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題解
《鏡花緣》是一部長篇想像章回小說,全書共一百回,以淺近文言寫成,由清代李汝珍創作。小說前半部分描寫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遊歷故事。後半部寫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並在朝廷中有所作為的故事。《鏡花緣》是一部沒有完成的作品,作者原本打算寫二百回,但最後只付梓一百回,有不少劇情沒完整交待。
百花仙子托生嶺南文士唐敖家,名唐小山。唐敖科舉考試不順,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世之念,乃隨妻兄林之洋與舵工多九公,一同出洋貿易,三人遊歷海外諸國,遍覽異聞奇景。旅途中,唐敖不僅搭救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更陸續服食仙家異物,而有負重躍高之能,也堅定其出世離塵之念,最後唐敖遁入小蓬萊成仙。唐小山為找尋父親,與舅父林之洋等再度出海,歷經許多磨難,抵達小蓬萊。在鏡花嶺下收得唐敖書信,命小山改名唐閨臣,返國參加女科,以續後緣。
本書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第一至六回,寫《鏡花緣》故事由來,鋪墊出仙界謫凡的神話框架。第二部份是第七至五十回,寫文士唐敖的海外遊歷與唐小山尋父(尋根)之旅,是《鏡花緣》最受矚目的部份。旅行中見聞多出自《山海經》、《博物志》等古代地理博物小說並加改編,既諷刺時事,也呈現作者所寄託之烏托邦理想。途中經歷「君子國」、「大人國」、「淑士國」、「白民國」、「黑齒國」、「不死國」、「穿胸國」、「結腸國」、「豕喙國」、「長人國」、「伯慮國」、「勞民國」、「女兒國」、「軒轅國」、「無腸國」等地,也遇見鮫人、蠶女、當康、果然、麟鳳、狻猊等奇異生物,並見識許多奇風異俗,如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君子國「國主向有嚴諭,臣民如將珠寶進獻,除將本物燒燬,並問典刑」,人民互讓有禮,「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本書第三部份從後五十回開始,武則天開試女科,錄取天下才女。唐閨臣等百名才女進京赴試,於宗伯府上展開宴會。小說最後寫唐功臣後代舉義兵勤王反周,中宗繼位,天下復歸李唐。
《鏡花緣》中有「反傳統女權」「提倡女權」的描寫,如第七回小山問唐敏關於赴試一事:「……自然男有男科,女有女科了。不知我們女科幾年一考?求叔叔說明,姪女也好用功,早做準備。」胡適說:「李汝珍所見的是幾千年來忽略了的婦女問題,他是中國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的《鏡花緣》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並認為「此書將來在中國女權史上一定會佔一個很光榮的位置。」但歷來對《鏡花緣》這篇小說的評價不一,一般也認為本書有作者標榜才學,過於繁冗蕪蔓,大掉書袋為其缺點。
以下節錄《鏡花緣》第三、四、五、六回部分內容,內容寫武則天稱帝之後,於寒冬下令「百花齊放」,時百花仙子正與麻姑弈棋,不在洞府,所轄眾花神不敢違背女帝武則天旨意,先後綻放,惟牡丹後放,被貶植洛陽。後來變成焦骨牡丹。玉帝以百花仙子錯亂陰陽,「呈豔於非時之候,獻媚於世主之前」,將百花仙子連同九十九位花仙謫降凡塵,需遍歷海外,遭險逢難,方可完劫。
鏡花緣.第三回
......
一日,正值殘冬,同太平公主(編者註:歷史上的太平公主(665—713),唐朝皇室政治人物,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唐睿宗的妹妹,唐玄宗的姑母,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其父親、母親、侄子和兩位親兄長都是皇帝,權傾一時。太平公主在其兄唐睿宗在位時,就與身為皇太子的侄子李隆基(唐玄宗)不合,後因涉嫌謀反,被李隆基發動政變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太平公主死後,玄宗統治的李唐政權宣告穩定,改元為開元,結束了自唐高宗中期以來的女性專政局面)在暖閣飲酒,推窗賞雪,並與宮娥上官婉兒(編者註:歷史上的上官婉兒(664—710),唐朝女官、詩人、政治人物,為唐高宗宰相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獲罪遭誅後,上官婉兒隨母親被發配入宮為官婢,因聰慧善文,得武則天重用擔任女官,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中宗年間被封為昭容,左右朝政,權勢日盛,期間大設修文館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后時,被李隆基下令處死)唱和吟詩。
武后(編者註:指武則天)因雪越下越大,不覺喜道:「古人云:『雪兆豐年。』朕才登極,就得如此佳兆,明歲自然五穀豐登,天下太平了。」公主同上官婉兒率領眾宮娥都山呼叩賀。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鏡花緣.第四回
話說武后賞雪心歡,趁著酒興,又同上官婉兒賭酒吟詩。上官婉兒每做「雪兆豐年」詩一首,武后即飲一杯。起初是一首詩一杯酒,後來從兩首詩一杯酒慢慢加到十首詩一杯酒。上官婉兒剛把詩機做的略略活了,詩興還未一分,武后酒已十分。
正飲得高興,只覺陣陣清香撲鼻,武后朝外一望,原來庭前有幾株臘梅開了。不覺贊道:「這樣寒天,臘梅忽然大放,豈非知朕飲酒,特來助興?如此慇懃,自應懋賞!」吩咐掛紅綾、賞金牌。宮娥答應,登時俱掛紅綾、金牌。
武后醉眼朦朧,又吩咐宮女道:「此地蠟梅既來伺候,想來園中各花素知朕有愛花之癖,自然也都大放。即刻備輦,朕同公主往群芳圃、上林苑賞花去。」眾宮娥只得答應,傳旨備輦。
公主道:「臘梅本係冬花,此時得了雪氣滋潤,所以大放。至別的花卉,開放各有其時,此刻離春令雖近,天氣甚寒,焉能都開呢?」
武后道:「各花都是一樣草木,臘梅既不畏寒,與朕陶情,別的花卉,自然也都討朕歡喜。古人云:『聖天子百靈相助。』我以婦人而登大寶,自古能有幾人?將來真可上得《無雙譜》(編者註:《無雙譜》,又名《南陵無雙譜》,內容以繪畫形式為主,集詩、書、畫於一體的傳記類版畫圖錄,由金古良編繪。繪者從漢朝到宋朝1400多年間挑選40位歷史名人,繪成繡像並題詩文,因他們事跡舉世無雙,故稱為《無雙譜》。自成書後,《無雙譜》便成為陶瓷器中人物紋飾題材的摹畫藍本,在清朝中晚期的民窯粉彩陶瓷器中盛行)的。此時朕又豈止百靈相助,這些花卉小事,安有不遂朕心所欲?即便朕要挽回造化,命他百花齊放,他又焉能違拗!你們且隨朕去,只怕園內各花早已伺侯開了。」
公主再三諫阻,武后哪裡肯聽,隨即乘輦,命公主、上官婉兒同去賞花。到了群芳圃,下得輦來,四處一望,各樣花木,除臘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盡是一派枯枝,莫講賞花,要求賞個青葉也是難的。看了一遍,不覺面紅過耳,真是眾目之下,羞愧難當,幾乎把酒都羞醒了。
正要到上林苑去,只見有個小太監走來奏道:「奴婢才到上苑看過,那邊也同這邊一樣。據奴婢看來,大約眾位花仙還不曉得萬歲要來賞花,所以未來伺候。剛才奴婢已向各花宣過聖意,倘萬歲親自再下一道御旨,明日自然都來開花了。」
武后聽罷,心中忽然動了一動,倒像觸起從前一件事來。再四尋思,卻又無從捉摸。不覺把頭點了兩點道:「也罷!今日已晚,權且施恩,限他明日開罷。」
吩咐預備金箋筆硯。提起筆來,想了一想,在那箋紙上,醉筆草草寫了四句:「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寫罷,吩咐太監拿去用了御寶,即發上林苑張掛。並命御膳房,明早預備賞花酒宴。公主同上官婉兒聽了,都不覺暗笑。武后酒醉難支,即帶眾人乘輦回宮。太監遵旨,把金箋用了御寶,張掛上林苑內。
那上林苑臘梅仙子同水仙仙子見了這道御旨,忙到洞中送信。誰知這日百花仙子正同麻姑著棋,因天晚落雪,尚未回洞。當時牡丹仙子得了此信,不知洞主下落,即同蘭花仙子冒雪分頭到百草、百果各位仙姑洞中尋訪,毫無蹤跡。天已夜晚,雪仍不止,只得回洞。
牧丹仙子道:「此旨限期又迫,偏偏洞主又無下落,這卻怎好?」
桃花仙子道:「據小仙愚見,為今之計,惟有各司本花,前去承旨。況我們這座蓬萊,周圍七萬里,上面仙姑洞府,不計其數,焉能個個遍訪。設或逾限,違了聖旨,豈同兒戲!此時即找著洞主,稟知此事,除承旨之外,安能另有別見。且洞主向來謹慎從不越分妄為,豈有違旨之理!」
牡丹仙子道:「話雖如此,洞主究係眾人領袖,豈可不候號令,擅自前去?不知蘭、桂二位仙姑,可另有高見?」
蘭花仙子道:「小仙同桂花仙姑所司之花,原有四季之名,四時莫不可放。此刻就去承旨,也無不合。但細細忖度,自應找尋洞主,稟知為是。況罰不責眾,如果立意都不承旨,諒那世主(編者註:指武后)亦難遽將群芳盡廢。且眾姊妹雖以花卉為名,並非獨供玩賞,其中隸於藥品濟世的亦復不少,若都廢了,何以療疾?以此看來,更可放心。況時值隆冬,概令群花齊放,未免時序顛倒。雖皇上聖諭,究竟於理不順,即使違誤,諒難加罪。所謂『言不順則事不成』。若名正言順,事在必行,我們一經聞命,自應即去承旨,又何須稟知洞主(編者註:指百花仙子)。現在行止在於兩可,所以不能不候洞主之命。小仙拙見如此。」
桂花、梅花、菊花、蓮花四位仙子聽了,莫不點頭,都道:「仙姑所見極是。」(編者註:作者表明百花有道德品秩高低之分,品秩較高的花如蘭桂梅菊蓮等,較有原則風骨)
只見楊花、蘆花、藤花、蓼花、萱花(編者註:萱草,即金針花)、葵花(編者註:即向日葵)、蘋花、菱花八位仙子,彼此交頭接耳,商議多時,一齊說道:「諸位仙姑去不去,小仙也不敢勉強。但我等雖忝列群芳,質極賤微,道行本淺,位分又卑,即乏香豔之姿,兼無濟世之用,何能當此違旨重譴?一經被謫,區區微末,豈能保全?再四斟酌,不能不籌且顧眼前之計。此時業經交丑(編者註:接了丑時,指凌晨一點),那旨內說「莫待曉風催」。轉瞬就要發曉,我們惟有各司本花,先去承旨。日後即使洞主責備,亦當垂鑒下情。且吾輩倘竟違旨,俱獲重罪,洞主身為領袖,又安能置身事外?今即循分承旨,彼此均無過失,洞主犒賞不暇,豈有責備之理!」
因向桃花仙子道:「適才仙姑曾言:『惟恐逾限獲罪。』何不趁此結伴同行?」不由分說,即拉了桃花仙子,竟自一同而去。(編者註:作者表明百花有道德品秩高低之分,品秩較低的花較無原則風骨,而桃花自古有輕薄不自重之意)
九位仙子剛去,只見上林苑土地並值日功曹(編者註:漢代諸郡有佐吏稱為「功曹」,道教沿用此名,凡上天諸神佐吏亦稱「功曹」,所謂四值即「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等四位神明,四值諸吏主監察人間善惡,報告天庭,以定獎懲。 世俗習於除夕日祀之,冀乞選錄一年功德善事)也來相催。登時眾仙子莫不紛紛前往。
那時天已漸曉,雪已住了,牡丹仙子向蘭花仙子歎道:「眾心不齊,又將奈何?小仙惟有再去尋訪。至於行止,只好悉聽諸位。」說著去了。
蘭花仙子等之許久,總無音信。功曹、土地絡繹來催。轉眼間,紅日已升,眾花仙十去八九。洞中只剩桂花、梅花、菊花、蓮花、海棠、芍藥、水仙、臘梅、玉蘭、杜鵑、蘭花,共十一位仙子(編者註:以上諸花自古以來文人視為品秩較高)。大家商議多時,並無良策,只得勉強一同去了。
牡丹仙子又在四處訪問,直到辰時,仍無影響。回到洞中,只剩兩個女童看守洞門。呆了半晌,無計可施;惟恐違旨,只得也向上林苑而來。
武后自從上林苑回宮,睡到黎明,宿酒已消。猛然想起昨日寫詔之事,連忙起來,心內著實懊悔酒後舉動,過於孟浪,倘群花竟不開放,將來傳揚出去,這場羞愧,如何遮掩?正在尋思,早有上林苑、群芳圃司花太監來報,各處群花大放。
武后這一喜非同小可!登時把公主宣來,用過早膳,齊到上林苑。只見滿園青翠縈目,紅紫迎人,真是錦繡乾坤,花花世界。天時甚覺和暖,池沼都已解凍,陡然變成初春光景。正是:「池魚戲葉仍合凍,谷鳥啼花乍報春。」
武后細細看去,只見眾花惟牡丹尚未開放。即查群芳圃,亦是如此。不覺大怒道:「朕自進宮以來,所有上林苑、群芳圃各花,每於早晚,俱令宮人加意澆灌,百般培養,自號督花天王。因素喜牡丹,尤加愛護。冬日則圍布幔以避嚴霜,夏日則遮涼篷以避烈日。三十餘年,習以為常。朕待此花,可謂深仁厚澤。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為甚!」吩咐太監即將各處牡丹,逐根掘起,多架柴炭,立時燒燬。
公主勸道:「此時眾花即放,牡丹為花中之王,豈敢不遵御旨。但恐其花過大,開放不易。尚望主上再寬半日限期。倘仍無花,再治其罪,彼草木有知,諒亦無怨。」
武后道:「你既替他懇求,姑且施恩,再限兩個時辰。如再無花,就怨不得朕了。」
因問太監道:「此處牡丹若干株?」
太監奏道:「上林苑共約二千餘株,與群芳圃數目相彷。」
武后道:「此時已交辰初(編者註:接了辰時,指上午九點),就以辰時為限。爾等即燒炭火千盆,先把乾株枝梗炙枯,不可傷根。炙後如放葉開花,即將炭火撤去。俟到巳時無花,再將所餘千餘株,也用炭火炙枯。一交午時,如再不開,立將各處牡丹一總掘起,用刀斧捶為齏粉。那時朕再降旨,令天下盡絕其種。所有群芳圃牡丹,亦照此處一例辦理。」太監答應,登時炭火齊備。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話說太監把炭火預備,上林苑牡丹二千株轉眼間已用炭火炙了一半;群芳圃也是如此。
上官婉兒向公主輕輕笑道:「此時只覺四處焦香撲鼻,倒也別有風味。向來公主最喜賞花,可曾聞過這樣異香麼?」
公主也輕輕笑道:「據我看來今日不獨賞花,還炮製藥料哩。」
上官婉兒道:「請教公主,是何藥料?」
公主笑道:「好好牡丹,不去澆灌,卻用火炙,豈非六味丸用的炙丹皮麼!」
上官婉兒笑道:「少刻再把所餘二千株也都炙枯,將來倒可開個丹皮藥材店哩。向來俗傳有擊鼓催花之說。今主上催花,與眾不同,純用火攻,可謂霸王風月(編者註:風月,指賞玩清風明月等幽雅之事。「霸王風月」諷刺用粗暴的態度對待幽雅的事情)了」。
公主道:「聞得向來你將各花有『十二師』、『十二友』、『十二婢』之稱,不知何意?此時主上正在指撥宮人炮制牡丹,趁此無事,何不將師、友、婢的寓意談談呢?」
上官婉兒道:「這是奴婢偶爾遊戲,倘說的不是,公主莫要發笑,所謂師者,即如牡丹、蘭花、梅花、菊花、桂花、蓮花、芍藥、海棠、水仙、臘梅、杜鵑、玉蘭之類,或古香自異,或國色無雙,此十二種,品列上等;當其開時,雖亦玩賞,然對此態濃意遠,骨重香嚴,每覺肅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師,因而叫作『十二師』。他如珠蘭、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之類,或風流自賞,或清芬宜人,此十二種,品列中等;當其開時,憑欄拈韻,相顧把杯,不獨藹然可親,真可把袂共話,亞似投契良朋,因此呼之為『友』。至如鳳仙、薔薇、梨花、李花、木香、芙蓉、藍菊、梔子、繡球、罌粟、秋海棠、夜來香之類,或嫣紅膩翠,或送媚含情,此十二種,品列下等;然其開時,不但心存愛憎,並且意涉褻狎,消閑娛目,宛如解事小鬟一般,故呼之為『婢』。惟此三十六種,可師,可友,可婢。其餘品類雖多,或產一隅之區,見者甚少;或乏香豔之致,別無可觀。故奴婢悉皆不取。」
公主道:「你把三十六花,借師、友、婢之意,分為上、中、下三等(編者註:仿鍾嶸《詩品》分上品、中品、下品),固因各花品類,與之區別。據我看來,其中似有愛憎之偏。即如芙蓉應列於友,反列於婢;月季應列於婢,反列於友,豈不教芙蓉抱屈麼?」
上官婉兒道:「芙蓉生成媚態嬌姿,外雖好看,奈朝開暮落,其性無常,如此之類,豈可與友?至月季之色雖稍遜芙蓉,但四時常開,其性最長,如何不是好友?」
正在談論,已交巳初。只見宮人紛紛來報,此處同群芳圃牡丹,俱已放葉含苞,頃刻就要開花了。
武后道:「原來他也曉得朕的炮制利害!既如此,權且施恩,把火撤去。」宮人遵旨,撤去火盆。
霎時各處牡丹大放。連那炭火炙枯的,也都照常開花。如今世上所傳的枯枝牡丹,淮南卞倉最多。無論何時,將其枝梗摘下,放入火內,如乾柴一般,登時就可燒著。這個異種,大約就是武則天留的「甘棠遺愛」。
因向上官婉兒笑道:「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可曾見過靈芝、鐵樹均在殘冬開花?那洛如、青囊、瑞聖、曼陀羅各花來歷,可都曉得麼?」(編者註:歷來對《鏡花緣》的評價不一,一般多以其標榜才學,過於繁冗蕪蔓,大掉書袋為其缺點)
上官婉兒奏道:「臣婢向聞靈芝產自名山,乃神仙所服。因其每歲三花,又名『三秀』。雖前古聖明之世,亦屬罕有。今不獨芬芳大放,並有五色之異。至鐵樹開花,尤屬罕見。相傳每逢丁卯年,或可一放,今係甲申,更非其時。不意竟於寒冬,與靈芝一齊吐豔,實為國家嘉祥。洛如花,據古人傳說,其種即不易得,其花尤為少見,惟國有文人,始能放花。青囊花,按史鑒本出契丹。其詳雖不可考,然以『青囊』二字言之,據《晉書》,當日郭公曾得青囊之秘,象屬文明。今同洛如一並開放,必主人文輔佐聖明之兆。他如瑞聖花,一經開放,必經九月之久,象主國祚永長。曼陀羅花,當日世尊說法,上天雨之,象主西方寧謐。以上各花,皆為希世之寶,今俱遵旨立時齊放,真是主上洪福齊天所致,可謂亙古未有盛事,亦是千秋一段佳話。」
於是吩咐太監,俟宴過群臣,即將石榴二百株,傳諭兵部,解交武八王爺查收。──此花後來送至東海郡,附近流傳,莫不保護。所以沭陽地方,至今仍有異種,並有一株而開五色者。每花一盆,非數十金不可得,真可甲於天下。
武后正在吩咐,只見宮人奏道:「現在查點各處牡丹,除解洛陽四千株,仍餘四百株。應栽何處,請旨定奪。」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圖:牡丹花(圖片引自網路)
鏡花緣.第六回
武后連日賞花,雖然歡喜,就只恨上苑地勢太闊,眾花開的過多,每每一眼望去,那派美景,竟不能全在目前,心裡只覺美中不足。於是下一道旨意,飭令工部於上苑適中之地,立時起一高台,以便四面眺望。就取各花開放將及百種之意,名「百花台」。自從宴過群臣,日與公主在百花台賞花。
那百花仙子那日同麻姑著棋,因落雪無事,足足著到天明。及至五盤著完,已有辰時光景。只見女童來報:「外面眾花齊放,甚覺可愛,請二位仙姑出去賞花。」
二人出洞朝外一望,果然群花齊放,四處青紅滿目,豔麗非常,迥然別有天地。
百花仙子看了,甚覺駭異,連忙推算,只嚇的驚疑不止道:「昨日我們著棋時,仙姑無意中曾有『終局後悔』之話,彼時小仙聽了就覺生疑,不意今日果然生出一事。剛才我見眾花開的甚奇,細細推算,誰知下界帝王昨日偶爾高興,命我群花齊放。小仙只顧在此著棋,不知其詳,未去奏明上帝,以致數百年前同嫦娥所定那個罰約,竟自輸了。這卻怎好?」
......
說罷,不覺滿面愁容,道聲「失陪」,即至本洞。兩個女童把連日奉詔之事稟過。只見嫦娥那邊命女童來請仙姑去掃落花。百花仙子只羞的滿面緋紅,因說道:「你回去告知你家仙姑,我當日有言在先,如爽前約,情願墮落紅塵。今我既已失信,將來自然要受一番輪回之苦。只要你家仙姑留神,看我在那紅塵中有無根基,可能不失本性?日後緣滿,還是另須苦修,方能返本;還是剛棄紅塵就能還原。到了那時,才知我的道行並非淺薄之輩哩。」女童答應去了。
到了下晚,只見百草、百果、百穀三位仙子,滿面愁容,來至洞中。匆匆行禮,按次歸坐。
百草仙子道:「適聞有位尊神上了彈章,把仙姑參了一本。小仙同他二位偵聽真實,特來探望。不知仙姑可曾得信?」
百花仙子歎道:「小仙自知身獲重罪,追悔莫及,惟有閉門思過,敬聽天命。今承下顧,足感盛情。被參之事,小仙並無所聞,尚求明示。」
百果仙子道:「仙姑被參,就因群花齊放一事。所上彈章,大略言下界帝王雖有御詔,但非為國計民生起見,且係酒後遊戲,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並不奏聞請旨,任聽部下逞豔於非時之候,獻媚於世主之前。致令時序顛倒,駭人聽聞。況身為一洞之主,任情閑曠,不能約束所屬,既已失察獲愆,有乖職守,仍不自請處分;而屬下目無洞主,亦不恪遵約束;均有不合,請旨一並謫入紅塵,受其磨折,以為不能約束,不遵約束者戒。聞仙姑謫在嶺南,年未及笄,遍歷海外,走蠻煙瘴雨之鄉,受駭浪驚濤之險,以應前誓,以贖前愆,即日就要下凡。我等敬治薄酒一杯奉餞,特來面請。」
百花仙子道:「請教三位仙姑,如水仙、臘梅……幾位仙子,可在被謫之列?」
百穀仙子道:「聞得他們所司之花,雖係當令,原無不合;但不能力阻眾人,亦屬非是。因此,也都謫入紅塵。連仙姑共計百人。限期雖遲早不等,大約不出三年,都要陸續下凡。」
百花仙子道:「小仙身獲重譴,今被參謫,固罪所應得;但拖累多人,於心何安!此後一別,不惟天南地北。後會無期;而風流雲散,綠暗紅稀,回前仙山,能毋慘目!」說罷,歎息不止。
......
那牡丹仙子同眾仙子,在上林苑伺候武后宴畢。陸續回洞,都在洞主面前請罪。百花仙子不但並不責備,一概歸罪於己。眾仙子見洞主如此寬洪,心中更覺不安。──那楊花、蘆花、藤花、蓼花,萱花、葵花、蘋花、菱花八位仙子,更是追悔無及。過了幾日,這九十九位仙子,也有素日許多相好仙姑,接接連連,分著餞行。
......
(圖片引自網路)
【作品出處】
《鏡花緣》
第三回〈徐英公傳檄起義兵 駱主簿修書寄良友〉(節錄)
第四回〈吟雪詩暖閣賭酒 揮醉筆上苑催花〉
第五回〈俏宮娥戲誇金盞草 武太后怒貶牡丹花〉
第六回〈眾宰承宣游上苑 百花獲譴降紅塵〉(節錄)
原作者:李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