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jpg


《金閣寺》──卑微人性中美與罪的征戰

我所置身其中的眼前的世界,其沒落和終結已非常近了。落日的餘暉灑滿大地,承載了璀璨金閣的世界如同指間流落的細沙一般,無時不刻不在崩塌。

美,是所有人畢生所求的事物,它激發人的靈感,滿足人的情感需求,賦予人生以意義。但同時,它又因本身的絢麗而高貴的存在,必然站在了罪惡的對立面。人的一生,始終都處在這場無形的博弈中。

三島由紀夫的經典之作《金閣寺》,用第一人稱「我」,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一個身世卑微、身患口吃的少年僧人溝口,怎樣在歷經內心對美的無限嚮往,和對周遭罪惡誘惑的矛盾中,最終走向決絕的故事。

小說作者三島由紀夫,是日本當代著名作家。作為他的傳世之作《金閣寺》,與他本人的身世有緊密的聯繫。

三島由紀夫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之家,家中掌權的祖母來自於顯赫的武士家族。但因為政治打壓和經營實業失敗,家境每況愈下。自小接受貴族思想薰陶的三島由紀夫被祖母寄予了復興家族的厚望。但在祖母過分的保護和管理下,形成了他孱弱的體質和纖細敏感的人格特徵。

所以在他筆下時常可見末代貴族的精神與對現實社會無望的哀嘆。他的文筆優美精緻令人驚嘆,同時也秉承了日本文學一貫崇尚的哀傷之美

01 卑微少年的美之偶像

小說中,少年溝口出身貧困,父親是日本一個偏僻寺廟的住持。從小體弱口吃的他為了上學寄身在叔父家。因為生理缺陷一直被周圍的同學恥笑,使他內心強烈反彈,不甘心的他幻想自己的口吃正是自己獨一無二的代表,期待自己被驗證為是那個被上天選中的人。


在這樣的孤獨憤懣中,來自父親口中虛幻的金閣成了溝口心目中無與倫比的完美象徵。就像身處淤泥的人抬頭仰望一朵純潔無暇的蓮花,金閣已經不是實際的事物,而是他平凡甚至卑賤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顯現的理想的光輝。可以令他暫時忘卻現實,忘卻自身的處境

虛幻的金閣雖然是想像中的,但確實給予了少年溝口克服環境的一絲勇氣,他牢牢地抓著這根救命稻草

金閣在溝口心裡是完全的光明的一面,但他自己本質的陰暗面還是時不時地冒出來。在他試圖攔下暗戀對象有為子卻被嘲笑時,他惱羞地不停詛咒,直至有為子真的不久後真的死亡,他開始懼怕自己的黑暗力量

真正心懷光明的人不會懼怕面對黑暗,但溝口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卑劣思想,但他不敢面對,而是採取了掩藏和逃避的方式。

他一直試圖用幻想中的金閣,來給自己尋找藉以遮蔽的保護

這卻註定了他的失敗,因為不依靠自身的改變,而僅僅依靠別的事物來改變命運的希望,必然是渺茫的

02 特殊環境帶來接近美的希望

小說的第二階段,溝口遵照父親的遺言,和與住持的關係,在父親死後得以真正來到金閣寺,成了寺內的一名弟子。


這一次他來到了金閣身邊,可以每天都見到真實的金閣。於此同時,他認識了另一位少年弟子鶴川。與溝口不同,鶴川自有著寬容平和的氣質,完全沒有在意他的口吃缺陷。

他將溝口所有黑暗的情感翻譯為光明的情感,他成了連接「我」與光明之間的紐帶。

同時因為太平洋戰爭的到來,金閣寺也在空襲的隨時到來中岌岌可危。

在鶴川的陪伴下,溝口反而經歷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充滿焦慮和悲愴的氛圍令他覺得,自己與所有光明的事物如此貼近,只有在面臨毀滅時,他們才有了實際的關聯。

美和罪,光明與黑暗,如果可以同時滅亡,也就可以被融為一體,有了同樣悲壯的結局,不再有高下之分。溝口一廂情願地這樣認為

那時,頂端的鳳凰會如不死鳥般重生並展翅翱翔。為形態說束縛的金閣終將丟掉錨,再次輕盈地在湖面上,在黯淡的海潮上揮灑著點點微光起航。

強者勇於與命運和環境抗爭,弱者卻只會逃避。

溝口一方面寄希望於鶴川與金閣,想讓自己與美和光明更接近,但另一方面,他又懼怕直接面對黑暗本性的挑戰。所以在眾人都在祈禱平安度過戰爭時,他卻在望眼欲穿空襲的到來。

他暗暗盼望與金閣一起被毀滅,表面看似無畏,其實是另一種變態了的消極逃避。

可惜空襲最終沒有來,溝口與金閣之美一切滅亡的願望落空了。他與金閣的聯繫又變得遙遠了。

金閣斷絕了與我的關係,我在心中想。我與金閣共存於同一世界的夢想至此已經崩塌。

這種崩塌是必然的,因為無論是依賴物質還是他人,不建立在自身基礎上的夢想,原本就是虛幻的空中樓閣

03 深陷黑暗的泥沼

上了大學的溝口結識了同樣身有缺陷的柏木,與陽光的鶴川不同,柏木陰暗卑鄙,但他深諳人性的弱點,他不擇手段地利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將周圍的人玩弄於鼓掌之間。


隨著與柏木的走近,溝口自身的黑暗被逐漸喚醒

但溝口畢竟還有其正直的一面,所以每每跟隨柏木放縱自己的時候,他都感受到了金閣的攔阻

此時的金閣雖然是個沒有生命的事物,但卻時刻提醒著人們曾經對光明和美好的熱切嚮往。看到它就看到希望,它用超乎實際的金色光芒,自動抵制著一切黑暗的侵襲

柏木的誘導和金閣的抵禦,溝口在此之間不停地掙扎搖擺,他似乎在期待著一個打破平衡的契機。

就在這個時候,兩件事不期而遇,終於幫助溝口打破了這種平衡。

鶴川雖然意外身亡,但在溝口心裡一直保存他與世無爭的陽光形象,但柏木卻戳破了真相,原來鶴川竟然是為情自殺。

而一向被弟子們敬重的住持,被溝口親眼撞到招妓。溝口還因此被剝奪了繼承金閣寺,成為住持的資格。

父母和自己所有的盼望就這麼落空了,如果說之前除了金閣還有什麼別的現實的希望,阻擋在溝口與黑暗之間的話,那現在就只剩下金閣了。

04 溝口的選擇也是三島的選擇

我對金閣第一次近乎詛咒的大喊:「總有一天我要控制你,不讓你再來壞我的好事,總有一天我一定會讓你屬於我!」


眼看現實中實現理想的美夢已經走向破滅,溝口的心理進一步扭曲。他看似痛恨金閣依然光明神聖,似乎永恆的存在。實際上是痛恨自己與光明之間無法彌補的差距。發出了這樣憤怒、瘋狂的吶喊。

這樣的吶喊,來自於小說中的溝口,更來自於小說的作者三島由紀夫。在三島特定的身世中,就蘊含了這樣誓死要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願望。但自身的貧弱無力和現實的環境與蓬勃的野心之間,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三島由紀夫,他的正面有著細膩優美的筆觸,但他的背面卻有著近乎癲狂的政治野心。顯然,戰敗後的日本已經無法容許他這樣的企圖,他本身就是矛盾體。

怎樣才能實現這已經絕無可能的目標呢?他假溝口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既然得不到,就與之一起滅亡。這樣他就能在自己的想像中實現被美所包圍,在毀滅中與美永存

最終小說中的「我」點燃火柴,將代表人類文明和眾人美好願望的金閣化為灰燼。三島由紀夫最終也以自殺完結自己的生命

可以認為作者在現實中的思想,完全與小說內容相呼應。

但殊不知,這種極端暴虐的方式,不但無法彰顯與美的共存,反而使自己的懦弱扭曲心理暴露無遺。因為所有的罪惡經過美的對比,只能更顯其醜陋的本質。

05 美不可阻擋,永不消亡

小說中提到一則有意思的公案「南泉斬貓」,講的是有一隻漂亮的小貓闖進山寺,不料引起東西兩堂為此爭奪反目,南泉禪師見此情景遂將貓斬殺,以平息紛爭。


作者兩次提到這個公案,當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其實現在看來,這就是作者對於令人嚮往,卻不可得的美好事物的選擇:與其因為得不到而心生煩惱,不如索性將其毀滅。顯然這是一種簡單粗暴又極端錯誤的做法。

因為從來美都是生生不息,顛撲不滅的。它既不可能受個人意志轉移,也不是黑暗所能扼殺的。真正的強者為美而生而奮鬥,只有弱者才會企圖蒙住眼睛逃避它的光芒。

被燒毀的金閣很快得到了重建,依然受到人們的讚嘆。而縱火者卻早已在人們的唾棄中被逐漸遺忘。

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擁有出眾才華的三島由紀夫,最終自己成了為人不齒的怪物,他的結局比溝口更令人惋惜。

但後人通過閱讀小說《金閣寺》,聯繫三島由紀夫其人,可以獲得這樣的警醒:嚮往光明與美好是人的本性,但人同時都有自己的黑暗面。在與這場美與罪惡的博弈中,我們要時刻警惕,小心把追求美當做了與罪惡做交易的藉口而不自知

美與罪惡,永遠勢不兩立,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正確的選擇。只有堅定自己的立場,才能不被黑暗吞噬,擁抱真正的美和光明。

火焰.jpg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金閣寺》──卑微人性中美與罪的征戰
(編按:文字及標點符號略作修改)
2019-11-03
網址:

https://kknews.cc/n/4bx6qxg.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