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關公(圖片引自網路)
東方的戰神關公
普天之下,不論古今中外,大約沒有一個人或神,或虛構的人物,像關公這樣,不經傳教、講道、蒙難,或宗教革命,而擁有如此多的信徒、崇拜者,及欣賞者。
關公,在漢字文化圈裡的人緣(popularity)是無與倫比的。其神妙處,是不可思議的。他,做為一個文學中的角色,形象雄奇,做為傳說人物,事跡神妙,做為庶民心目中的神祇,威靈顯赫,在平劇舞臺上赤面長髯,舞動青龍偃月刀的造形尤其威猛剛烈,臻剛性美的極致。他,可能是漢民族的文化意識中,一個深契人心的男性典型,知識分子視為英雄模式,販夫走卒敬為神明,連黑社會都奉為義氣之表率,其對社會的影響力是不可測的。
關公,在漢末的中國,是實有其人的。據陳壽《三國志》:「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為別部司馬分充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看來桃園三結義雖未必有其事,但「恩若兄弟」似乎有之。然〈三國志關羽傳〉前後寥寥不過一千多字罷了,到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破黃巾、戰呂布、斬車冑、誅顏良、殺文醜、過五關、斬六將,義釋曹操,義釋黃忠,談笑間割療臂毒,單刀赴會,敗走麥城,身死顯聖,真的是神威奮武,義薄雲天。今日關公在大多數中國人腦中的印象,可以說差不多是《三國演義》這本歷史小說塑造出來的。
羅貫中寫關公,寫得如此虎虎生風,固然是小說家寫人物總求深刻動人,但世之小說人物,唯妙唯肖者亦多矣,何以關公之形象,特別躍於小說之上,不但幾乎亂真,而且漸次成神,受人崇拜?
想來羅貫中寫關公,本乎各種史籍,而其渲染絕非憑一己之藝術衝動而為之的。他在構思濡染之際,是十分用心揣摩漢民族的文化意識,與庶民的心理願望,而且非常注意美學觀點,漸次寫下去的。
《三國演義》中的關公,平心而論,並非完美無缺的男人。這位赤面將軍,除了使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舞動起來,世上罕有敵手外,謀略只屬中等,而性格智慧,則頗多弱點。
關公性格上的第一個弱點是驕傲。他在土山上與曹操一起看顏良,曹操說:「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接著說:「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曹操又說:「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公舉目一望,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顏良乃河北名將,關公即使有把握勝得了他,也似乎不必把話說得這樣滿,將自己置於不能迴旋的地步。劉備進位漢中王,封了五虎將,關公聽說黃忠和自己同列為五虎將,立刻不受印綬,表示憤憤不平,這就表露出他不但驕傲,且有些小器了。
關公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是諸葛瑾前來為孫權之子求婚,他不答應也罷了,竟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在諸侯並起的時代,聯婚是一種政治,也是一種戰略,答不答應都沒有辱罵來使的道理。且此時荊州兩面受敵,連吳可以敵魏,拒吳則陷於困境。他卻在此時意氣用事,不但太剛愎,也太無智。這個錯誤,最後果然要了他的命。辱罵之事《三國志》中亦有,並不是演義杜撰。
關公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雖說是「義釋」,實則以私情誤公事,不是大將應有的風範。諸如此類缺點,也是很多的。
但是,我們今日論關公之所以深獲人心,不能從是非好壞這方面去細考,而必須從美學的立場來討論。羅貫中營造關公這個人物,可能不是要把他寫成無缺點的好人。若論無缺點,他比趙子龍遜色多了。但趙子龍儘管也是忠勇無雙,在演義中予人的印象的深刻度卻比關公差多了。為什麼?羅貫中寫關公,心中可能是有偏愛的。他寫關公的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種性格,都以非常的筆法,使其非常突出,非常能震撼人心。在羅貫中筆下,連關公的缺點或弱點──譬如前述的驕傲與剛愎,都成為一種極端的性情,強烈感染人心。
優點的一面就更不用說了。關公斬顏良文醜時的威武:「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大驚,不戰自亂……」這種氣勢,這種描寫,直如戰神下凡,令奸雄曹操由衷地讚歎:「將軍真神人也!」他卻毫不在意地說:「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耳。」伏下了「張翼德大鬧當陽橋」的基礎。
關公降了曹操後,在曹操面前始終不諱言其對劉備的思念,曹操送他錦袍,他穿在舊袍下面。金銀皆不喜,而獲贈赤兔馬時獨「再拜稱謝」,直言「此馬日行千里,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
曹操故意讓他與二嫂共處一室,他「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雖可解釋為存心向曹操示威,但那嶙峋風骨,也真夠令人「愈加敬服」了。
至於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簡直就是關公剛烈性情與大本領的大表演。一個赤面將軍,提著長刀,率著有限的人馬,護著兩個嫂嫂,在步步危機,處處陷阱的敵國領土上,闖關逃亡,以一當百,處處血濺五步,化險為夷。那威猛,那武功,那氣勢,那機警,那執著,那勇往直前,還有那膽識,天神下降也不過如此了。
關公讓華佗割臂療毒,卻一面「飲酒食肉、談笑弈棋」是一幕情理上不可能,寫出來卻令人歎為觀止的場面。就醫學常識言之,人體所能承受的痛苦有其極限,不能因為是英雄豪傑就能讓人割肉削骨而談笑自若。但羅貫中這樣寫了,與前前後後的關公的形象卻也非常一致,讀者也就不知不覺地接受了。
這些事蹟一件一件連串起來,突出了關公忠、義、勇、猛、威、烈、廉、潔、沉毅、不屈、豪邁的美德。而這些美德正是漢民族的道德及美學意識中無條件認同的善與美,也就掩蓋了他的諸多缺點而使他成為神妙無比的人。這些神妙再加上「顯聖」的渲染,就在庶民之間衍化成「神」了。
羅貫中不但正面寫關公的忠義剛烈,而且以曹操來反襯關公的光風霽月。羅氏寫曹操,極其奸雄陰險。他把伏皇后抓出去砍頭的一幕,令人看了會氣得發抖。但這樣的曹操面對土山上已經投降的關公,卻一點辦法都沒有。百般巴結,終不能留住他,最後聽說關公要離去,率眾前來「送行」。但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表示「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然後以刀「挑錦袍披在身上」揚長而去。
此時的曹操,若一聲令下,眾將圍上,未必留不住關公。但這樣留下他又有何用?最重要的,曹操也是一世梟雄,面對關公的義烈表現,無法降低自己的水準,做出太無風度的事情來。統觀《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刺董卓、殺呂伯奢以降,沒做過什麼好事。就是「送」關公這件事,還算有風度。這風度,是被關公的光明磊落激發出來的。曹操對劉備,雖然推許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但從沒有如此禮遇過劉備。
關公雖有各種美德,但使他最得人心的,最後還是因為他是失敗的英雄。他身為大將,孤軍奮戰,敗走麥城,最後,力盡被擒,不屈而死。這樣的敗死,使他成為悲劇英雄,而長留人心。平劇上的關公的臉譜,是悲劇的面孔。因為是悲劇的造形,所以它的美,超越張飛、趙雲、劉備、孔明,而達到了一種令人無條件崇拜的境界。
羅貫中要使這位手下無敵的大將敗死,也是很費苦心的。先使他右臂受箭、割臂療毒而留下隨時會裂開的可能性,繼而讓他與部下傅士仁及糜芳結怨,然後腹背受敵,一步一步走向敗亡。也一步一步走上悲劇美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來的名將,凡是予人印象深刻的,都是悲劇人物。關公、岳飛、荷馬筆下特洛伊城圍攻戰中的黑格達、阿基勒斯……比較起來,福壽雙全的郭子儀就沒有那麼美。
關公,死而為神,在庶民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高的。這可以從大家看平劇、談關公、拜關帝廟的行為中看出來。
關公做為神祇為庶民所敬愛,有許多原因。
撇開佛道兩教不談,中國古來的神祇,自玉皇大帝以下,至於土地公,都是「天下」官僚體系中的人物(或神物)。官僚體系中的神祇能令人敬畏,不能令人愛。關公不是官僚體系中的神祇,他在《三國演義》中做官就不大。雖有漢壽亭侯的虛銜,但獨來獨往,常自視為一介武夫。雖然驕傲,卻非官架子。在庶民心中,關公是一個武士、一個戰將。羅貫中創造了他,最後億兆中國人,使他成為武士的典範──戰神。
上圖:關公(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文學中的男人》(九歌出版)
〈東方的戰神關公〉
1992-07-10
作者:謝鵬雄
【作者簡介】
謝鵬雄,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留日傳播學者,資深電視從業人,曾任臺視編審組長、企劃組長、駐日代表等職,曾在世新大學與政治大學任教。多年來不斷在《中華日報》《聯合報》等媒體寫專欄,榮獲中山文藝獎,著有《文學中的女人》《文學中的男人》《文學中的性》《透視日本》《女性新象》《紅樓夢女人新解》等。
- Jul 17 Wed 2024 17:19
■謝鵬雄:東方的戰神關公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