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png
(圖片引自網路)


來自教育現場的省思:當半強迫式的第八節課後輔導課成為常態,意義何在?

休息了好一陣子,在假期結束前,我已經開始著手準備開學之初會使用到的檔案和待辦清單,而這當中,最讓我感到有壓力的,是第八節課後輔導的家長同意書。

在台灣普遍家庭雙薪且高工時的情況下,我可以理解部分家長對於放學後孩子還可以繼續待在相對安全的學校一段時間,也許是感到鬆了一口氣的。但對國中的孩子來說,這節輔導課到底有無存在必要?若有,又該上些什麼內容?

一般國中生的正式課表共有7節,加上早自習,每天孩子要待在學校的時間為早上七點半至下午三點五十,約8個半小時。中間每節下課僅10分鐘,午餐和午休時間各約30分鐘,若再加上第八節,放學時間會再往後延至四點四十五。九年級學生還要加上晚自習,通常晚上八、九點才能離開學校...... 這樣日復一日緊湊又「充實」的安排,有時我都替他們的腦袋感到吃不消。

第八節課成為常態的背後

多年前,初次接任新生導師班,在開學後第二天,我看到辦公室同事各個忙著打電話,好不熱鬧。仔細一聽,怎麼內容好像大同小異?問了問隔壁同事,原來大家是在鼓勵自己導師班的學生全數留下來上第八節課後輔導。可是,聽說很多學生有補習耶?如果連放學後到補習前中間這一小時左右的時間都無法讓腦袋停機一下,等於每天從早上八點開始到補習結束,要連續上課超過 12 個小時!


看大家這麼積極打電話,你以為老師們喜歡上第八節課?教書多年以後,我幾乎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並!沒!有!如果讓全校投票決定統一不要開第八節課輔,說不定歡呼最大聲的不是學生,而是來自教師辦公室呢!

老師真的很忙,我們很想把為數不多的空堂時間留給課程準備、製作教材教具PPT、批改無止盡的作業海或成堆的小考考卷、和主動拿問題來辦公室請教的孩子好好深究討論、帶學生準備比賽或展覽、找最近不太對勁的孩子來辦公室談談或跟家長聯繫、在被教務處追殺前繳交各種課程紀錄或計畫申請,或是拖著沒有被耗盡精力的身體回家陪陪自己的小孩啊......那為什麼大家還是要鼓勵小孩全班上第八節?

因為......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啊!如果絕大多數的班級都全班留下,只有你的班沒有,很奇怪。會不會被家長懷疑這個班是不是讀書風氣不好啊?被校方覺得你這個老師怎麼這麼搞怪?(編者註:從眾心理效應)於是,這個被許多老師跟學生抱怨連連的第八節課,依然存在於大多數的校園。

當時縱然心中有疑惑,我還是謝過資深老師的善意提醒,硬著頭皮仿照著其他同事的台詞,逐位聯絡勾選不參加的家長,說服他們讓孩子參加第八節。七下依然這樣打。八上一樣,繼續成班。我看著學生,覺得很對不起他們。有些原本活潑不羈的,開始變得不再那麼有生氣;有些乖巧懂事的,開始變得溫馴到沒有自己聲音,眼中神采也日趨黯淡......我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到八年級下學期開始,對於原意不參加課輔的孩子,我不願再積極鼓勵他們留下了。我親自跟家長聯繫,請他們注意孩子放學後的去處。沒有補習的,請他們盡快回家,或至少讓家長知道自己在哪裡;有補習的,剛好稍微休息一下,輕鬆地吃個飯或走一走,再到後面可能十點才結束的補習班報到。

而沒有成功「鼓勵」全班留下的結果,就是學校打來找我。愛麗絲老師,你們班的第八節沒有全班上耶~怎麼了嗎?您有打去詢問家長為什麼不讓孩子參加嗎?有需要我們幫忙嗎?這樣進度沒有問題嗎?一樣的電話,接了2次,我都是一樣的回答:第八節輔導課本來就是自由參加,而且不該上新進度(法規在這裡)所以我尊重家長與孩子的選擇。

為了不讓孩子感覺長時間疲勞轟炸,我在第八節輔導課,通常盡量搭配該學期的學習主題做活動式的複習和延伸,有時則輕鬆的帶著他們寫寫習作或自編講義。舉個例子,七年級的英文課會教到各種食物,我就讓孩子分組,選一種輕食餐點,簡單以課堂上學過的單字和對話做基礎,上台介紹帶來的食材,然後現做現吃。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就算只用英文說一句話,都很好。阿~還要留一份各組評分,票選今日美食大賞。

至於八、九年級的孩子,有時讓他們票選一個新聞主題做正反方辯論,一樣盡量鼓勵全程使用英文,但不強迫。你會發現有些原本在課堂上安靜的孩子,這時似乎活了過來!介紹食物的時候雖然還是有點害羞,但在美食(其實可能只是東拼西湊的鮪魚玉米三明治,或現剖現打的木瓜牛奶)的激勵下還是拚命參與。當孩子想辯論卻找不到想用的字彙,急得又笑又叫,卻還是積極向隊友求救時,超級可愛。

如果第八節輔導課,我也必須跟著被半強迫式的留下來上班,這些,就是我想要看到的課堂風景。

孩子學得多未必學得好

教改改了這麼多年,早已不追求所謂的「教完」,而是盡量整合過往的零散科目與知識,帶著學生透過理解核心概念,結合他們的經驗再予以加深加廣,並強調適性與個別化學習。但除了適性學習,我認為適性而教也很重要。每個老師有自己的風格,如果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路線,我想,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上都會比較舒服。


我喜歡做料理,就把食物帶進英語課。雖然做這些活動其實並不輕鬆,花費的時間遠比準備課本教材內容多好幾倍。事前要規劃設計,確保活動不會僅僅流於好玩,孩子真的可以從中結合英語學習。陪孩子分組,並進行多次討論、修正。甚至活動前,有些積極的小組還會找我預演好幾次呢!

「可是這樣學生複習夠嗎?」我嘆了一口氣......如果上課夠專注,回家只要簡單複習就很夠了,剩下的時間,拿去多多認識自己吧!如此堅持下,後來,我就沒再接到學校電話了,希望沒有被列上黑名單才好。

我了解學校有來自行政端的壓力,但如果校方真的這麼需要第八節課背後帶來的額外校務經費挹注,那麼,是否有可能把這節課程規劃成選修或社團課?作家講座或 STEAM 實作坊?學習從來不應該僅限於國英數自社,如果可以善用這節課,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的資訊和講者,或許還有機會激發出他們在傳統學科之外的火花

我從不要求學生要花很多時間念書,但是一定要摸索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也要試著去體會學習的樂趣,才有可能把「學習」這個習慣帶到往後人生中這裡的學習不僅限於讀書,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讀書。想讀、願意讀的,老師當然會盡量鼓勵。若對讀書沒那麼大興趣的孩子,其實更需要關注,陪他們自我探索,找出熱情所在,孩子會從中慢慢找到自我價值,體現自己的存在意義

如果每天長時間被逼迫著吞下成堆的課程,無論是誰,應該都很難去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吧,那麼又怎麼可能有餘力去尋找內心的熱忱所在呢?遑論去深度思考,甚至願意主動學習,畢竟腦袋都要被塞爆了。除了高時數,學生對於學校各種安排也鮮少有選擇權小自服裝大至每日作息表,若別人總是幫你預做安排,那還要他們決定什麼呢?久而久之,學生自然開始消極被動,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要做什麼決定都畏縮懦弱,然後大人才開始責怪他們,怎麼一點自己的想法都沒有,究竟該怪誰

念書不是孩子唯一的任務,扮演好自己其他角色也很重要。難道念書最大,就都不用分攤家務?整理自己房間是最基本的,負責照顧家中植物或遛遛狗,也不錯啊。如果家長從小只要求孩子乖乖讀書就好,其他事情不用管,久而久之,孩子真的會以為自己只要當好「學生」這個角色就夠了,這反倒變相剝奪了他們探索生命的機會,容易變得自私、缺乏同理心,更不利於孩子的全人發展

我希望快樂學習不只是一個口號,學生們真的可以從中找到樂趣與滿足感,延伸出其他的興趣,並且永保樂於學習的心態。但這些,要先把「塞滿學生課表=提升學習成效」的迷思拿掉,才有可能開始。

教室.pn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翻轉教育》
來自教育現場的省思:當半強迫式的第八節課後輔導課成為常態,意義何在?
2020-10-07
網址: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6179
作者:Ms.蔡蔡
【作者簡介】
Ms.蔡蔡,本名不詳,國中英文老師,國際教育政策背景、英語專長。曾擔任新北市特教中心資優方案的特聘教師,任教於公立中學,經營臉書粉絲頁蔡蔡視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