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png
(圖片引自網路)
郡望.jpg
上圖:各姓郡望(圖片引自網路)
烏衣巷.png
上圖:南京.烏衣巷(圖片引自網路)


瑯琊王氏家族及名人簡介

配合課程:蘭亭集序、詠絮之才、雪夜訪戴

琅邪(邪,音
ㄧㄝˊ)王氏,今作瑯琊(琊,音ㄧㄝˊ),是中國中古時期一個以琅邪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郡的治所位於山東省臨沂縣(編者註:諸葛亮亦是瑯琊陽都人),琅邪王氏在漢朝興起,以郡望為號,東晉時期發展為僑姓士族的最高門第,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這一世族的奠基者西漢名臣和經學大家王吉,瑯琊王氏家族的鼎盛時期是東晉,王氏家族中興晉室,在朝中地位舉足輕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無法取代,只有稍後淝水之戰崛起的陳郡謝氏能與之平肩,其繁衍生息長達400餘年,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

後來唐代劉禹錫遊南京,曾感慨賦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瑯琊王氏.png
上圖:瑯琊王氏世系圖(圖片引自網路)
瑯琊王氏.png
上圖:瑯琊王氏世系圖(圖片引自網路)
瑯琊王氏.png
上圖:瑯琊王氏世系圖(圖片引自網路)
王導.png
上圖:王導(圖片引自網路)


王導

△王導(276年-339年),字茂弘,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王導為東晉初年權臣,歷仕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三代。受封驃騎大將軍、武岡侯、太子太傅、侍中、司空、司徒、丞相、大司馬、始興郡公。年64歲。
△王導承襲父親王裁的爵位。當時因八王之亂而天下大亂,王導與瑯琊王司馬睿友好,王導深知身在亂世而支持司馬睿,司馬睿也對王導十分信任,對王導所進獻計策都一概實行。
△永嘉元年(307年)瑯琊王司馬睿初到建鄴,因司馬睿沒有名望,並未得到江南民眾的支持,一個多月都無人拜訪,王導因此感到憂慮。此時王導堂兄王敦到建鄴,王導與王敦計劃如何提高司馬睿的名望。次年三月上巳節,王導趁節日機會要司馬睿出行觀看習俗儀式,其間乘坐肩輿,王導和王敦等有名望的北方士族則在後騎馬跟隨,讓司馬睿排場甚具威嚴。江南士族紀瞻、顧榮見司馬睿如此,十分驚懼,都在路旁拜見,王導趁機勸司馬睿與江南士族合作。司馬睿於是讓王導拜訪賀循和顧榮兩名士族首領,並任命顧榮為安東軍司馬,賀循為吳國內史,又任命其他士族首領為官。自此司馬睿漸漸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百姓亦歸附。
△永嘉之亂後,西晉宗室幾乎被殺殆盡。西晉滅亡後,領有江東的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的支持下在建康即位,建立東晉。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為東晉偏安一隅作了預備。王導家族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積極聯結攏絡江南士族以支持晉室,又團結北來僑姓士族,讓晉元帝得以在南方立足,鞏固司馬氏江南政權。
△晉元帝司馬睿受司馬睿倚重,號王導為「
仲父」,而司馬睿亦向王導說過:「卿,吾之蕭何也。」
△桓彝渡江到來,見當時朝廷微弱,向同是北方來的士族周顗表示憂慮。但周顗見王導後則向桓彝說:「向見管夷吾,無復憂矣。」王導因而亦稱「
江左夷吾」。
△王導和王敦家族盡心輔助晉元帝司馬睿,瑯琊王氏家族幾乎主導東晉一朝政局,當時人都稱「
王與馬,共天下」。
△在一次北方士族的飲宴中,周顗感慨西晉山河破落,眾人都悲傷涕泣,但王導此時卻站起來,嚴肅地說:「
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之後王導的堂兄王敦發起叛亂,但王導仍然支持晉室,晉元帝司馬睿因王敦之亂憂憤而死,遺詔王導輔政。及至亂事平定後,王導仍身居高位,續獲明帝、成帝及朝中大臣倚重,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輔政期間以簡樸寡欲、寬厚謙和而得人心。
△王敦之亂時,建康被攻陷,王敦先問王導周顗是否應當三司,王導不答;再問王導周顗應否任尚書令和僕射,王導又不答;王敦最後說若兩者皆否,就是要殺了他們,王導也不答。這三次不答,王敦就將周顗殺害。叛亂平定後,王導在中書省看見當年周顗申救自己之奏表,大哭著說:「
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蘇峻之亂時,位於建康的宗廟宮室都被燒為灰燼,溫嶠等人建議遷都豫章,江南豪族則請遷都會稽。王導則堅持以建康為都,提出「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針,最終仍留在建康為都。
△王導與稍晚於他的謝安,都住在建康青溪與秦淮河之間的烏衣巷。烏衣巷是三國時東吳禁軍駐紮的地方,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此得名。東晉的高門士族都住於此。


資治通鑑手稿.jpg
上圖:資治通鑑手稿(圖片引自網路)
王敦.png
上圖:王敦(圖片引自網路)


王敦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為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後來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王敦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此人年輕時相貌俊秀,生性洒脫,善於評鑑人物,精通《左氏春秋》,尤其喜好清談,深得族兄王戎讚賞。不過王敦個性高傲,睥睨一切。在「八王之亂」中,王敦散盡家財,還把公主的婢女配給將士,從而深受愛戴。
△王敦與堂弟王導一起輔助晉元帝司馬睿在江南地區建立名望,司馬睿依靠王敦及王導才能建立力量,所以當時人有說:「
王與馬,共天下。
△雖然司馬睿是皇帝,但東晉的權力實際上在此兄弟手上,具體分工是王導內執朝政,王敦外掌兵符,一主外,一主內。
△之後元帝漸漸重用劉隗,同時疏遠一開始扶持晉室而名聲比皇族更高的琅琊王氏士族,為了減弱立下大功而又有極高名聲的琅邪王氏勢力,王敦因而上書為王導抱不平。晉元帝對身在外地專權而手握強兵,更有意圖專擅朝政的王敦,更為畏懼防備。

△王敦從江州武昌起兵,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司馬睿聞訊大怒,命劉隗等人回建康準備防守,司馬睿更親自披甲出鎮城郊。王敦率軍一路前進到石頭城(建康西邊的軍事要塞),王敦入石頭城後,並不立刻到建康朝見司馬睿,反而擁兵石頭城,更縱兵四處劫掠。司馬睿只得求和。王敦見王導時又怪責他當日在司馬睿繼位前不聽自己勸告,改立幼主使他能專擅朝政,致使內亂發生,幾乎令王氏覆滅。之後王敦自任丞相,進封武昌郡公。王敦覆亡後,王敦各黨羽都被追捕,但琅琊王氏並未被牽連,王導等人更獲加官晉爵。
△王敦去洛陽首富石崇家做客。石崇以生活奢華見稱,曾與晉武帝的丈人鬥富,廁所都常有十多名有美貌的婢女侍奉,並放置甲煎粉和沈香汁;而如廁後的人都會更換新衣。客人如廁都要由她們伺候脫換衣服,很多客人都感到害羞只好憋尿,只有王敦不但照去,換衣服時還一臉傲慢,神情自若,於是婢女們交頭接耳說:「
此人必能做賊!」日後果然成真,王敦想謀朝篡位。
△王導與王敦兩堂兄弟到石崇家赴宴作客,命美人勸酒,並命令若客人不喝酒美人就要處死。王導向來不喝酒,但為了不讓美人枉死,所以每當美女行酒的時候,只好勉強飲下。王敦卻不買帳,他原本是能喝酒,卻硬拗著堅決不喝。結果
石崇連斬三個美人,王敦仍是不喝,令勸酒的美人恐懼色變,王導實在看不下去,就責備王敦,王敦卻說:「他自己殺他家裡的人,跟你有什麼關係!」王敦便冷眼看著美人被拖出去殺頭。
△對比王導的寬厚,王敦顯得冷血無情。王愷設置酒宴,王敦和王導都在座,當時有一名女藝伎吹錯笛音,王愷就立刻將她殺害,此舉令在座眾人都失色,唯獨王敦神態自若。
△王敦和桓溫,二人都曾北伐,差一點收復長安,而且都想做皇帝,二人命運也極其相似。
△王敦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成為當時的權臣,對東晉政權造成極大威脅。王敦與堂弟王導不同,王敦一直有奪權之心,在司馬睿稱帝四年後,王敦發動政變於武昌發動政變,起兵造反,史稱
王敦之亂,並很快攻入建康,朝政完全落入王敦之手。可惜王敦正想取而代之時,就一命嗚呼了。


王羲之.jpg
上圖:王羲之(圖片引自網路)
蘭亭集序(馮承素本).png
上圖:王羲之.蘭亭集序(神龍本.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快雪時晴帖.png
上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瑯琊王氏.png
上圖:王羲之七子一女世系(圖片引自網路)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王羲之出生於琅邪郡(今山東臨沂)。父親是丹陽太守王曠,母衛氏,王羲之另有一胞兄王籍之。終年59歲。
△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覽,即是家喻戶曉
二十四孝」裡「臥冰求鯉」的王祥同父異母的弟弟。王祥於晉武帝時拜太保,王覽亦官至光祿大夫。
△永嘉之亂西晉滅亡後,年僅10歲的王羲之隨父母南遷。父親早逝,喪父以後全靠母兄撫育成人。
△東晉名臣
王導、王敦為王羲之的堂伯(父親的堂兄)。
△王羲之官拜右軍將軍,人稱
王右軍
△王羲之是著名書法家,史稱「
書聖」。其書法師承衛夫人(編按:與王羲之母親衛氏的姊妹)、鍾繇。在書法史上取得的成就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但其真跡皆已失傳,今日所傳法帖皆為後人臨摹。
△王羲之七歲跟女書法家
衛夫人(衛鑠)學習書法。十二歲時,王羲之乘父親外出的機會,偷偷拿父親書房一本書來看,此書原是衛夫人所藏東漢蔡邕的《筆論》。
△相傳王羲之住處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每天都不停勤練書法,練完書法均在此洗筆,久之池水為之變黑,稱為「
墨池」。
△王羲之不滿10歲時,受大將軍王敦疼愛,往往睡在王敦幕府,一日王敦早上出門,王羲之還在睡,但王敦的參軍錢鳳進來王敦府中策劃謀反,王羲之聽到了,知道一定會被殺人滅口,於是假裝睡覺,並吐了很多口水抹在臉上,錢鳳以為王羲之真的睡著了,於是放過了王羲之。
△王羲之
愛鵝成癖,相傳他因為喜歡觀察鵝游水時鵝掌的動作,從中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書法用腕技巧。
△山陰有一道士,希望王羲之能為他抄寫一部《黃庭經》,但是又不敢貿然提出。他精心飼養白鵝,與之相贈,並提出寫經的請求,王羲之答應他,抄寫一部《黃庭經》送給他。後來這部《黃庭經》被稱作右軍正書第二,又被稱作〈換鵝帖〉。

△王羲之21歲,太尉郗鑒想跟王氏結親,派人到王家選婿,王氏子弟都穿戴整齊,刻意保持矜持,希望能被選上,唯有王羲之「坦腹東床」,露出肚皮躺在東邊床上吃胡餅,一副不在乎的模樣。郗鑒得知之後,反而欣賞王羲之的真誠樸實,最後選中王羲之而把女兒郗璿嫁給他,是成語東床快婿的由來,女婿因此而稱為「東床」。郗璿非常長壽,活到90歲。
△相傳王羲之聚精會神練字,常常都忘了吃飯,他的妻子就給他端了一盤熱饃饃和一碗醋蒜醬。她看見王羲之手裡拿著一個饃饃往嘴裡送,一口咬下去,又趕緊吐了出來,而且嘴角盡是黑黑的,看見夫人進入書房,才笑問:「這醋蒜味道不對啊!」夫人把他手中的饃饃搶下:「相公!墨汁怎麼可以當醋蒜呢?」
△王羲之與郗璿共育有七子一女。其中七子王獻之亦是知名的書法家,父子並稱為「
二王」。
△有次王羲之見到一位賣芭蕉扇的老婆婆在啼哭。因為天氣冷了,芭蕉扇賣不出去。王羲之聽了,就叫僕人打開文具箱,拿出筆墨,在老太婆的芭蕉扇上寫上幾個大字。並且對她說,你趕快拿著扇子到城裡去買,說扇子上的字是王逸少寫的,一把三百錢,一定有人搶著買。一把扇子原先只賣十錢,要她賣三百錢一把,老婆婆那裡肯信,直說王羲之把她的扇子晝得亂七八糟,吵著要王羲之賠。這時有些路人停下來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些認得字的人一看這是王羲之親筆題的扇子,就馬上掏出三百錢來,跟老太婆買扇子。轉眼間這百十把芭蕉扇都賣光了。以後老婆婆就常常拿著百十把扇子找王羲之。王羲之一見到老太婆,就躲到石頭背後藏起來。到蘭亭的路上,現在還有一塊「躲婆石」。
△傳統過年都要在門前貼一副對聯,相傳王羲之年前每貼上一副對聯,第二天一早就被人揭走,因為王羲之的字太有名,很多人想求字而求不到,只好用偷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揭走,最後王羲之在除夕夜寫了一副:「禍不單行;福無雙至」貼在門上。果然,初一早上,安然無恙,沒被揭走。他立刻拿一筆在每句的後面加了三個字,這副對聯意義就大不同的了:「禍不單行昨夜行;福無雙至今朝至」。

△謝氏在東晉中期崛起,與王氏齊名。王謝兩家關係友好,也常聯姻通婚。但王羲之的兒子們特長是書法好卻無治國才幹;謝安為首的謝家子弟多以武功身居國家要職
△王羲之認為自己出身的瑯琊王家,才是真正代表王氏的正統名門,故瞧不起太原王家出身的王述,因此兩人勢同水火,互看不順眼。後來王羲之發現王述之子王坦之是聰明優秀的國家棟梁,反觀自己的兒子們是一群除了書法外,近乎一無是處,有次一時氣急敗壞,痛罵他們一群人都不如一個王坦之。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50歲的王羲之與孫綽、支遁等當時一流名士42人於會稽山陰(浙江紹興)之蘭亭賞酒玩詩。文士們在曲水流觴中得詩37首,集為《蘭亭詩》,〈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以特選的鼠鬚筆和蠶繭紙書寫,歷來被認為是書法經典傑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蘭亭集序〉的真跡現在已經佚失,流傳下來的均為臨摹本。
△王羲之經常接觸的親朋好友不少是尚玄修道的名士,尤其與道士許邁深交,經常與道友一起浪跡山水、採集仙藥,早有辭官修道之心。後即離開官場,過著閒雲野鶴的退隱生活。
△王羲之信奉道教,認為服食藥石可以成仙長生不老,因此有長年服食藥石的習慣。晚年因病投注更多的時間到深山中採集藥石服食,然而藥石並沒有使王羲之延壽,反而可能傷害了他的身體,最後在健康狀況日益惡化的情況下與世長辭。
△王羲之獨生長女王孟姜的女兒,嫁給東晉名將謝玄之子謝瑍,生子
謝靈運為王羲之的曾外孫,為南朝知名山水詩人。
△王羲之七世孫王法極出自王獻之一系,出家為佛教大師
智永,曾收藏〈蘭亭集序〉,後傳給弟子辯才和尚。
△《晉書.王羲之傳》:「(右軍)猶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如驚龍。」
△梁武帝蕭衍評其書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唐太宗李世民讚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壯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李白有詩〈王右軍〉曰:「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李白又有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時只有160餘件。至今已知僅存摹本20餘件、碑文及拓本,而書帖真跡已無存世。目前仍傳世的名帖如:
01.〈快雪時晴帖〉(唐代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合稱「
三希」)
02.〈遠宦帖〉(亦名〈省別帖〉,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唐代雙勾填墨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03.〈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04.〈七月都下帖〉(唐代臨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05.〈大道帖〉(又名〈一筆書〉,唐代或米芾臨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06.〈東方朔像贊〉(唐代臨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07.〈蘭亭集序〉定武本(宋代拓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08.〈蘭亭集序〉神龍本(馮承素摹,唐代雙勾填墨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09.〈雨後帖〉(宋代臨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0.〈黃庭經〉(亦名〈換鵝帖〉,宋代拓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1.〈澄清堂帖〉(南宋集王羲之的書帖刻成集帖,宋代拓本,殘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2.〈姨母帖〉(《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唐代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13.〈初月帖〉(《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唐代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14.〈孝女曹娥碑〉(現存拓本及東晉佚名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15.〈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天津博物館藏)
16.〈大唐三藏聖教序〉(唐代沙門懷仁集王羲之字刻成,宋代拓本,天津博物館藏)
17.〈上虞帖〉(唐代摹本,上海博物館藏)
18.〈淳化閣帖〉(宋太宗集內府的書帖命人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裝訂成叢帖,宋代拓本,上海博物館藏)
19.〈興福寺斷碑〉(又名〈吳文碑〉,唐代僧人大雅集王羲之的字刻成,明代萬曆出土時就僅存下半截,陝西省博物館藏)
20.〈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日本皇室藏)
21.〈孔侍中帖、頻有哀禍帖〉(唐代摹本,二帖連為一紙,日本前田育徳會藏)
22.〈憂懸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日本前田育徳會藏)
23.〈妹至帖〉(唐代雙鉤填墨摹本,日本私人藏)
24.〈大報帖〉(唐代雙鉤填墨摹本,日本私人藏)
25.〈游目帖〉(又名〈蜀都帖〉,一般認為是唐代摹本,藏於日本,已毀於二戰時廣島的原子彈爆炸,現存影印複製本)
26.〈行穰帖〉(唐代雙勾填墨摹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27.〈其書貼〉(收錄於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
28.〈樂毅論〉(梁拓本)


流觴曲水.png
上圖:曲水流觴(圖片引自網路)


王玄之

△王玄之(326年-357年),字伯遠,王羲之長子,書法家,擅長草書和隸書。娶妻何氏,結婚後不久便病逝,英年早逝,年32歲。
△王玄之膝下無子,以二弟王凝之的兒子王蘊之過繼為子嗣。
△王玄之與父親王羲之共同參與書法史上著名的
蘭亭集會,流觴到他面前時,作詩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澗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暢豁滯憂。」,收錄於《蘭亭雅集》三十七首詩其中一首,曾有書帖留傳於世,現已不可見。


柳絮.png
上圖:柳絮(圖片引自網路)


王凝之

△王凝之(334年-399年),字叔平,王羲之次子。書法家,工草書、隸書。歷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職。年66歲。
△王凝之迷信五斗米道,才能是王家同輩兄弟中最低劣者。
娶才女謝道韞(編按:《世說新語》詠絮之才的主角)為妻,但謝道韞對婚事不滿,認爲謝家子弟各個都才華洋溢,相比之下,王凝之遠不如他們。
△孫恩造反,兵臨會稽城下,王凝之不攻擊也不設防,只是祈神禱告。手下請求設防出兵,王凝之竟回答:「我已向神明借得數萬天兵天將駐守,不用擔心反賊。」孫恩攻陷會稽,王凝之顧不得謝道韞,只帶了親生子女們逃跑,在會稽城外被叛軍捉拿,與子女一起被殺,而妻子謝道韞與外孫等非王姓族人則被孫恩放過。王凝之愚蠢無能的行為,成為時人與後世笑柄。


王徽之新月帖.png
上圖:(傳)王徽之.新月帖(唐摹本.收入萬歲通天帖)(遼寧省博物館藏)(圖片引自網路)
雪夜訪戴.jfif
上圖:雪夜訪戴(圖片引自網路)
王子猷.jpeg
上圖:王徽之(圖片引自網路)


王徽之

△王徽之(338年-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名家,王羲之第五子。曾歷任車騎參軍、大司馬、黃門侍郎,年49歲。
△王徽之過慣養尊處優的公子生活,無心工作且常怠忽職守,自恃出身名門,對上級沒大沒小,後來索性辭官退居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
△《晉書》稱王徽之的行跡是:「蓬首散帶,不綜府事。」(在官場上不僅裝扮衣冠不整,連自己份內的差事也一律不聞不問)
△《晉書》記載:天降大雨,騎著馬的王徽之直接鑽進上司桓沖的車裡,甚至指責桓沖獨享一車。可見王徽之為官時,做過不少類似的荒唐事。

△《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上司詢問王徽之官職,他不知;上司詢問他馬匹有多少,他不知;上司詢問他死了多少馬,他乾脆回覆道:「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去拜訪雍州刺史郗恢。王徽之坐在客廳等主人出來相見,眼見客廳的地毯非常漂亮,他便叫人捲起地毯直接拿回家去。
△除了讓人瞠目結舌的行徑外,王徽之還做過「但求問笛,互不言語」的千古絕唱。《世說新語.任誕》記載:王徽之一直仰慕桓伊的才華,只求聆聽一曲。那時,一個人在船上,一個人在岸上,一個吹笛,一個洗耳恭聽。朝廷顯貴桓伊邂逅風流才子王徽之,只需憑笛,主客不交一言,便可相談甚歡。
△當年謝安為侄女謝道韞選夫君時,最先看中的就是王徽之。但因王徽之處事太不著調、放任隨性,謝安忍痛捨棄,最終選了徽之的哥哥王凝之作為女婿。
△王徽之有個「
乘興而來」(雪夜訪戴)的故事,在他退居山陰後,冬天的一個夜晚,屋外白雪皚皚,王徽之一時興致大發,命人置酒,後來想起好友戴逵,但當時戴逵(戴安道)在剡縣(今浙江省嵊州市),兩人相距有一段距離,但王徽之當晚乘舟而行,第二天早上方至,但到了戴逵門前卻不入。旁人問原因,王徽之說:「我本是乘酒興而來,現在已盡興致,自然該回去了。」
△王徽之以愛竹聞名,猶如鄭板橋之愛竹、周敦頤之愛蓮、陶淵明之愛菊。他曾說過「
何可一日無此君邪!」王徽之愛竹成癖,唯竹才歡,這裡有他父親愛鵝的遺傳。不管愛竹還是愛鵝,寄物於情的風尚在魏晉風骨裡尤為流行。
△王徽之是書法名家,自幼從父學習,有「徽之得其勢」的評價,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
△在王羲之七個兒子當中,五弟王徽之和七弟王獻之書法造詣最高。而兩人深厚的兄弟情誼深為世人讚歎。後來王獻之身染重病,先一步離開人世。王徽之奔喪時不哭,只是在靈床上呆坐,他拿起獻之生前愛彈的琴,曲不成調,將琴摔在地上,悲慟道:「子敬(王獻之字)啊!人和琴都已經走了啊!」,這就是「
人琴俱亡」的典故。後來過沒幾個月,王徽之也緊接著過世。
△王徽之的六世孫王法極(釋智永)收藏祖傳〈蘭亭集序〉,出家無後,
唐太宗遣蕭翼自其弟子辯才和尚賺走蘭亭

延伸閱讀:

為什麼說王徽之是個非常不靠譜的人?他有哪些事蹟?

吉人辭寡.jpg
(圖片引自網路)



王操之

.王操之(生卒年不詳),字子重,王羲之第六子。歷任侍中、尚書,豫章郡太守。
.王操之曾經和哥哥王徽之、弟弟王獻之去拜見太傅謝安,王徽之、王操之多說俗事,王獻之只是問問寒溫而已。兄弟們出去後,門客問謝安王氏兄弟優劣,謝安說:「小的最好。」門客問其故,謝安說:「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中秋帖.jpg
上圖:王獻之.中秋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唐寅.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png
上圖:唐寅.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藏)(圖片引自網路)


王獻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書法家,官至中書令,年43歲。
△王獻之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逸事多見於《世說新語》與《晉書.王羲之傳》中。
△王獻之曾經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去拜見太傅謝安,王操之、王徽之多說俗事,王獻之只是問問寒溫而已。兄弟們出去後,門客問謝安王氏兄弟優劣,謝安說:「小的最好。」門客問其故,謝安說:「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王氏兄弟起初很難分出優劣,只有謝安在接待王獻之和兄長王徽之、王操之的一次拜訪之後說:「小者佳」,即指當中的幼弟獻之。後來一次失火,兄弟二人在屋中,王徽之顛三倒四,魂飛魄散;
王獻之收拾物品,從容而出,於是人知謝安所言不虛。
△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亦擅長繪畫。他自小隨父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而楷書和隸書亦深厚功底。王獻之是魏晉名書家群中晚出的一位大家,客觀上為他提供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與其父並稱為「
二王」。
△王獻之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王獻之手中的毛筆,
獻之握筆很牢,沒被父親抽掉。王羲之誇讚他:「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相傳王獻之到街上,看到有一老婦人將鍋裡的大餅用小鐵鏟扔到幾公尺的籮筐中,而且還排的十分整齊,於是王獻之情不自禁上前稱讚「老婆婆,真是好本事。」那老婆婆笑著說:「這還不是幾十年練出來的嗎。就好像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一樣都是經過苦練才成。」雖然老婆婆不知道眼前的人就是王羲之的兒子,她的話卻深深影響著王獻之,王獻之一生都以超越父親為目標。
△有一次王獻之很用心寫了一個「大」字,便拿去給王羲之看,王羲之端詳片刻,便
提筆在大字中間點上了一點變成「太」字。叫他拿去給母親看,於是王獻之便興沖沖地拿著字去找母親,沒想母親一看,便指著中間那一點說,這一點寫得最好。王獻之聽母親這麼一說,當場愣在那裡。
△王獻之從小書法就寫得非常的好,因此也非常自負,常以父親為超越的目標,只要找到機會,他一定要證明自己比父親強。相傳有次王羲之到一寺廟作客,和尚的們熱情招待令王羲之非常高興,當他看見寺中有一面白牆壁,於是趁著酒醉之餘,提筆就在牆壁上振筆疾書。寫完後即告辭回家。王獻之在旁見此情形,心生一計,趁四下無人,將牆壁重新上漆,將王羲之的字蓋住,然後再將自己的字寫上去,冒充是其父親所寫。寫完以後還覺得寫的不錯,一定可以得到很多讚賞。隔天,王羲之酒醒後想起昨天所寫的字不知長的怎麼樣,便急忙到寺中一看,王羲之不禁搖頭嘆息:「唉!咋天真是喝醉了,字寫得真醜。」王獻之在旁一聽,心裡十分慚愧。
△王羲之指著院子裡的多個水缸對王獻之說:「寫好字的祕訣就在這些水缸裡,當你把這些水缸的水都寫完時,自然就知道祕訣在哪裡了。」王獻之遵從父訓,天天從缸裡取水磨墨習字,苦學書法。
△有次王獻之又到外面完耍,看見一面新刷的白牆,心血來潮,便了一枝乾淨的掃把,沾上泥漿在牆上寫了一個大「一」字,沒想到引來一堆人來圍觀,恰巧王羲之經過,也擠上前去觀看,隨口問眾人道:是誰寫的?眾人回答說「七郎」。王羲之聽了十分高興,因為七郎就是指他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後來王羲之來在信中還多次向朋友誇耀自己兒子的字。

△紹興鵝池碑,相傳其「鵝」字為王羲之一筆而就,「池」字由王獻之從容續成。
△王獻之和戴安道一起喝酒,安道請求獻之為其寫文,獻之振臂高呼自己的文采雖不及古人,但也要一起將這潔白的牆壁填滿。
△王獻之與青梅竹馬的表姊郗道茂(太尉郗鑒孫女)成婚,夫妻非常恩愛。晉簡文帝想拉攏王氏家族,排擠名重一時的大臣謝安,要王獻之把新寡的新安公主相嫁,新安公主也非常愛慕王獻之,但王獻之不願與郗道茂離婚,竟自焚雙足致殘以避免賜婚,不料新安公主完全不在意獻之殘廢仍執意要嫁,王獻之最終還是與郗道茂離婚改娶公主,自殘舉動也導致王獻之雙足終身傷殘。生有一女,即晉安帝皇后王神愛。
△王獻之臨終時,家人請道士作法,問有何遺言。獻之答:「沒什麼要交代的,唯難忘與郗道茂離婚之憾事」。王獻之卒後,無子,以五兄王徽之子王靜之(或曰靖之)為嗣。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這是因為其作品並未受唐太宗之賞識,使其作品未如其父王羲之之作大量留存。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
△王獻之書法代表作如:
01.〈鴨頭丸帖〉(行草書,唐摹本,藏於上海博物館)
02.〈中秋帖〉(草書,稱為一筆書之祖,宋臨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三希之一)
03.〈新婦地黃湯帖〉(唐摹本,日本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藏)


伯遠帖.png
上圖:王珣.伯遠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伯遠帖.png
上圖:王珣.伯遠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王珣

△王珣(349年-400年),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書法家。年52歲。
△王珣的祖父是東晉丞相王導。
△王珣獲封東亭侯,時人稱為王東亭。
△王珣娶謝萬(謝安之弟)的女兒,其弟王珉亦娶謝安的女兒。雖然與謝氏結成姻親,卻互相猜嫌,後謝安更讓二人離婚,王謝兩家於是成了仇敵。
△當時桓溫正進行北伐,軍中機要事務都交由王珣處理。
△王珣工書法,傳說他曾夢見一人,授以如椽那樣大的毛筆,此後書藝大進,稱:「此當有大手筆事。」傳世名帖有〈伯遠帖〉,為故宮三希之一,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信札。


瑯琊故里.png
上圖:王祥、諸葛亮、王羲之故里(圖片引自網路)
瑯琊王氏故里.png
上圖:瑯琊王氏故里(圖片引自網路)
族譜.png
(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出處】
《維基百科》
琅邪王氏
王導
王敦
王羲之
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
王珣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zh-mo/%E7%90%85%E9%82%AA%E7%8E%8B%E6%B0%8F
【資料整理改寫】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