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jpg
 

申論〈始得西山宴遊記〉評分等第範例

9分範例(共一篇,選錄一篇)

範例A:

(一)麻痺習慣:柳宗元因政治事件被貶,在永州他時常觀賞山水,以酒來麻痺自我,他「以為」自己已看透山水異態之景觀,但他其實只是利用欣賞山水來減輕自身的痛苦,在政治作為也不積極,不想再的紛亂中。「我有」是佛家所說的「執我」,自然是自然,我是我,兩者毫無共通之處,這代表了他尚未理解山水,自然也沒有感悟他。

(二)驀然發現:因為坐在法華西亭,而看見了西山,「命」「斫」「焚」皆表示了他積極的態度,對比上一段的「枕」「臥」,就能知道作者的好奇心能夠使他積極第三段突顯了西山之峻嶺,這意味著,作者自己不同流俗,高潔的人品,「斫蓁莽」「焚茅茷」,指除掉朝庭,在發現世界前,如果沒有發現自己,世界依然毫無意義。


(三)突破超越:從未始知到知始的過程,作者的境隨心轉,也透露了改變自身的心態,小人自然會消失,這時,大自然已感悟到他的心境了,而作者也領悟了大自然給予他的一切,進而達到了與萬物共處之模式,他不再是他,而大自然也並非只是自然,現在他已與萬物融合為一,柳宗元就是西山,西山就是自我,世間所有事物都是靠自己挑戰而尋找到的,而柳宗元就是發現了自我。


評語:
1.另參見

2019高二上期末考國文申論題----鄭慈靜: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三段式賞析

8分範例(共二篇,選錄一篇)

範例B:

第一段看到柳宗元「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得知他現在對於自己充滿失望且找不回以前的自己,「枕以臥,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說著他每一天都過著一模一樣的生活沒有任何生活上變化,走到哪算到哪,生活怎麼樣他都沒關係了,當他呈現半放棄狀態時,「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寫出他發現西山的開始,且心境轉變也是從此時開始的。「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為什麼第二段開頭會用日期呢?老師說過這算是柳宗元重生的那天,因此特別記錄下這天的日子,「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實指異之。」點出開始遊西山的原因,我想如果那天他沒有在亭裡,那他還要迷失自己多久才能找回?「緣染溪,斫蓁莽,焚茅茷」表面上寫只是為了過路而除掉雜草,他心理想的卻是卻是對小人的憤恨想除小人的心態,「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表面上說西山在那算是裡面最高的,所以由高往下看,其他東西確實都在山下沒錯,但他心理想的卻是自己是最棒的,贏過任何人的自信,認為自己不輸其他人,心境也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轉變,「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他說著自己不與世俗的人為同類,覺得自己是最特別的人,「而猶不欲歸」表面上說著因為遊西山而不想回家,但他其實是不想回去面對現實中被貶官的自己,不想重新回去再面對自己原來的心態,表面上好像心境蓁的傳換了,但似乎只改變了一半,不是真正的改變,「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表示他的心境與他的人都跟西山合而為一了。我認為每個人都會有失落找不到自己的挫折感,調適自己當方式也相當重要,柳宗元選擇的方式我覺得很棒,但找到了最後還是必須回到現實去面對自己該做的事而不是一再逃避。

評語:
1.未分段,無標題,是本文主要缺點。
2.觸及太廣以致失焦,無法集中討論。
3.標點符號無變化。
4.文字不經意流露口語。
5.不宜超過書寫範圍。
6.缺乏亮點,分析仍可更深入。

7.缺少一貫主題,未扣合題目習慣、發現、突破的三段要求。
8.文字量全班最多
,但深度略次於前者,故調降一等級。

7分範例(共二篇,選錄二篇)

範例C:

(一)「施施而行,漫漫而遊」代表他因為被貶謫,心情沉悶,不開心,又可從「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看出,他想借醉消愁,抒發自己的心情,也從中透露出一點,就是他想讓自己醉茫茫的,不想面對現實,想活在自己那種幻想虛假的世界。「覺而起,起而歸」顯示出他沒有目標也沒有覺醒,依舊忘我的過著生活。「我有」意指他依然執著在貶謫事情上,沒有意識到西山之美。

(二)時間:9月28日,事情:因為坐在法華西亭而看見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可見他終於有點覺醒了,「斫榛莽,焚茅茷」就像是他再把「世俗名利、聲望、目標」的想法打消。接著,「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之中,山代表柳宗元,而他不想跟他人一樣。這意味著,他開始找回了自我。

(三)「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他一再地喝酒,而和第一次喝酒不一樣的事,他已經有點在「藉景抒情,忘卻自物,天地合一」了。→從心凝神釋可見。之後,他開始遊走西山也意謂著他踏出他的心牆→指被貶謫的落寞,失望,開始了他被貶後的新生活了。


評語:
1.分析仍可更深入。
2.標點符號前後不一致(箭頭)
3.缺少一貫主題,未明顯扣合題目習慣、發現、突破的三段要求。
4.文字量少於前者。
5.整體而論再調降一等級。


範例D:

首段作者以「恆」字表白了因被貶官至永州而每天過著焦慮、憂愁的生活,其又以「施施、漫漫」連字,強調因生活沒目標、重心,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混混氵噩氵噩的生活。作者也用了很多頂真來強化日子過得非常迅速。第二段開頭是一個劇情的轉折點,因為坐在法華西亭,而看到了不同世界,作者以「斫蓁莽、焚茅茷」來描敘自己因好奇心而想快點一探這異地,也暗示自己想除去朝廷那些貪官腐敗的小人。第三段是寫山高之美,作者使用烘雲拖月法,藉山旁的景色來襯拖出西山的美,第二句更以「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來暗示自己高尚人格不與那些人小為類。末段以因自己進入人神合一的狀態而混然忘我,而不想回家,但其是暗示作者只是因一時的麻醉感而忘我,真正的原因是害怕回到現實,逃避回到現實,根本沒真正達到心凝形釋的境界,如果想發現這世界的美好,必定要先發現自己,只有發現自己,才能發現到這世界。

評語:
1.未分段,無標題,是本文主要缺點。
2.觸及點拉高至「段」為單位,但仍無法集中討論。
3.錯字偏多。
4.缺乏亮點,分析仍可更深入。
5.缺少一貫主題,未明顯扣合題目習慣、發現、突破的三段要求。


6分範例(共一篇,選錄一篇)

範例E:


1.第一段「覺而起,起而歸」代表作者每天的生活都一樣,過著重覆、機械化的生活,漫無目的的生活,也因為作者未曾真正用「心」去看待周遭事物,只是走馬看花的心情,自認為永州的景色、事物都已看過,非常了解,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這座獨特的西山,才燃起作者的好奇心。

2.自從發現西山後,作者改變了以前被動、消極的態度,轉為積極主動,從「命」字可看出,而「緣染溪,斫蓁莽,焚茅茷」則象徵作者要除去身邊的小人,放下自己的成見,執著。

3.第三段從側面描寫,凸顯西山之高大,景色一覽無遺,「不與培塿為類」則是借指作者高尚的性格,不與小人同流合汙,後則投射出作者的理想抱負。


最後則寫出作者已達到「心凝神釋」、「物我合一」的境界,自己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也從此刻才真正認識自我,重新發現自己。

評語:
1.字數偏少,內容再增加會更好。
2.最後一段應和前一段合併為一段。
3.分析可更深入。
4.整體而論再調降一等級。


5分範例(共一篇,選錄一篇)

範例F:


麻痺習慣→由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可知柳宗元如同行屍走肉一般,而枕以臥,臥而夢可看出生活沒有目標,機械化的生活模式,日子得過且過,而造成以上行為的原因,從「恆惴慄」三字看出,當時的柳宗元,因王叔文被政敵所害,自己又是王叔文陣營的人,每天擔心著下一個被殺的就是自己,在這樣高壓的心境下,自然也就沒有其它心思去用心過生活。

驀然發現→點出九月二十八的日子,說明對柳宗元來說是跟結婚紀念日同樣重要的日子,才會特別點出,這天他在法華西亭上看到西山,覺得奇特→柳宗元覺得代表自己的西山與眾不同,看到西山就和白居易看到琵琶女一樣,覺得兩者處境相似,於是本能性的命令僕人和他一起上山,過程中砍的雜草則象徵剷除朝廷的小人的決心,描述西山之高大則為了襯托自己和小人的差別。

突破超越→為了和大自然融合而將自己灌醉順便忘卻一切憂煩,好讓自己放輕鬆,以最自在的狀況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終於想通了自己不該過得麋爛,要認真的過日子,不過下了山又要擔心被追殺,才會流連忘返。


評語:
1.引文偏少。
2.部分思考有待商榷。
3.欠缺較深入的內在分析。
4.段落中標點符號(箭頭)運用不當。
5.整體而論再調降一等級。


4分範例(共三篇,選錄一篇)

範例G:


(一)麻痺習慣→未始知。「施施而行,漫漫而遊」:顯示作者行屍走肉的生活。「覺而起,起而歸」:作者不斷重複進行的日子,沒有變化。「傾壺而醉」:以酒精麻痺自己。

(二)驀然發現→始指異之。「因坐法華西亭」:因為坐在西庭,才忽覺西山之特別,而對其產生好奇心,並才有前往勘察的動機。

(三)突破超元→是乎始。先是描寫西山之雄峻,再以蓁莽、茅茷等突顯西山之神聖,以「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燎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來強化,襯托西山之高,並其中影射自己為西山,是品性高潔。不同流俗之人。「不與培塿為類」:表示心中對小人的鄙棄。「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達物我融合之境界。「猶不欲歸」:內心掙扎,不想離開。


評語:
1.缺乏亮點,分析仍可更深入。
2.賞析解析幾近於再翻譯。

3.略顯細碎,欠缺一套首尾貫串主題脈絡。
4。字數偏少。
5.整體而論再調降一等級。


3分範例(共七篇,選錄二篇)

範例H:


全文的文眼在於始」字,由作者未知西山而到了瞭西山。

此篇文章為柳宗元被貶至永州所寫,原本過著很頹廢的生活,直到發現西山,並從中發現自己。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從這句話可知作者是坐在法華西亭而發現西山,由「斫蓁莽,焚茅茷」可知作者隱射蓁莽、茅茷為小人,要剷除小人,又從「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此句表現出柳宗元藉西山的高峻和小山丘,來比喻自己遠高過於小人,而「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顯示柳宗元不與小人同流合汙,「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這段話可看出柳宗元逃避現實,不想去面對。

整篇文章可看出柳宗元沒有勇氣,剛開始是整天過著浪費時間的生活,後來則是在西山發現自己,但還是逃避現實,而不去面對。

「覺而起,起而歸」用了頂真修辭,這句話可看出作者柳宗元過著懶散的生活。「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可看出柳宗元物我合一的心靈,把自己變成西山。


評語:
1.缺乏亮點,分析仍可更深入。
2.略顯細碎,欠缺一套首尾貫串主題脈絡。
3.部分文字缺漏。
4.重複性說明用語偏多。
5.整體而論再調降一等級。


範例I:


「自余為僇人」柳宗元自稱自己是罪人,所以「施施而行,漫漫而遊」過著行屍走肉、得過且過的生活,他已經習慣過著尋幽訪古的生活,每每都過著同樣的日子,看過很多的景色,卻使終沒有發現西山。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這一天,他終於發現了西山,發現西山十分奇特,令他驚奇不已,「緣染溪,斫蓁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柳宗元登上了西山,發現西山十分的高,比他之前看得都還要高,讓他驚歎「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山與心靈合而為一。西山不以為意的跟著培塿淡然處之,可見西山之境界是如此之高,從而尋找起自我。從一開始的「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到「攀緣而發,箕踞而遨」再到「悠悠乎」「洋洋乎」進而「心疑形釋,與萬化冥合」可以從這幾句發現柳宗元的心境是如何轉變的,進而發現當自我。「猶不欲歸」可見柳宗元十分珍惜西山美麗又高聳之處,從一開始得無趣到驚奇再到珍惜,可見「境隨心轉」。


評語:
1.仍以文意翻譯為主,雖看似有分析,實將各段原文進行串連,讓讀者自行理解,欠缺真正的分析論述。
2.部分文意有重複之嫌。
3.錯字及省略筆畫的字過多。


2分範例(共十四篇,選錄二篇)

範例  J:


麻痺習慣: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他的人生好像沒有目標似的,每天像行屍走肉一般,得過且過。每天和他的徒弟爬到高山,進入深林,沿著溪流,不管多遠都能到達。到了之後,就拿起酒喝,醉了之後,兩人就互相把對方當成枕頭休息,醒來之後就回來,心境還沒有改變。

驀然發現:9/28日,他坐在法華寺亭,放眼望去西山,指著它覺得怪異,於是命令僕人沿著溪流,砍除雜草→象徵砍除小人。文章又說「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象徵著柳宗元不與小人同流合汙。

突破超越:天色已經暗了,從遠道近看,都沒有發現,然而柳宗元已經不想回家,心與大自然合為一體。柳宗元以前被貶的時候是施施而行,沒有目標。現在卻改換心境,使自己的心態改變,才能突破挫折,柳宗元也重新找到了自己,重新發現生命的美好。


評語:
1.未引原文,引用以箭頭拉至題幹原文,畫面混亂。
2.翻譯、賞析交錯。
3.
討論未聚焦,未有一貫的主題脈絡。
4.賞析僅表面的點到為止,未進入深層分析。

5.標點符號(箭頭)全文不一致。
6.引用原文順序不一致(施施而行)。
7.整體而論再調降一等級。


範例K


麻痺習慣: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給人感覺對於任何事物都不抱著希望。
 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用酒來麻醉自己的心,逃避現實,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驀然發現: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作者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
 
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從心態來看:從消極變的積極想去尋找「西山」=自我
 榛莽、茅茷像是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斫、焚就像是要把所遇的事物打敗掉
 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代表作者自認為不與其它人同流合汙

突破超越: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代表「物我合一」超脫世俗的感覺

總結:「始」為文眼的原因,從未始知→始知,不單只是講物質的本身而已,也另外代表了作者心境的轉變


評語:
1.文字過於零碎片段,並未加以整合。
2.引文與賞析混合不分,說明不易釐清,有凌亂之感。
3.討論未聚焦,未有一貫的主題脈絡。
4.賞析僅表面的點到為止,未進入深層分析。
5.標點符號僅以輕輕一點代替。
6.寫作不應以數學符號「=」表達。


1分範例(共六篇,選錄二篇)

範例L:


柳宗元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對周遭的事物不以為然,每天喝的爛醉,醉了就睡,睡著了就就夢。

九月二十八日,他坐在法華西亭,望著西山,之後就去深深的了解西山,發現這山跟別人的不一樣,不與其他小山丘同樣,暗諷著自己與他人同流合汙,心裡也想怎麼自己一直都沒發現這個道理(山)。

他找到了自己的山,從新出發。


評語:
1.文字量偏少。
2.內容多為原文再翻譯一變遍,欠缺深入分析
3.整體而論再調降一等級


範例M:

在第一段「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突顯簍柳宗元對於被貶感到無奈,生活不再像以前那麼有趣,「枕以臥,臥以夢」「覺而起,起而歸」此句表達,柳宗元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一天當中就只有睡覺,做夢、起床、回家而已,每天的生活就如此,很乏味。

而在9月28日,坐在法華西亭時,發現了地勢高峻的「西山」。柳宗元一直望著那座西山,發現西山是他從古至今還未看過的景象。柳宗元認為,所有的景物他都看過了,熟知到閉著眼都能知道他現在處在哪裡,卻在9月28日看見了從未看過的西山之景。


評語:
1.文未完成。
2.內容仍以表面上的翻譯為主,欠缺深入的分析體會。


0分範例(共九篇,選錄四篇)

範例N:


習慣: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發現: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突破: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爲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評語:
1.只是將原文分類,未作任何說明,而且分類也有錯誤。


範例O:

這是一首勵治詩,從低谷慢慢爬起來的詩。

從一、二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無遠不到,傾壺而醉,可知道作者己無目標的過著日子。

從望西山,始指異之,是作者人生的轉捩點,作者利用借代法,把自己形容的跟西山一樣美麗,有實力,只是被ㄇㄞˊ默在這世間中,但是西山也讓作者了解了,原來自己處在的地方很氵亮亮,美好,從後段的,自遠而至,至無所見,可知作者自己已開ㄨˋ
了。


評語:
1.內容錯的太多。
2.不會寫的字改用其他同義詞,不要用注音。
3.整體而論再調降一等級不給分

範例P:

我就住在永州,所以常常可以無憂無慮慢慢的走,享受風景,昨與徒弟到山上樹林裡,看到的處處都是幽泉怪石,沒有一個地方是看不到,走到一個草地就坐下來喝酒,喝著就睡著了。

今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坐在華西亭看著西山,從高山頂往山下看的氣勢非常壯闊,可以看到好幾千里外(時間不夠......)


評語:
1.全為翻譯,即使再寫十倍也是得不到分數。
2.翻譯很多都是錯的,而且也不是本文的重點。


範例Q: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情緒低落,懷疑人生,他決定上山尋求自我。

評語:
1.文字量過少,未能表達個人思考。


【文章出處】
〈國文期末考申論題:〈始得西山宴遊記〉賞析〉
文/綜二3學生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