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jpg
(圖片引自網路)


(編者註:本文節錄自王溢嘉〈美麗與哀愁之外: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一文,全文請另參閱《新編古典今看》一書)

美麗與哀愁之外: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節錄)

塑造美麗與哀愁故事的慣用手法
 
在《紅樓夢》這部人物眾多、布局宏偉的巨著裡,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無疑是一條重要的主線。這條主線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閣成大禮〉達到最高潮,林黛玉吐血而亡,賈寶玉則神智不清地娶了薛寶釵,令人迴腸盪氣的愛情在疾病與死亡中畫上休止符。
 
在文學作品裡,愛情、疾病與死亡這三者經常如影隨形,連袂登場愛情是美麗的,而疾病與死亡則是令人哀愁的,它們的三位一體,似乎是文學家在塑造一個美麗與哀愁故事時慣用的手法。但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疾病與死亡的附加於愛情,並非在增加哀愁而已,它們還有另外的含意。事實上,愛情故事裡的疾病與死亡都已跨越了醫學範疇,而成為文學領域裡一種獨特的隱喻(metaphor)。本文擬從林黛玉的「病」與「死」這個對傳統文學家而言屬於周邊的立場,來剖析她的「愛」,並兼及於她的才情與人格。
 
我們先談死亡與愛情的關係。
 

古典浪漫愛的兩個要件
 
古典浪漫愛的兩個基本要件是「欲望的不得消耗」與「死亡」(詳見〈《梁祝》與《七世夫妻》:閒談浪漫愛及其他〉一文)。因為性欲的滿足會減弱愛情的強度,就像葉慈所說:「欲望會死亡,每一次的觸摸都耗損了它的神奇。」為了使欲望不能消耗,通常會有種種的橫逆來阻擾他們的愛情,有情人不得成為眷屬。但另一方面,時間的推移也會使愛情自動弱化,所以為了讓浪漫愛「懸擱」在它熾烈的高原狀態,當事者通常必須「適時地死亡」,宛如櫻花一般,在最燦爛的時刻凋落
 
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茱麗葉等古典浪漫愛故事,多符合上述的結構。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愛情也正具有這種本質,她和寶玉「
一處長大,情投意合」。心中的一縷情絲早已纏在寶玉身上,但種種橫逆卻使她熾烈的情感與欲望不得消耗,禮教的束縛,使她「雖有萬千言語,自知年紀已大,又不便似小時可以柔情挑逗」。而「寶玉」和「金鎖」(薛寶釵)間的「金玉良緣」論,也使她不時悲疑;在賈母、王夫人、邢夫人、鳳姐兒等成熟女人眼中,她更是「乖僻」、「虛弱」,不準備將她配給寶玉。

死亡:浪漫愛的一個隱喻
 
當寶玉的婚事日漸明朗化時,黛玉也日漸走上了自絕之路。在她竊聽了紫鵑和雪雁有關寶玉定親的談話後,「
如同將身撂在大海裡一般。思前想後,竟應了前日夢中之讖;千愁萬恨,堆上心頭。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免得眼見了意外的事情,那時反倒無趣」。於是「立意自戕」,「把身子一天一天的糟蹋起來,一年半載,少不得身登清淨」。中間雖有一些起伏,她也曾到寶玉住處,想「問個明白」,但只是更增加心中的迷惑,而終於在「薛寶釵出閣成大禮」時,她在瀟湘館中直叫:「寶玉!寶玉!你好……」而香魂一縷隨風散。
 
如果照賈母的如意算盤,「
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後給林丫頭說人家男婚女嫁,各生了一大堆子女,那麼這也就不成其為「浪漫愛」了林黛玉「必須」在賈寶玉成婚的當天死亡,這樣才能使她對寶玉的愛情永遠懸擱在那熾烈的最高點,才能賺人熱淚賈寶玉雖然在娶薛寶釵時神志不清,日後也出家當和尚,但因沒有「適時地死亡」,他對林黛玉的愛情就少了那麼一點令人感動的力量
 
死亡是浪漫愛的一個隱喻,甚至是浪漫愛的一個必備條件。林黛玉的死亡,明白告訴我們,她對賈寶玉的愛是屬於古典的浪漫愛。


林黛玉.png
上圖:林黛玉(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博客來》
美麗與哀愁之外: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節選)

(轉引自:《新編古典今看》(野鵝、有鹿文化出版)
網址: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29307&page=1
作者:王溢嘉
【作者簡介】
王溢嘉,1950年生於台中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先後在台灣與大陸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及野鵝出版社社長。著作近五十種,涵蓋散文、心理、文化評論、兩性議題、青少年勵志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曾獲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台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有多篇作品被選入小學、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語文課本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