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jpg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自序
 

一國家當動盪變進之時,其已往歷史,在冥冥中必會發生無限力量,誘導著它的前程,規範著它的旁趨,此乃人類歷史本身無可避免之大例。否則歷史將不成為一種學問,而人類亦根本不會有歷史性之演進。中國近百年來,可謂走上前古未有最富動盪變進性的階段,但不幸在此期間,國人對已往歷史之認識,特別貧乏,特別模糊。作者竊不自揆,常望能就新時代之需要,探討舊歷史之真相,期能對當前國內一切問題,有一本源的追溯,與較切情實之考查。寢饋史籍,數十寒暑,發意著新史三部:一通史,就一般政治社會史實作大體之敘述。一文化史,推廣及於歷史人生之多方面作綜合性之觀察。一思想史,此乃指導歷史前進最後最主要的動力。第一部分先成《國史大綱》一種(商務出版),第二部分續成《中國文化史導論》一種(正中出版),第三部分於四五年前,曾在昆明繼續公開作四十次之講演,而未整理成稿。其他尚有《政學私言》一種(商務出版),亦於第一第二兩部分有所發揮。積年所有雜文及專書,亦均就此三部分集中心力,就題闡述。要之,根據已往史實,平心作客觀之尋求,決不願為一時某一運動某一勢力之方便而歪曲事實,遷就當前。如是學術始可以獨立,而知識始有真實之價值與效用。

 

頃來蒿目時艱,受友好敦促,擬繼續撰寫《國史新論》一種,大體所見,仍與前成各種無多違異。惟旨求通俗,義取綜合,限於篇幅,語焉不詳。其為前數種所已經闡發者,能避則避,能略則略。讀者儻能就此新撰,進窺前構,庶可益明其立論之根據。總之,求在發明古史真相,其於國人現代思潮有合有離,非所計及。
 

診病必須查詢病源,建屋必先路看墓地。中國以往四千年歷史,必為判斷近百年中國病態之最要資料,與建設將來新中國惟一不可背棄之最實基礎。此層必先求國人之首肯,然後可以進讀吾書,而無不著痛癢之責難,與別具用心之猜測。至於語語有本,事事著實,以史籍浩瀚,囊括匪易,尚祈讀者恕其疏失,匡其未逮。循此而往,中國歷史必有重見光明之一日,而國運重新,亦將於此乎賴。特於刊布之先,再揭其宗旨綱要如此。
 

本書暫收論文五篇,第一篇《中國社會演變》,第二篇《中國傳統政治》,成於一九五○年。第三篇《中國知識分子》成於一九五一年。第四篇《中國歷史上之考試製度》,乃是年冬在台北之講演稿。第五篇《中國文化之演進》乃一九四一年冬在戰時陪都重慶之講演稿,為拙著《中國文化史導論》之總提綱,一併附綴於此。前三篇曾刊載《民主評論》,並單印為《中國問題叢刊》,第四篇曾刊載於《考詮月刊》之創刊號。茲彙編單行,特向民評社志謝。讀此書者,如能參讀作者舊著《中國文化史導論》及《政學私言》,及隨後所成之《中國歷史精神》及《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諸書,當尤可明了作者之理論根據,及作意所在。


---錢穆 於一九五零年十月志於九龍新亞書院
 

再版序
 

余在一九五一年,曾收論文五篇,匯為《國史新論》一書,先後在港台兩地付印,迄今已二十餘年矣。偶檢新舊存稿,未編入其他各書,而體裁與此編相近,可以加入者,重為編目,仍以《國史新論》為名,再以付梓。
 

本書各篇,有以分別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專門眼光治史所得,有以變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論題,必分古今先後時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變。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則本之於當前社會之思潮。
 

余幼孤失學,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識,開見解,首賴報章雜誌。適當新文化運動驟起,如言自秦以下為帝皇專制政治,為封建社會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頗見其不然。故余之所論每若守舊,而余持論之出發點,則實求維新。亦可謂為余治史之發蹤指示者,則皆當前維新派之意見。
 

余自在北京大學任「中國通史」一課程,連續七年之久,貫古今,融諸端,自謂於國史大體粗有所窺,寫成《國史大綱》一書。凡餘論史,則皆出《國史大綱》之後。其以變化眼光治史成書者,如《中國文化史導論》,分別上古、先秦、兩漢、隋、唐、宋、元、明、清各時代,而指陳其各有演變之所在。其以專門眼光治史成書者,如《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雖亦分時代,分項目,而專以政治為範圍。其以分別眼光治史成書者,如《中國歷史精神》及此書等。雖屬分篇散論,自謂亦多會通合一之處,而無扞隔牴牾之病。
 

凡余治史,率本此三途。國史浩瀚,余初未敢以一人之力薈萃組織,成一巨編。然數十年來,自幸尚能不懈於學問,而所得終亦未見有先後大相違背處,故每以自恕。或所窺測,尚亦有當於國史之大體,而非余之淺陋愚昧,所敢輕犯眾意,以作狂妄之挑剔。
 

竊意國史俱在,二十五史十通之類,雖固浩瀚難窮,亦復一翻即得。餘生斯世,豈敢輕視當世人之意見。然史籍詳備,我古昔先民之鄭重其事,吾儕亦不當忽視。余之治史,本非有意於治史,乃求以證實當前大眾之意見而已。讀余書者,若能效區區之所為,遇當前意見所趨,涉及古人,亦一一究諸舊籍,遇與當前意見不合處,非為欲回護古人,乃庶於當前意見有所獻替。則誠所私幸。固非謂余之淺陋愚昧為必有當於古人之真相也。
 

一九七七年秋,余曾檢得存稿數篇,又特撰《再論中國社會演變》一文擬加入此書,重新刊印,並寫成此再版序。後因病未及付梓,不意擱置竟逾十年。今年整理積稿,重新理出,又另作編排。本書所收,最早者在一九四一年,最後者即在去年一九八七年,前後相距已歷整整四十六年之久。今付梓在即,仍保留此十一年前之再版序。又全稿均通體重讀,略加修正。


國史大綱.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