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與陳芳明.jpg

詩人余光中八十壽誕,不但是國內文壇盛事,在兩岸三地都有一連串學術活動向這位文學家致敬。我們與其注目這一位盛名文人的殊榮,不如看看文學風華勝過政治恩怨的一段啟示。

余光中的生命成就表現於對文學的執著追求。詩、散文、評論與翻譯,創作與教學,不曾須臾離之。八十歲了還出版新的詩集、評論集,翻譯王爾德的喜劇,也不曾中斷教學的熱情。這樣的專業精神灌溉了台灣的文學土壤,是他最大的成就。

今年,余光中八十歲,文化評論家陳芳明替他編了兩本重要的選集,總結余光中在詩與散文上六十年寫作的成就。這兩位文人的交往,卻揭露了一段文學與政治的悲喜課題。陳芳明和余光中結識於四十年前,卻因為鄉土文學論戰激發的政治立場差異,陳芳明寫了一篇名為「交錯」的文章,正式和余光中決裂分道揚鑣。

曾擔任過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芳明如今遠離政治喧囂,兩人的政治立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卻無害於陳芳明對余光中文學作品的深愛,也無害於余光中對陳芳明文學品味、文學詮釋的充分信任。始有陳芳明編余光中選集的文壇佳話。

這段分合故事,值得每個台灣人認識理解。裡面彰顯的,不是余光中與陳芳明的個人的恩怨,而是文學勝過政治的力量。文學將兩人拉在一起,政治使兩人分離,最後還是在文學的巨大影響下,兩人又攜手合作,為文學留下貢獻。

余光中以一位純文人的身分,卻也無法避免遭政治爭議波及。他近年來提倡學校教材增加文言文比例,也參與「搶救國文」等活動,結果被人貼上「大中國意識」標籤,還遭前教育部長杜正勝點名批評。這些波瀾發生在民進黨執政、教育部厲行「去中國化」政策的期間,當時「教育為政治服務」的措施,至今仍留下很多傷害。但就像文學的風華終能勝過政治恩怨,杜正勝人去政息,余光中的白話詩至今是許多學生熱愛的作品。

長遠能夠留下來提升台灣,為台灣贏來注目與尊嚴的影響,政治遠不如文學。余光中的成就,為我們示範了文學力量與政治權勢之間的輕重對比,對於淺碟短視的台灣現實價值,是再切題不過的借鑑了!


---資料出處:聯合晚報社論 2008-10-03 

陳芳明.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