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jpg
(圖片引自網路)


「無用」擂台爭霸戰──你不想要的是文言文、白話文,還是國文?

近日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受邀至政大,出席「政治進入大學2.0青年與副總統候選人座談」。蕭美琴在演講中指出,過去數十年全世界去中國化最強的勢力,就是中國共產黨,因為共產黨在數十年之間,把千年的語文做了大幅簡化的變革。相對來說,台灣則承接了很多中國的豐富文化和歷史,所以,很多人說要學傳統的漢文字,蕭美琴都建議他們來台灣學。

蕭美琴進一步指出,不管文言文、白話文,都是一個學習的工具,教育是要讓大家知道怎麼面對未來,甚至怎麼看待過去。「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讓年輕人更博學,或更有自信來面對離開教育體系後的世界。」

同一時間,曾經提出將台灣地圖左轉90度、把台灣放在新世界地圖的中心點,並積極推動本土化教育的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也接受訪問表示,不管是強烈的本土派,還是所謂的統派,只要是想維護台灣的人,都應該勇於面對中國、了解中國。杜正勝指出,許多本土派認為「我不必了解中國」,但「中國隨時對你產生威脅、是你的敵人,你卻對他的想法、過去不了解,不是太危險了嗎?」杜正勝無奈表示,「去中國化」這個議題30年前就在吵,過了30年還在吵,等於是抱住中國,自溺於中國意識形態的漩渦之中,「這是台灣最遺憾的地方」。


由此可見,當今社會仍有許多關心台灣未來發展的有識之士,認同文言文的存在價值,認為中國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同樣是台灣社會重要的組成元素,不必因為政治的意識形態(杜正勝語),或者政策的短視近利(蕭美琴語),就將文言文及其相關的文化、歷史棄如敝屣,束諸高閣。

為什麼蕭美琴、杜正勝這兩位台灣政治與學術界的菁英權威,能夠充分認同文言文的「意義」,以及台灣社會所承接豐富中國文化歷史的「價值」?另一方面,卻也有人打從心底認定,文言文不但是黨國教育的萬年遺毒,還是僵化腐敗的思想桎梏,最好早日掃入歷史的灰燼之中?

為什麼有人學習時,懂得「善假於物」,知道要利用身邊所有可用的豐富資源,來幫助自己越來越好;有些人讀書時,卻只是忙著蒐集文字的瑕疵、漏洞,甚至樂此不疲地揭發作者陰私,再大聲疾呼眾人,偕他一同「因人廢言」、束書不觀?

是因為這些人食古不化,讀不懂書;還是因為這些人只是故意裝睡,裝到怎麼叫也叫不醒?

「使壞」而不「學好」的網紅流量密碼

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雖然也應該對文章的觀點立場、背景年代等外緣因素的侷限,有所警醒,但如果能夠順沿著文本思考問題的進路、梳理材料的脈絡、回應時代的叩問,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無論是鑽研人文或者科學的經典,還是接觸一般的專題報導與輕鬆小品,只要願意用心閱讀、深入體會,一定可以得到許多的收穫。

但如果讀書只是想盡辦法挑毛揀刺,並洋洋得意詔告天下:我在這篇文章發現了許多缺點,現在就由我來一一向各位報告……滿足了網路上吃瓜群眾的好奇心之後,再接著宣佈:所以說呢,這本書其實沒什麼好看的,現在大家可以回家啦!這類形式的閱讀分享,到底可以讓讀者「學習」到什麼東西?實在令人懷疑。

別的不說,日前北一女的區老師慷慨陳言,為高中國文廢除的古文請命,提到新課綱刪除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廉恥〉,使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既然區老師敢於開風氣之先,凜然再揭文白之爭的續篇,後學小子也自應當仁不讓、各言爾志。就我個人的立場,比起國文課本的文言文比例升降,我更在意的是:如何使學生體會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學習「意義」,甚至懂得進一步活用其「價值」?我傾向認為,國高中國文課文的選擇,應該更集中聚焦於各類的人文經典――無論是古典或者現代,甚至歐美日的經典之作――因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在於能夠容納、承受多元的批評解讀,以及跨時代、跨文化的理解詮釋。

只不過,報載有批評文言文的觀點指出,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只不過是出自顧炎武的讀書筆記,「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一篇非常普通的散文,甚至說不上是好散文。沒有特別的文學技巧,也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文學深度。」(編者註:朱宥勳語)論者從「文學技巧」來見證明末大儒顧炎武的文章淡乎寡味,讀之令人意興索然,確實是別具隻眼的創新之見,讀來不禁令吾輩國文老師拍案叫絕、驚呆汗顏。

考諸清史學者楊向奎的《清儒學案新編》,在顧炎武一生鍥而不捨的學術實踐中,除了他耗費三十餘年,為了「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自評為「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經國理想與學術事業俱在此中,但卻「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文學深度」的讀書筆記《日知錄》,剩下的就只有歷史地理學(討論政事、兵防、賦稅、水利等)、刑政禮制(法律史、制度史、科舉史等)、經學(矯正明末心學流弊,開啟清代實學風氣)與音韻學(研究上古周秦之際的漢語古音)等幾種開啟清代實學研究路徑的創新法門――證諸文獻,「文學深度」之說果然獨闢蹊徑,顧炎武確實不以「文學技巧」成名。

然而,顧炎武〈廉恥〉一文,雖然「沒有特別的文學技巧」,也多少呈現出時代的限制,但前已言之,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在哪些地方「有用」,努力思考如何借鏡前人解決問題的作法、觀察問題的格局,以做為回應當代難題的啟示。而不是只因為看到文章一些小地方「不對」,認為對自己「沒用」,就刻意忽略、盲目捨棄經典的大智慧、大格局。

君不見,莎士比亞因為囤積糧食而被起訴、甚至發放高利貸、拖欠稅款,還因為對歐洲地理的錯誤描述而遭對手嘲笑,涉嫌「參考」他人作品而被托爾斯泰譴責……更不用說三島由紀夫為了恢復大日本帝國的軍國主義,積極推動修憲,甚至不惜綁架自衛隊中將,策劃軍事政變失敗,最終被迫切腹自殺――相形之下,顧炎武淹殺僕人陸恩一案,是因為陸恩見顧炎武忙著反清復明,經常不在家,不治生產,導致家道中落,因此主動投靠與顧炎武爭產的仇家,並暗中取得顧炎武勾結反賊鄭成功的書信,威脅要向清廷告發。由於顧炎武跟三島由紀夫一樣,都在到處搞革命,不願因為惡僕的要脅,傷害到反清復明的志業,因而趁夜率眾淹殺陸恩。果然,顧炎武很快就得到了教訓,被陸恩的女婿衝入家中抓起來,綁回陸家嚴刑拷打,差點就一命嗚呼。

同理可證,如果英美日這些國家,因為莎士比亞、三島由紀夫等大文豪的重大人生污點,就放棄將他們的作品放入語文教育的課文之中,那不但沒有機會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接受經典人文作品的滋養薰陶,也將失去讓青年學子設身處地,思考價值判斷與現實選擇的最佳例證。

國文的教育不能等――讀不懂〈廉恥〉,應該怪誰?

綜觀〈廉恥〉行文的章法結構:第一段、國家的綱紀,取決於知識分子的道德自覺,如果知識分子缺乏道德自覺,率先作亂,國家社會將會動盪滅亡;第二段、道德自覺的根本,在於「恥」,知識分子無恥,將會無惡不作;第三段、縱使世衰道微已久,知識分子仍可以堅持實踐自我的道德理想;第四段、感嘆那些在亂世中缺乏道德自覺的知識分子,公然獻媚、通敵,也不以為恥,並回應首段:國家的綱紀,取決於知識分子的道德自覺。

〈廉恥〉一文的敘述理路,清楚標示出:明末知識分子面對社會的劇變、思考國族的改易,不是去怪罪「都是政府無能」、「都是女真人的錯」,而是首先確立一條反求諸己、惕厲奮勉的自我修養進路:「行己有恥」。國家之所以滅亡,不是因為別人,而是因為「我們」這些知識分子的無恥

如果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我們依然希望捍衛國族的尊嚴、提振社會的風氣,我們依然堅信,知識分子可以是、也應該是國家社會的最後良心,那麼顧炎武〈廉恥〉一文,就永遠不會化做時代的塵埃,而可以成為守護國族尊嚴的榮光,銘記在每一名生逢亂世的大國民的心底。

即使如此,依然有論者以為:「從論證寫作或思辨教育的角度來看,顧炎武的〈廉恥〉是非常糟糕的教材。因為它只是作者的讀書筆記,人家隨手記一記,沒有定義概念、沒有嚴謹推論、沒有完整結構,什麼該有的都沒有。」(編者註:朱宥勳語)

身為一名國文老師,讀到這段強不知以為知、外行硬充內行的文字,不禁令人掩卷嘆息――看來台灣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佳,問題顯然由來已久,恐怕到了不能不緊急召開國是會議的危急存亡之秋。單單怪罪於108課綱對文言文課文的「刪減」,確實還有許多斟酌商榷的餘地!如果依照顧炎武〈廉恥〉一文的理路,台灣國文教育的成效不彰,我們國文教師確實是責無旁貸,應該要於心有愧,產生充分的道德自覺。


從「無用之用」開始,不代表要以「無用之用」結篇

歸根究底,許多執意否定文言文存在價值的意見,難道都是真心熱愛白話文的價值,或者充分肯定現代詩的意義?畢竟我們很少看到有人積極推介國文課本裡頭,眾多白話課文的作家與作品,而只看到不少人――其中有些還是強不知以為知、外行硬充內行的人――在大力否定文言文。

我並無意貶低白話文或是現代詩的價值,至少我自己也很認真準備白話文或現代詩的課文,即使明顯可以感受到學生的上課專注力不如文言文,我也總是盡量讓學生收穫多元角度文化的敘事觀點,學習各種考試實戰的寫作技巧,努力運用各種創新的方式,帶領學生理解白話文的「價值」與「意義」。

做了這麼多年的國文老師,其實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國文教育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文言文的比例太高,也不在於白話文的比例太少,而在於:國文被認為是一個「無用」的科目。既然學生根本不想花時間學習這一科,那麼兩害相權取其輕,先把麻煩難讀的文言文除去,然後……就可以不用花很多時間準備國文了!

如果學生一開始就不想學習國文,那麼課本繼續調降、甚至全面廢除文言文之後,學生就會花時間認真學習白話文嗎?還是因為課本全部都是白話文,學生不想、也不知該如何準備(因為每逢白話課文,題目都考課外文章),乾脆完全不花時間在國文這一科,結果只是方便學生省下更多時間,拿去準備其他更「有用」的科目。

要扭轉「國文無用論」的成見,靠的不會是單純調整文言白話的比例,就能讓寢疾的國文教育,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大幅減少文言文、多多增加白話文的結果,只是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去讀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而已。

如果持續降低文言文比例的結果,只是讓學生花費更少時間在國文這一科上面,如此國中、高中一路上去,結果就是學生花在國文科的時間不斷減少,連帶使得國語文的閱讀寫作能力持續下降――如此因噎廢食的國文教育,豈不是將要變得更加「無用」了嗎?

由此觀之――問題其實一點也不複雜――要扭轉「國文無用論」的成見,首先就應該設法讓學生認知、體會到:「國文本身」是「有用」的。國文教育的選、考、教、學,應當從提升國文教育――無論文言還是白話――的「價值」與「意義」著手。

本文因而認為,舉凡國文教育的討論,儘管都可以從《莊子.人間世》的「無用之用」得到啟發,卻不必全部歸結於「無用之用」的游方養身、氣化體證思想――畢竟國文教育首先必須通過世俗價值的檢驗,才能進一步延續學術事業的薪傳――反而應該借鑒《莊子.養生主》的「技進乎道」,也就是集結眾人之智慧,以及十數年乃至數十年所淬煉的技巧,努力回歸、甚至積極開放各類人文經典作品的選擇。如此一來,才能從選文出發,參考日本或香港語文課程的考、教、學制度,力求闡發國文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仍舊以顧炎武〈廉恥〉一文為例,縱使西線和平無事,台灣年輕學子暫且不必擔心「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的禍事,因而不易體會「恥之於人大矣」的現代意義,國文老師也不必期待學生讀了〈廉恥〉之後,就突然行己有恥――正如大部分人讀了〈雅量〉、〈拆牆〉之後,也沒有就忽然變得愛吃綠豆糕,就因此跨越了文化與種族的藩籬。

國文教育應該告訴學生的是――隨便拿已經被廢掉的顧炎武〈廉恥〉一文為例――顧炎武認為,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你們不用同意這句話,但你們也不應遺忘這句話。顧炎武親身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時代,我們很幸運,不必有這方面的顧慮,但我們也可以把明末顧炎武對當時士大夫內聖外王兩空的處世疑惑,轉化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面對台灣未來,價值選擇認同的問題。知識分子在明末清初的那個時代,長久以來儒家文化所建立的國族社會主體性,突然在一夕之間崩解,但顧炎武依然選擇去堅守自己的道德自覺價值。而我們台灣人,在這一個失去信仰、迷失認同的時代,如果你們也願意,期許自己成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這一個不婚不生、不買房,明明是站在這塊土地上,卻註定將要半永久失去土地與身份聯繫印記的年代,你們將能夠守護什麼樣的價值?將會變成了什麼樣的大人?如果等到各位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久很久之後,各位仍然選擇相信,你依舊是一位知識分子,你仍舊為了守護自己的價值選擇,持續堅持、奮鬥,等到那個時候,你也可以這樣去告訴自己:「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小學國語課本竟然收錄長篇文言文,作者還因多年欠稅拒繳而鋃鐺入獄?

康軒五下的國語課本第十四課,節選了美國文學家梭羅的《湖濱散記》。梭羅居住在瓦爾登湖小屋的時候,美國的南北戰爭尚未開打,梭羅因為反對奴隸制度及美墨戰爭,拒絕服從公民義務,拒繳六年欠稅,因而被捕入獄。梭羅出獄之後,寫成一篇文章〈公民不服從〉,從此掀起全世界公民運動的巨浪。1985年《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甚至將梭羅《湖濱散記》評為第一。

根據野人文化出版的《湖濱散記》,書中附有翻譯名家林麗雪的導讀:「梭羅的文字充滿了一股向上提升的精神力量與智慧之光,他洞察到的真理,撼動了俄國的托爾斯泰、印度的甘地、美國的馬丁路德金恩與甘迺迪等政治領袖;而他抒發感性的優美文采,也深深吸引了普魯斯特、海明威、葉慈、蕭伯納、林語堂等文學名家。」

然而,林麗雪在書後附記也提到:「本書最大的困難之處在於,經常有冗長、繁複、迂迴的句子。有人認為,這是梭羅的寫作特點,甚至有人批評這是梭羅故意堆砌文字。但梭羅在書中說,他希望喚醒同時代沉睡中的心靈,希望越多人理解他越好,……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本書出版於一八五四年,當時使用的是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文,風格大概就是這樣:句子比現代人習慣的更長,一句裡有很多逗點,句子的結構也不一樣。現代英文的句子結構習慣只談一個主題,但當時的句子會把不同的主題連在一起寫。即使今天以英語為母語,但不常閱讀英文『古文』的西方人士,也會覺得有很大的閱讀障礙。」

即使梭羅的《湖濱散記》是用古老的英文散文寫成,是一本讓母語人士也感頭痛的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著作,卻不妨礙《湖濱散記》成為「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之首,甚至也無法阻礙,擁有著高尚道德勇氣的台灣國小國語教科書出版社編輯――明知道作者曾經逃稅逍遙法外,最後落得鋃鐺入獄,依然不畏批評,排除萬難――將《湖濱散記》選入國小五下的國語課本之中!

台灣的小朋友真的好棒!當眾多成年人還在爭論文言白話的比例,當國高中的大哥哥、大姊姊想盡辦法偷懶不學國文,台灣的國小五年級學生,竟然能夠跨越文化與時代、句構與風格的難題,直接與美國近代最偉大的心靈相對話!

由此可知,學習是一個認知到自我與世界關係的過程,你大可將整本《湖濱散記》看完,然後每年依舊當一個誠實的納稅人;或者逢年過節去廟裡燒香祈福,這也不妨礙你在睡前跟著笛卡爾一起,花很少的時間證明上帝的存在。

最後,謹以論者所謂「又帥又有才華」的台灣小說家呂赫若的名言,勉勵諸位有志語文教育的師友:「文學是苦難的道路,是和夢想戰鬥的道路。」「自己的命運是要自己來打開的,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


揚子法言.jp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風傳媒》
觀點投書:
「無用」擂台爭霸戰──你不想要的是文言文、白話文,還是國文?
2023-12-17
網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4947439?mode=whole
作者:解牛
【作者簡介】
解牛,本名不詳,國文教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