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文化開展的動能──從概念詮釋的角度讀〈夢溪筆談選〉
「筆記」屬於文體的一種,特點是篇幅短小,乃作者隨手而撰的札記,可韻可散可駢,形式自由,完全取決於落筆當下的文思所需。雖然零碎細瑣的言論不見得會有什麼大道理蘊藏其中,但是卻足以反映出真實的時代現象與作者所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夢溪筆談》一書的規模宏大且分門別類,既能夠展示出作者沈括的知識廣度和視野高度,同時可以管窺宋人生活的面貌。
〈夢溪筆談選〉錄有〈曲面鏡成像〉、〈物態研判〉、〈以工代賑〉三則,內容包含生活器物、書畫藝術與政經措施等面向,看似紛歧,其實共同聚焦的主題是:百工巧匠、學者專家,乃至於政治人物,如何運用經驗、知識來探究事物的本質,從而表現出創新、匡謬與達通的舉措。如果從探究學習的角度來看,投入、聚焦、探索、組織、反思等步驟是建構知識通則和遷移運用的必經過程。這樣的過程在〈夢溪筆談選〉中,成為表面字句和事件的底蘊,而以探究精神來撐托起沈括筆下的日常片段。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2018年「2030年教育與技能的未來」專案中訂出一種學習架構:「在反思、預見、行動的連續歷程中,運用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以滿足複雜的需求。」與一○八課綱素養導向的理念相同,即通過「概念」的習得,獲取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並培養面對未來挑戰的實力。若由此檢視〈夢溪筆談選〉,〈曲面鏡成像〉表達的意義是後人不知器物的本質,反而造成文明的倒退;〈物態研判〉的重點是藉由己身的素養來進行思辨,並獲得正確的理解;在〈以工代賑〉中,范仲淹解決問題的基礎在於掌握問題核心,以跳脫成規的思考來找出一舉兩得的方法。
「概念為本」的具體行動即是從事「上位思考」,也就是超越事物紛陳的表面情況,直接洞悉其中的本質。所謂的「本質」,諸如凹凸面鏡的光學「原理」、圖像賞析品鑑的「原則」,以及紓解民瘼的「本心」。換言之,「概念」實際上是「核心」的意思,是同心圓的中心點;這個中心點可以輻射開來,展現出多元的面貌。因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就是探究出「本質」來,那麼即使外部變化多端,仍然能夠提綱挈領的從容應對。
文化是生活的總體表現,筆記體的《夢溪筆談》勾勒出宋代豐富的文化內容。〈夢溪筆談選〉的三則筆記內容,兼有趣味性和實用價值,也表現了沈括的探究精神和提取「概念」的意圖。探究「概念」所產生的動能,不僅使宋代成為文化史的一個高峰,尤其可以作為今日社會的參考,成就更精益求精的未來。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龍騰版技高國文第二冊教師用書》
〈文化開展的動能──從概念詮釋的角度讀〈夢溪筆談選〉〉
作者:鍾宗憲
【作者簡介】
鍾宗憲(1966-),臺灣台中市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石頭出版社編輯,漢揚出版集團主編,世界宗教博物館籌備處顧問,民間文化青年論壇召集人, (台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先秦兩漢學術研究室執行長,輔仁大學進修部全人教育中心國文科召集人,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所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暑期碩士班兼任副教授、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先秦兩漢學術、歷代文選、中國神話、中國民間文學、中國文學史、中國傳統小說、現代文學。
- Aug 05 Thu 2021 14:12
▲鍾宗憲:文化開展的動能----從概念詮釋的角度讀〈夢溪筆談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