是台灣學府派的詩人和散文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兼擅翻譯和評論,2000年榮獲第四屆文學類國家文藝獎,並被譽為台灣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2020年3月13日以80歲之齡病逝於台北。


楊牧.png
上圖:楊牧


【資料出處】
網址:lib.kfsh.hc.edu.tw/page/961read/202/202.6.doc
網址:teacher.whsh.tc.edu.tw/pennyea/f2blog/download.php?id=4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