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過勞的台灣學生:我們為何要上第八節呢?
儘管學校的課表只到了四點左右,好像下課近在眼前,但我們都知道──自己還走不了。
沒錯,今天我們就是來聊聊彼此國高中的共同回憶──第八節課。
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第八節課」
現在如果要問大家對於國高中的共同回憶,我想「第八節課」大概覆蓋率可以逼近百分百了,那當然,上第八節課前的福利社時間,重要性也就更不用說了。
前陣子新聞傳出,有些高中調查第八節課的參加意願,選項裡卻只有參加或配合兩種,相當的逼人;有的學校甚至直接把第八節課的費用就列在學雜費裡,造成學生根本毫無選擇餘地。
名義上第八節課是課後輔導,然而實際上新聞調查後發現,第八節課被拿來上正課的現象也行之有年了,這就導致學生們怕會趕不上進度,大多還是會選擇參加。
那麼我們瞭解了現在台灣各個學校的第八節課現象,這就產生了核心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上第八節課呢?」
「第八節課」從何而來?
在談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究竟第八節課是怎麼產生的?關於第八節課的出現,有人認為得從 1968 年之前,也就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還沒實施前開始談起。
帶來升學壓力的初中考試
當時國小升國中得經過所謂的初中考試,壓力很大,因此民間有很多升學補習班跟著產生,久而久之產生惡性補習甚至是高額收費的問題,在當時已經不斷被議員們提出應該要修正。
而且這樣的狀況,也造成有錢的學生可以透過專門的升學補習班,提高錄取機會、沒錢的補習的學生變成升學制度下的相對弱勢。
九年一貫及第八節課因應而生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同時提高國民教育水平,在 1968 年政府制定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結果出乎意料,反而造成反效果,惡性補習的問題跟著擴大到國中階段,完全堵不了。
為了從根本解決貧富差距造成的學習落差問題,於是政府提出了把第八節課作為彈性的課後輔導的新措施,讓學生們不用因為經濟因素,犧牲學習資源。
從立意良善到過度學習
如果從本質上來看,第八節課提供了無差別、均等的教育資源,一定程度起到了實質保護的作用,可是卻也產生了一些問題:第八節課在各校的狀況,有的被拿來上正課,有的甚至接在第八節課後還有第九節課,好像怕學生會不認真學習一樣,不斷的在拉長學習時數。
同時,也排擠了原本學生們可自行運用的時間,如果想學個才藝或其他外語,甚至僅僅只是閱讀課外書,都變得相當奢侈,只求能再多睡一點就好。那麼,這樣的第八節課,真的有達到適性學習效果嗎?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學生、學校及家長的,對於第八節課的看法吧。
支持第八節課的各方聲音
以教育部的立場來說,會覺得第八節課能提供平常正課之外的課外知識補充,可以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加深加廣,針對不同的學習狀況給予適性輔導。
對於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而言,也有人認為老師當然也可以選擇上七節課就好,然而實際看到學生的狀況,會發現環境好的學生在第八節課之外,有些還會再請家教,讓進度不斷超前;因此第八節課似乎也是某些老師們的教育使命,要照顧到每個學生,讓大家都可以更多的學習資源。
也有的學生認為,第八節課可以讓他們有時間請教老師課外知識、或是模擬考後的試題檢討,到時候入學考試也比較有把握。
而對家長來說,萬一不上第八節課的話,做爸媽的自己都還沒下班,根本沒辦法接小孩,而且不上第八節課的話,也擔心小孩萬一跑去危險的地方怎麼辦?因此對於第八節課還是傾向支持繼續維持。
早起晚歸的工廠作業模式,把學生從「人才」變成「人力」
反對的學生心聲
而有些站在反對的立場的學生會認為,學習時數和學習效果並非是正相關的。從國中之後,我們一天的時間超過三分之一都是待在學校,要是大考倒數 365 天的時候,連週六都要準時到學校報到。
仔細算了一下,見到家人的時間就只有要飯吃、要零用錢的時候,其餘時間都獻給學校了,真的是……蠻辛苦的。
前陣子也有媒體報導,台灣從國中、高中的學生,待在學校的平均時數高達 9.5 小時,在全球排名第一,還小贏北韓和中國。(只是呢這種比賽贏了好像也開心不起來就是了)
同時,有些反對的學生也認為,在升學主義的氛圍下,第八節課對學生來時,其實監督意義逐漸大於輔導意義。如果來回顧一下高中生的一天,首先七點半就要到校早自習、接著要一路上課到五點,回家還要繼續準備明天的考試。
這基本上就是早起晚歸的工廠作業模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讀滿、考滿,甚至還被稱為是一種普魯士教育風格,透過工廠模式把「人才」變成「人力」。
而且,上到第八節課的時候,其實專注力可能降低、對體力來說也是高負荷。可是學生如果基於學習自主權,選擇不參加的話,卻可能會在群體中被凸顯出來,老師也會頻頻關心說「你怎麼不來上呢?進度會跟不上哦」,如此一來,對於學生來說心理壓力也很大。
因此在政策提案平台上,就有人提案說要把上課時間改為朝九晚三:一方面考量到學生需要充足的睡眠、另一方面是把下課的時間提前,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安排自己的課後活動(不過教育部考量到課程規劃和教師員額縮減,結論還是不可行 ⋯⋯)。
嘗試的解方⋯⋯有效嗎?
針對第八節課拿來上正課的各種亂象,教育部其實也有提出「教學正常化」的補正方案,來試圖拯救一下這個局勢,然而實際上派督學到各校檢查時,有的學校乾脆就直接通知老師,督學來的那天不准上第八節,一切都要「正~常~化」,所以檢查的結果可想而知了。
第八節課有的人想上,有的人不想上,究竟要從調整上課時數做起?還是應該從根源做起先調整課綱?或許這是我們更應該要思考的。
你對第八節課的想法呢?
話說回來,我們團隊裡還真的每個人都上過第八節,而且都在上正課,然而當時都不知道這個其實是不合法的,也不知道其實可以選擇不參加,於是乎大家都上第八節自己理所當然也就跟著上了。
現在我回頭想想,還是傾向會選擇不上吧。
與其上完第八節課筋疲力盡的回家,隔天睡眠不足昏沉沉地去上課,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只上七節課,然後早點回家先預習好上課內容、隔天要問的問題,也許就有機會可以讓那七節課更事半功倍。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Medium》
〈過勞的台灣學生:我們為何要上第八節呢?〉
2018-10-19
網址:
https://medium.com/shasha77/8-class-omg-be98b6e8fa8e
作者:張志祺
【作者簡介】
張志祺(1991年6月1日-),臺灣YouTuber、視覺設計師、青年創業家,圖文不符、簡訊設計、志祺七七共同創辦人。Google在2020年底公佈了2021年YouTube熱門影片排行榜第一名。簡訊設計成立早期主要以圖文不符為名義,製作關於公共議題與政策介紹的「懶人包」,後期發展成設計行銷公司,以讓資訊變得有趣、資訊變得好懂為目標,提供懶人包、解釋型動畫、互動網頁、社群行銷等服務,同時也設計多項線上課程,包含資訊設計思考力、百萬YouTuber的攻心剪輯術、社群力、接案學等。張志祺開設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並擔任節目主持人,拍攝多部系列以新聞討論、各種公眾議題討論、社會與網路現象討論、政策相關等言談性質等影片。曾獲國內外諸多設計獎項。
- Sep 13 Wed 2023 16:19
▲張志祺:過勞的台灣學生:我們為何要上第八節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