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俠.jpg

題解

墨家鉅子孟勝與楚國陽城君是上下屬兼好友關係,孟勝曾為陽城君守城。楚悼王重用吳起變法,吳起改革損害楚國貴族利益,等楚悼王一死,舊貴族群起作亂,誅殺吳起,吳起奔入宮中伏於悼王屍首,作亂的貴族向吳起射箭,殃及先王屍首(傷害先王屍體罪)。楚肅王繼位後追究作亂者,罪連三族包括了陽城君,於是攻打陽城君的封地。孟勝認為自己必須一死,但孟勝弟子徐弱,勸告孟勝應保存實力,等待未來局勢變化,孟勝嚴詞加以拒絕,徐弱只好自殺。孟勝令三個墨者出城,將鉅子之位傳給宋國的田讓(田襄子),然後孟勝從容赴死,當時就有一百八十個墨者隨鉅子孟勝一起自殺。等三個墨者轉告田讓之後,田讓雖嚴令三墨者不死,他們依舊又隨孟勝而自殺。

鉅子孟勝善陽城君


墨者鉅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
墨家學派的鉅子孟勝(編按:墨家組織紀律森嚴,領袖稱為「鉅子」或「巨子」,徒眾稱為墨者,與楚國的陽城君交好。陽城君讓他守衛自己的食邑,他分開璜玉作為符信,與他約定說:「合符以後的命令才能聽從。」

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
楚王駕崩,群臣圍攻吳起,在停喪的地方動武。陽城君參與了這件事。楚國對這些大臣治罪,陽城君逃走了,楚國要收回他的食邑。

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孟勝說;「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要有人家的符信作為憑證。現在沒有見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抵抗楚國收回食邑(編按:孟勝遇到的是個道德兩難的問題),不為此而死,是不行的」。

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
他的學生徐弱勸阻孟勝說:「死了如果對陽城君有好處,那麼您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對陽城君沒有好處,卻使墨家在社會上斷絕了,您這樣不可以。」

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鉅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
孟勝說;「這麼說不對。我對於陽城君來說,不是老師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如果不為此而死,從今以後,尋求嚴師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賢友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良臣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為此而死,正是為了實行墨家的道義,從而使墨家的事業得以繼續啊!我將把鉅子位置託付給宋國的田襄子。田襄子是個賢德的人,哪裡需要擔心墨家在世上斷絕呢?」

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於孟勝。
徐弱說:「若像先生您說的這樣,那我請求比您先一步死,以便為您掃清道路」。徐弱轉過身去,在孟勝之前先刎頸自殺。(編按:這是這場事件中第一個自殺的墨家信徒)

因使二人傳鉅子於田襄子。
(孟勝)於是就派兩個人把鉅子的職務傳給田襄子。

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鉅子於我矣,當聽。」遂反死之。
孟勝死後(編按:這是這場事件中第二個自殺的墨家信徒),弟子們為他殉死的有一百八十人(編按:這是這場事件中第一百八十二個自殺的墨家信徒)。三(二)個人把孟勝的命令傳達紿田襄子,想返回去在楚國為孟勝殉死。田襄子制止他們說:「孟勝既然已把鉅子之位傳給我了,你們應當聽我的指揮(,所以不可再犧牲生命)。」這傳達孟勝遺命的三(二)個墨者不聽,還是返回去為孟勝殉死。(編按:這是這場事件中第一百八十五個自殺的墨家信徒)

墨者以為不聽鉅子不察。嚴罰厚賞,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嚴罰厚賞,此上世之若客也。
墨者認為,不聽從自己的鉅子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嚴刑厚賞,不足以達到這樣(視死如歸)的地步。現在世上談到治理天下國家,大都認為要用嚴刑厚賞。這是上世所說的:這(把嚴刑視為明察,把厚賞作為攏絡,而不是發自內心道義,)其實只是古人所認為只是尚未能登堂入室的客人而已。

解析:

本文以發生的時間順序,安排《呂氏春秋》所記載的墨家主要事件。《上德》篇記載了巨子孟勝的事跡。巨子孟勝與近百名弟子,自殺於楚國圍攻吳起之役。由於孟勝與陽城君立約,不看到信符就不能丟掉城池。但陽城君因為楚王追捕直接跑到國外去了,沒有通知孟勝放棄約定。孟勝此時不能守城,也沒能力守城,只好自殺殉信。同時傳巨子位給田襄子。吳起是大儒曾參的學生,也是大儒子夏的學生。吳起、李悝等在魏國搞的是集權制度——王權制。這種制度雖然加強了邦國的力量卻損害了諸侯、貴族的自治權,也損害了百姓的自治權。而且吳起在魏國和楚國任官都四處發起戰爭,是當時的好戰分子。這在主張「天下萬國」和非攻的墨家看來必然是罪人。魏國王權制也是商鞅秦制的前身。

孟勝殉信事件中有一些要點需要注意,也有一些清儒的誤讀:

1、孟勝是殉義,還是殉信?守信是墨家首義,殉信是殉義,沒錯;但殉義不是殉信。這個辯論類似白馬是馬,但馬不是白馬。範疇不同。墨家貴義而尚同,貴義首先是貴個人之義。由於人與人義不同互相爭執,所以需要在個人之義中取同作為共義。那麼貴共義也就是貴私義。《貴義》篇論證「萬事莫貴於義」,正是從貴私義開始的,貴私義是貴共義的前提。儒家的「義,宜也」,那是公義。不是私義,也不是共義,是官方訂立的義。而守信則是人與人所訂立的契約,雙方認為符合彼此利益,又不傷害他人就可以了。所以守信是非常單純的,沒有守義那麼多牽扯:什麼是義?這些義正確還是錯誤?人們認識不同,就很容易互相不同意、扯皮、狡辯。但守信不同,雙方立約,就要守信,與他人無涉。所以《經上》說信:使人視城得金。看到城牆就要付給金子,沒其他瓜葛。由於守信的單純性,就能被要求嚴格執行。而且守所有的共義,實際就是守人與群體的契約。都以守信為基礎。一個人不守信就不太可能自願遵守其他的共義。所以殉義而死有商量餘地,而守信而死則是必須的。除非人們已經對無力守信達成了寬容的共識。但是先秦的時候,「士死義,臣殉節」,才是共識。那麼按照墨家「義本於外」的思想,孟勝確實非死不可了。晉國有個豫讓在智伯門下受到尊重,而且主臣關係很密切。智伯被韓、趙、魏三家攻滅後,豫讓想盡各種辦法去刺殺趙襄子。趙襄子一次次放過他,最後不再放了。豫讓還要求趙襄子脫下衣服,讓自己刺幾劍表示已經為智伯復了仇。然後自殺而死。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先秦時候的士就是這種精神,是共義。所以孟勝不是他自己想不開,而是必須殉信。墨家主張言必信、行必果、以身戴行,自然不能失信。

2、還有守城則連累百姓的問題,使孟勝不可死戰,只能自殺。《大取》篇說,「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一人以利天下也;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求為之,非也。害之中取小,求為義,非為義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不能損害別人去利天下,不得已時頂多犧牲自己。單獨提取「殺己以利天下」,則未能理解墨家本意了。這句話恰恰是說不要輕易談殺己利天下,更不能殺人利天下。守城之契約是孟勝和陽城君之間的事情。為了自己守信驅使人們守城,連累百姓是不可以的。

3、弟子們為什麼死?孟勝分析不可不死的時候,都是講的自己不可不死,並沒有要求弟子們死。「弟子死之者」,「之」帶有「趨向」的意思,用詞本就表明是弟子們自己跟著死。可能由於孟勝與陽城君是同謀,所以墨者們必然被牽連。但受牽連的大概是為首的部分人,也不至於全部被殺。自殺的人之所以接近百人,除了墨者幾乎把巨子視為聖人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徐弱的話:請先死以除路。「除路」可不是清掃去黃泉的路,那時還沒有後世孤魂野鬼的概念,地下就是黃泉不用掃路。除路是指殺開一條路送信使出城。在人們共患難情緒激昂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引起共鳴。類似人們聚集在廣場喊口號,會不自覺被人流帶動,做一些平時自己不會做的事情。而且徐弱在護送過程中戰死了,頭顱被送回孟勝面前。激起墨者共憤。此時如果孟勝立即自殺,弟子們很容易被帶動而自殺。尤其是人們認為自己在做正義的事情,但卻受到不公待遇之時。漢儒王莽死的時候,有幾千儒生願意跟著他死。因為王莽新政是恢復周公之治、孔子的理想,卻被圍攻失敗。所以孟勝有些魯莽,但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下令弟子自殺。同時,徐弱等需要衝殺出城,本就說明楚王也同時要對付墨者們。否則墨者出城開溜,不需要截殺。孟勝的自殺可能也有一己承擔責任的意思。另外,這裡要糾正一個翻譯錯誤「百八十」人,並不是一百八十人。如果是一百八十人應該稱:「近二百」或者「逾二百」。一百多,則是「百餘」。

4、信使之死,本就是對巨子的抗命。先注意一個問題,信使本是2個,但有3個人到達田襄子那裡。說明其中有一個「除路」的弟子,從側面證明徐弱不是自殺。田襄子說,現在我是巨子,不讓你們死。結果三個人還是自殺了。《呂氏春秋》本段的評價是:「墨者以為不聽鉅子不察」。這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墨者認為巨子不明察就不聽。但是清儒們偏偏要加上一個字變成「墨者以為不聽巨子(「則」或者「為」)不察。加字翻譯,語義完全不同。「察」字是「明察」,不是流行翻譯的「不守義」。前面提到過,沒有人下令要他們死。而且準備必死之前派人離開,往往是最有未來的青年精英。希望他們能繼承事業。所以3個信使之死,本就是對巨子的抗命。墨子說過:君親師不仁則不可法。墨者認為巨子不明察就不聽,才是墨家的精神呀。

5、「嚴罰厚賞,不足以致此」。那麼《呂氏春秋》認為墨者具有這種精神的原因是什麼呢?那就是本篇的篇名「上德」。孟勝等巨子之德,感化了墨者們。墨者們自願赴死。《淮南子》的評價是: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化之至也」,德化的極致……墨家確實主張的是「以身戴行」的德化,而不是教化。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是這個意思。在「教」方面,墨家甚至主張別人不願意就不能勉強。

6、注意陽城君和孟勝立約,用了「令」這個字。說明孟勝對陽城君有一定的隸屬關係。與下文要提及的腹朜與秦惠王的關係不同。

綜上所述,孟勝事件很簡單。也就是孟勝參與了圍攻吳起之役,擔任守城。但楚王要藉機會收取家君們的封地。孟勝面臨戰則無望且累民,降與出逃都背信的窘境。在墨家來說甚至是絕境,因為墨者必須「言則必信」。孟勝選擇了自殺殉信,以全百姓生命和墨家之名。大部分弟子被孟勝感染跟著自殺。漢初田橫不降劉邦,也造成大批弟子自殺殉難。有學者認為是墨家組織的絕唱。筆者也認為極有可能,事件也可能導致了墨家學派與漢朝的敵對。

【愛的小叮嚀】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愛你的人無限悲痛。
請珍惜現在生命,再給自己未來一個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原文出處】
《呂氏春秋.離俗覽》
〈上德〉
原作者/不詳
【解析出處】
《每日頭條》

〈《各家論墨.呂氏》——參與圍殺吳起是墨家永遠的光榮〉
2016-06-15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xo8og.html
文/顧如/墨教Mohis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