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婆羅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書之一,也是有史以來篇幅最長的詩歌。這部長詩以梵文寫成,有十萬多節,每節有四行以上押韻的詩句---大約是聖經的十五倍長。
它最早的的版本是由許多古代故事組成的,在西元前第五或第六世紀問世。這些版本經過七、八百年的發展,到西元第三或第四世紀才逐漸定型。在這漫長的過程裡---直到二十世紀還在繼續發展---因地區,傳統,詮釋的不同,或因作者與說書人的不同,各種情節不斷敷衍,增添。
《摩訶婆羅達》是豐富的梵文文學裡的經典作品。習慣上,印度人很乾脆的把它叫作「史詩」。形成印度人生活的無數信仰,傳統,思想,教誨和人物,都可以在這部詩歌裡找到根源,古代如此,今天還是這樣。
但是,十八世紀以前,歐洲對這部鉅作還是一無所知。一七五八年,查爾斯.魏爾金斯把長詩的一章《薄伽梵歌》譯為英文,在倫敦出版。一七八七年,M.巴侯把這冊英譯本翻成法文,在巴黎出版。第一個鑽研全詩的歐洲人是曾在印度度過三十年冒險生涯,具有法國血統的瑞士軍官,德.波里耶上校。他研究這部史詩的時間也在十八世紀末。到了十九世紀,法國的東方學者依波利特.佛煦展開翻譯全詩的艱鉅工作。預約訂購這部譯作的人只有兩百個。佛煦辛勤工作多年,壯志未酬去世。L.巴藍博士接續這項工作,沒譯完也過世了。這部譯本優點甚多,但錯誤和費解的地方也很多。不管怎麼說,這是一部不完整的譯本。這部世界最偉大的詩歌,迄今尚無完整的譯本。
......
在梵文裡,「摩訶」(Maha)是「偉大」或「完整」的意思。「摩訶拉伽」(Maharajah)就是偉大的國王。「婆羅達」(Bharata)最直接的意思是一個名姓,傳說中一個角色的姓,然後是家族或部族的姓。因此,這個題目可以當作「婆羅達偉大的歷史」。但是,「婆羅達」也可以引申為「印度人」(Hinidu),或者更廣泛的「人類」。所以故事的題目也可以詮釋為「人類的偉大歷史」。
這部「世界的偉大詩歌」敘述兩房堂兄弟之間漫長而血腥的鬥爭:潘達閥的五兄弟,以及庫拉閥的一百位兄弟。整個家族為了誰該統治國家爭吵不休,而以一場大戰爭來了結爭端,使世界的命運遭逢萬劫不復的危險。
《摩訶婆羅達》所敘述的事件也許是真人實事的歷史。大部分學者都同意這個看法。印度傳統把俱盧之野(Kurukshetra)的大戰界定在公元前三二00年。有些歷史學家認為詩中的戰爭,大體上忠實反映了公元前兩千年代中德拉威人與亞力安人之間的爭戰。有些則認為對這部詩歌正確的詮釋是「全屬神話」。又有些學者指出史詩中教義說的重要性,其中政治,社會,道德與宗教無所不包---而認為《摩訶婆羅達》是皇家啟蒙教育所用的長篇論文。
評論家指出,詩中許多強調婆羅門階級優越性的部分,都是很晚以後才加上去的。
不管這些論點多有意思,我們都不太注意。我們認為,這部浩瀚的詩篇,以長江大河之勢,挾帶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浩蕩發展,任何結構,主題,歷史或心理的分析變得不足為道。層層發展充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我們無法以孤獨把握《摩訶婆羅達》。故事枝節旁生,有時自相矛盾,卻又從不逸離主題地翻陳出新,緊密交織。這項主題就是劇場:我們生活在一個毀滅的時代---所有的現象都指向毀滅。這場毀滅能夠逃避嗎?
......
(以下略)
---《摩訶婆羅達》序(節錄) 尚.克勞德.卡里耶爾
尚.克勞德.卡里耶爾(Jean-Claude Carriere),新法國電影學院院長,有多部著作、舞台劇本,電影劇本,曾與路易馬盧等知名導演合作,其電影劇本包括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的電影,與彼德布魯克合作撰寫以《摩訶婆羅達》改編的舞台劇。
- Dec 02 Sat 2017 19:44
尚.克勞德.卡里耶爾:關於《摩訶婆羅達》(作者序節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