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png
(圖片引自網路)


什麼是「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又稱「建安風力」、「漢魏風骨」,指東漢獻帝建安時代(196-220年)建安文學作品中慷慨悲涼、剛健明朗(或說雄健深沉)的風格。此時期的詩歌剛健遒勁,和齊梁時期的采麗摛文迥然不同。

漢朝建安年間,三曹與建安七子等詩人繼承《詩經》及東漢樂府現實主義的創作傳統, 一方面在詩篇中真實反映漢朝末年的大動亂、大分裂, 表現對人民疾苦的關切;另一方面又在詩歌中抒發一己欲在天下建立偉業的雄心壯志,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此外,建安文學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哀嘆,充滿濃郁的悲劇色彩,意境宏大,除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這一時代的作家,逐步擺脱儒家思想的束縛,不再受拘於經學儒術,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當時處於戰亂動盪的年代,思想感情常表現得更為慷慨激昂。

魏國統治者曹氏父子都愛好和獎勵文學,招攬文士,在他們周圍聚集了眾多作家,掀起一個詩歌高潮。代表作家為建安文學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以及命運悲苦的女詩人蔡琰。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尤以詩歌最為突出,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詩歌普遍採用五言形式,風格以陽剛遒勁著稱,情感基調大多為慷慨悲涼,語言簡鍊,明白流暢,形成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成為後世詩歌推崇的典範。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南朝人鍾嶸《詩品》雖將其詩置入下品,但對曹操的評語卻很準確,他説:「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抓住了曹操悲涼風格的特點。曹操少年任俠放蕩,南征北討,與羣雄逐鹿,情懷慷慨,發為詩歌,確如北地老將,氣韻沈雄。現存二十多首詩,均為樂府詩,風格都與漢樂府精神一脈相承。被後人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他以相王之尊,不獨親自賦詩撰文,而且能夠尊重文人並保護文人,倡導並開創的建安文學,不僅是文學史上的黃金時期,而且建安文學建立的優秀傳統,也成為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標準。 建安風骨成為後代文人對文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曹丕與文人保持着比較好的友誼,可以説,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其《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是建安時代文學自覺的標誌。其〈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雖也講究用辭文采,但基本上仍保持樂府民歌的本色,不像後來某些文人詩那樣過分追求辭藻。例如像曹植的詩,既有一定的華美,又不至於傷害風骨,因此人們在提倡建安風骨時,不僅肯定了它的風骨,也肯定它風骨和藻飾結合的一面。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鍾嶸詩品)的評價。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王粲死時,曹丕率眾文士送葬,説: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我們都叫一聲送他。於是墓前響起一片驢叫聲。其代表作〈七哀詩〉是漢末戰亂動盪的真實寫照。

劉勰論漢末建安之詩文風格為「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也。」(文心雕龍.時序)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當然也是詩歌史輝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裏,詩歌、辭賦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詩歌,興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的高潮,從此奠定了文人詩的主導地位,給後世留下極深遠的影響。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大量應用於魏晉南朝的人物評論,自南朝至唐,「風骨」一詞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從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風骨的人儘管各自著眼點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針對當時文壇上的不足,像辭藻過於華麗,用字過於艱深,風格軟靡無力,內容或空洞或繁雜,感情昧暗等等,而要求作品要有生氣,內容充實,感情充沛,風格明朗剛健等,這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風骨大體上「風」偏重指精神氣質,「骨」偏重於指骨骼形態,二者密不可分,合二為一為風骨,「風骨」這一概念很強調完整性,它們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兩個概念來看。「風骨」後來引用到書畫理論和文學評論之中,至於文學評論,當以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風骨》最為精到。

《文心雕龍.風骨》提到:「
《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

簡言之,「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種內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編者註:文意風教),有了「風」,文章才能鮮明而生動,產生感動他人、感染人心的力量,當然,「風」始終比較虛化,它與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有關,但並非指內容和情感自身。

「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編者註:文辭用字),也就是説文章應該表現的剛健有力,「骨」是一個比較實的概念,直接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語言準確、簡練、明晰,文章就能表現得有力。

此外,劉勰也強調:辭藻修飾與風骨良好的結合,才是文學中的精品。

延伸閱讀:

內容與文字的美學要求----劉勰《文心雕龍》:風骨(原文+翻譯)

鍾嶸《詩品》也說:「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鬱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爾後陵遲衰微,迄於有晉。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

延伸閱讀:

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鍾嶸:詩品序(原文+翻譯)

初唐陳子昂反對六朝華靡虛弱的文風,也提倡追求漢魏風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詩前序言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盛唐李白也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大雅久不作),又有「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之句。

建安文學的輝煌成就,對後來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北朝劉勰和鍾嶸反覆推崇建安時期的文風;唐陳子昂盛讚漢魏風骨,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魯迅讚譽:「建安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從這個時候起,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學有它自身的價值和獨立的地位,不再把它看作經學的附庸、教化的工具了。

延伸閱讀:

駱玉明:「建安風骨」是指怎樣的文學風貌?

短歌行.jpg
(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出處】
《百度百科》
〈建安風骨〉
(編者註:內容已重新經過改寫增補)
網址:

https://baike.baidu.hk/item/%E5%BB%BA%E5%AE%89%E9%A2%A8%E9%AA%A8/807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