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美國NASA台灣衛星空照圖(2009.08.28)
臺灣文學史大事年表
(編按:待編,未完成)
臺灣曾多次被不同外來政權統治,因此「臺灣文學史」經常被放在中國或日本文學的發展脈絡中,加以定位詮釋。直到八○年代以後,「臺灣文學」才獲得正名,以「臺灣」為中心的文學史才隨之浮現。以下希望呈現台灣文學主體性如何成立、如何逐步被肯定的過程,使讀者能初步理解「臺灣文學史」曲折的發展歷程。
一、古典原住民文學時期
二、宦遊漢語文學時期(1662年—1844年)
▲1697年
郁永河抵臺採硫,著有《裨海紀遊》
相關連結:
三百年前浙江秀才的臺灣壯遊----郁永河《裨海紀遊》(全文翻譯)
三、漢語傳統文學移植時期(1844年—1920年)
四、日治新文學時期(1920年-1945年)
▲1930年
第一次臺灣鄉土文學論戰
相關連結:
彭瑞金:鄉土文學論戰
▲1930年
文學刊物《詩報》開始發行
說明:
《詩報》為當今研究臺灣文學最重要、最珍貴的文學史料,共發行319 期,發行時間自1930-1944長達十五年。
▲1920-1945
此時期最重要的作家主要有三人:賴和、楊逵、吳濁流
說明:
其中吳濁流於日治末到戰後初期著有《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被後人稱為「孤帆三部曲」,成為台灣大河小說的開創先河,影響後來的李喬「寒夜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吳景裕《鄉史補記》等。
五、反共與懷鄉時期(1945年-1960年)
▲1950年
國府撤退來臺,反共文學、懷舊文學大盛
說明:
1960年代之前,狹義臺灣文學呈現停滯狀態,盛行的是與臺灣本土不相關的反共文學,以及外省籍作家的懷鄉文學。
▲1953年
紀弦創辦《現代詩》季刊,掀起新詩革命
相關連結:
台灣「現代詩」重要事件紀年
▲1953年
韓戰結束,西方現代思潮移入
說明:
隨著韓戰結束,美援帶來的經濟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西方現代主義、存在主義脫穎而出。這些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在其影響下,對八股化的反共文學表示不滿,也對殘存於傳統文化中的懷舊,抱著反抗改革的意識與反省。
▲1954年
覃子豪成立藍星詩社
相關連結:
台灣「現代詩」重要事件紀年
▲1954年
洛夫、瘂弦、張默另在高雄左營成立創世紀詩社
相關連結:
台灣「現代詩」重要事件紀年
▲1957年
藍星與現代詩兩大詩社激烈發生現代詩路線的第一次論爭
相關連結:
台灣「現代詩」重要事件紀年
▲1959年
紀弦退出現代詩社。保守派蘇雪林抨擊現代派詩風
相關連結:
台灣「現代詩」重要事件紀年
六、現代主義與寫實鄉土論爭時期(1960年-1980年)
▲1964
吳濁流創辦《臺灣文藝》
說明:
此刊物提供本土作家展現實力的園地,推崇寫實主義文學,意圖發揚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聯盟使命,強調臺灣文學固有的特殊性與自主性。
▲1960-1970
鄉土寫實文學大盛
說明:以各地鄉土社區中低階層為寫作對象,直接具有人文關懷的實際文學表現方式,充滿「自我主體性」與「社會寫實性」排斥虛華富麗的浮誇。代表作家如:黃春明、洪醒夫、王拓、廖輝英、李昂、吳濁流、鍾肇政、李喬、鄭清文、王禎和、李魁賢等。
▲1969
黃春明出版《兒子的大玩偶》
▲1971
白先勇出版《臺北人》
說明:
本書為白先勇集結1960年代於《現代文學》發表的14篇短篇小說的小說集,屬於新變種的現代主義文學。
相關連結:
流徙台北的眾生相----白先勇《臺北人》各篇小說情節簡述
歐陽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台北人》之主題探討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與索隱》
▲1972-1974
現代詩論戰
相關連結:
1972至1974現代詩論戰
▲1974
黃春明出版《鑼》、《莎喲娜啦.再見》
▲1977-1978
第二次臺灣鄉土文學論戰
相關連結:
彭瑞金:鄉土文學論戰
1977至1978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八、多元共生時期(1980年之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