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png
(圖片引自網路)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王維.終南別業

題解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全文藉描寫西山奇特之景,以寄託自己忘懷得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

始得,意指真正的旅行遊賞自此開始。西山,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境內的一座山。宴,可作「宴飲」解,更可作「和樂」解,表達的是物我相融、逍遙自在的內心悅樂。

唐憲宗永貞元年(西元805年),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到任後經常遊山玩水以排遣心情,曾借住於法華寺,並在寺西修建西亭,作為遊憩之所。憲宗元和四年(西元809年),柳宗元貶謫永州已有五年之久,偶然從西亭遙望西山,發覺景色奇特,於是興起遊覽的念頭。登頂之後,頓覺天地寬闊,胸懷豁然開朗,於是寫下這篇遊記(編者註:本文融合記事、寫景、抒情,屬於「雜記體」中的山水遊記)。往後,柳宗元又陸續遊覽西山周遭的景點,並且寫下記遊作品,合稱〈永州八記〉,後世推為山水遊記名作。八記前後連貫,但也各自成篇,本文為其首篇,有統攝全局的作用,故最為知名,膾炙人口。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在〈跋寓山注二則〉中說:「
古人記山水,太上(上古)酈道元(編者註:寫《水經注》,北朝),其次柳子厚(編者註:柳宗元,唐代),近時袁中郎(編者註:袁宏道,明代)」推崇古代描寫山水景物中以酈道元、柳宗元、袁宏道三個人的文章寫的最好。

全文從未得西山到發現西山、登臨西山,最後描述登臨西山所見的景象,藉以抒發物我交融的心神感受。以「未始」與「始得」對比呼應,暗示作者心境的轉折及對生命的全新體悟


玉山南峰.jpg
想像示意圖:台灣.玉山南峰(圖片引自網路)
登山.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延伸閱讀:

行到水窮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原文+翻譯)

【文章出處】
《柳河東集》
始得西山宴遊記
原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jpg
上圖:柳宗元(圖片引自網路)
柳宗元.jpg
上圖:柳宗元(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解析

(一)作者被貶永州,常憂懼不安,只能寄情於山水,雖無處不到,但未知西山之怪特。

(自從)余為僇人(受辱的人,此指罪人、被貶謫的人。僇,音ㄌㄨˋ,辱),居是(此)(指永州),恆(始終,常常)惴慄(音ㄓㄨㄟˋ ㄌㄧˋ,憂懼不安)
◎文章一開頭就說出自己心中最大的癥結、最大的不快樂──身為僇人。
◎永貞革新的失敗,是柳宗元前後人生的一大轉捩點,從此他開始長期流放的生涯。貞元二十一年柳宗元前往邵州擔任刺史(唐代各州行政長官)途中時,又被追加懲罰,改調到更偏遠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並且降職為司馬。唐代各州設司馬,作為刺史的佐官,只有虛銜而無實際職掌,多用於安置貶謫官吏。在母親和外甥盧遵陪同下,柳宗元於年底到達永州,第二年母親去世,認為不孝牽連到母親的他,曾因內疚而想過自盡。

「恆」字尤其表現柳宗元身為罪犯的處境之險,也表現被貶那種時時感受屈辱、壓抑、苦悶、有志難伸的痛苦
◎作者宦途失意,心情抑鬱不樂,經常懼怕遭受政敵陷害,加上任職司馬是個閒職,有名無實,對當地政事毫無影響力,平日除了讀書寫作便沒事可做,所以想藉由遊山玩水,消解這種恐懼情緒,也消磨空閒時光,透過寄情山水,表明心跡,減低政敵對他的注意,也不敢在地方政治上有太過積極的表現,恐怕再度捲入政治鬥爭中。


其隟(音ㄒㄧˋ,同「隙」,閒暇)也,則施施(緩緩走路的樣子)而行,漫漫(漫無目標)而遊。
◎先寫政治處境及憂懼心情,再以「施施」、「漫漫」表現漫不經心的出遊情狀。「施施」、「漫漫」看似無拘無束,其實心情惴慄惶恐,憂懼不安。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扣合題目的「遊」字。
◎柳宗元希望利用遊山玩水,來治癒心中的傷痛,然而他的遊覽山水,只是一種「不得不然」的隨遇而安,只是「苦中作樂」,是出於「不得已」,所以他的出遊是漫無目標而往,毫無所獲而回明知不能真正化解煩憂,只求一時迷醉來自我麻痺,無法真正發現大自然,也就無法真正欣賞大自然之美


日與其(我,指自己)(朋友)上高山,入深林,窮(走到盡頭)(曲折)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柳宗元只要聽聞有幽深的泉水和奇特的岩石,不論多遠沒有不去遊覽的。然而因為他無法放下心中的苦悶,只是隨意的散心,所以即使前往看到再特殊的泉石,他還是「視而不見」,無法體會其美
◎羅丹:「美其實都在,只是缺少發現。


到則披(撥開)草而坐,傾(倒)壺而醉,醉則更相(互相)(倚靠在他人身上)以臥,臥而夢。
◎而治療心中的傷痛,也許光憑著自然山水還不夠,還需要友情、時間,甚至用酒醉來麻醉、遺忘自己,忘記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痛苦。
◎「傾壺而醉」寫「醉生」,「更相枕以臥」寫「夢死」,柳宗元來到永州四年,尚未擺脫貶謫影響,心情除了惴慄不安,其實也是麻痺自己,過著「醉生夢死」、「行屍走肉」的生活。
◎「傾壺而醉」的「醉」字扣住題目的「宴」。


(心)有所極(到、往),夢亦同趣(音ㄑㄩ,通「趨」,向、往、到)
◎既然現實上遭遇不可解決的挫折,只好把人生的美好寄託在夢中。

(音ㄐㄩㄝˊ,睡醒)而起,起而歸。
◎大量短句與節奏緊密相連續的頂真句,簡潔明快,足見出遊宴生活之緊湊、單調、反覆,也暗示來去匆匆,未多加駐足停留
◎本段寫遊山玩水隨興而至,興盡而歸,只略寫出遊意態,但並未觸及內心深刻感受,表現出柳宗元仍為遷謫所影響,心境苦悶惶懼,身處自然,卻無心於自然的情況。


以為凡是(此)(指永州)之山水有異(特殊的形態)者,皆我有(已有遊覽,都是我所遊覽過)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柳宗元自以為已完全盡覽西山之異態,這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各自獨立,柳宗元處於「我執」的狀態,他無法真正欣賞大自然,大自然也無法感悟他
「皆我有也」過度膨脹了自我的認知,誤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把永州這地方的一切過於簡化,也把人生和世界看得太簡單了。

◎看似盡得遊玩之樂,可以踏上歸途,本來文章至此,原本已可以告一段落,想不到文章突然用「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反收題目「始」字,另闢蹊徑(另起一念),波瀾再起,讓文章有了轉折及新的延續
◎最後這二句是第一段旅遊經驗的歸納。柳宗元自以為他已完全盡覽永州山水的異態,「以為」「皆」「我有」都是一種佛家所說的「我執」(自我執著)狀態自然是自然,我是我,彼此各自獨立,大自然無法感悟他,他其實也沒能真正了解、體會大自然他只是活在一個自我感覺痛苦的世界裡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ㄧ句從反面入筆,小結上文,開啟下文。這是本文第一次提到「始」。
◎以「未始知」反襯題目之「始得」與下文之「始指異之」。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一句,既點明自己未知西山,也暗示下段自己將遊西山,巧妙把文章引導到題目〈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正題。

本段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各自分割、界線分明,人是人,自然是自然,彼此沒有交集


柳宗元貶謫地.png
上圖:永州地理位置圖(圖片引自網路)
湖南永州.png
上圖:永州地理位置圖(圖片引自網路)


(二)敘述作者無意中發現西山,以及攀登西山的經過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因為)坐法華(法華寺)西亭,望西山,始指(指著)(覺得奇異)之。
◎文中特別記錄下具體的時間,因為這天對柳宗元來說有特殊的意義──這是他「重生」的日子,這一天成為他貶謫生活中心情轉換的轉捩點。
◎「始指異之」一句,從正面扣住題目「始」字。這是本文第二次提到「始」。


遂命(命令)(僕人)過湘江,緣(沿著)染溪(編按:後柳宗元自命名為「愚溪」),斫(音ㄓㄨㄛˊ,砍伐)(叢生的樹)(叢生的草),焚茅茷(音ㄈㄚˊ,茂密的草),窮(走到盡頭)山之高而止。
◎先以「命」字表現意願上的主動,是柳宗元主動想要探究,與之前被動的遊玩不同。
◎「緣染溪」是沿著染溪逆流而上(逆流也是「被動」、「順其自然」的相反),與〈桃花源記〉「緣溪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暗示著生命的溯源
◎「過」、「緣」、「斫」、「焚」等動詞細寫動作,充分表現出主動積極的意象,ㄧ反之前「施施」、「漫漫」的舒緩被動。
「斫榛莽」、「焚茅茷」暗示作者「嫉惡如仇」、「除惡務盡」的政治態度,可與《柳河東集》中〈鈷鉧潭西小丘記〉的「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相呼應。
◎如果把「西山」比喻為作者自己的化身,那麼在作者心中的「榛莽茅茷」,就是阻礙朝政改革、壓迫正義之士的小人。
本段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開始認識自然、真正走入自然


溪流.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爬山.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爬山.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爬山.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三)寫作者攀登上西山所望見的景觀,以及自己的感受,並為西山下一評斷

攀援而登,箕踞(伸開兩腿,隨意坐在地上)而遨(遊目四望),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音ㄖㄣˋ,臥席)席之下(形容地勢高,俯視四周,遠近景物盡收眼底)
◎不正面寫西山的高聳,而是以側面烘托(側筆描寫)西山之高。
◎「箕踞而遨」再度扣住題目的「遊」字。
◎王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其高下之勢(高低不平的地勢),岈然(山勢隆起的樣子。岈,音ㄒㄧㄚ洼然(山谷深陷的樣子。洼,音ㄨㄚ,若垤(音ㄉㄧㄝˊ,蟻穴口的小土堆)若穴,

尺寸
(指「在尺寸之間」)千里(指「千里之遙的景物」),攢(音ㄘㄨㄢˊ,聚集)(音ㄘㄨˋ,收縮)累積(此句指「都收縮聚集」),莫得遯(音ㄉㄨㄣˋ,同「遁」,逃)(此句指「無法逃離視野」)
譯文:
往下看去,那,有的隆起像土堆,有的深陷像洞穴,那千里遠的景物都收縮聚集在尺寸之間,無法逃離視野。
◎寫俯視的尺寸千里、攢蹙累積,反襯西山的高聳。
◎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杜甫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王安石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文中隨著俯瞰四周的視線推移,分先後二個層次:一是由外而內(由遠而近),一是由內而外(由近而遠)。
◎先寫登頂所見,運鏡由外而內縮,千里景色最後收聚於西山一點之上。


(纏繞)(青山)(纏繞,音ㄌㄧㄠˊ(白雲),外與天際(接合),四望如一。
譯文:
青山、白雲繚繞四周,與天相接連,從四面望去有如一體。
◎後寫登頂所見,運鏡由內而外展,由西山ㄧ點最後外擴於無盡的天地。
◎本文寫登頂後的所見所感,以短句寫所見景觀,以長句寫內心所感慨


箕踞.png
上圖:箕踞(在私下場合為放鬆,在正式場合為失禮)(圖片引自網路)
仰臥.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仰望.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然後知是(此)山之特出(特殊),不與培塿(音ㄆㄡˇ ㄌㄡˇ,小土丘)為類(相類似)
◎「然後知」即「始知」。
◎柳宗元以「西山」的特立,暗寓自己孤高傲岸的節操,而把「培塿」暗寓阿諛奉承的小人,「不與培塿為類」表明作者不願意和小人同流合汙
◎柳宗元對於西山所下的評價與結論,是本文透露其寄慨抒憤的關鍵。


悠悠乎(久遠的樣子)與灝(灝,音ㄏㄠˋ,通「浩」,大)氣俱(同在),而莫得其涯(音ㄧㄚˊ,邊際、極限,此指開始;洋洋乎(廣闊無際的樣子)與造物者(天地自然)遊,而不知其所窮(窮盡,此指盡頭)
譯文:
西山的久遠與天地之氣同生,而不知始於何時;西山的廣闊與天地自然同在,而看不到盡頭。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從時間上寫西山與大氣同生之永恆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從空間上寫西山與大地同在之廣闊
◎柳宗元表面上寫西山的無窮無盡、浩翰無際,其實也是寫他自己此時物我合一心境的開闊舒暢。
◎《莊子.齊物論》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超越世間ㄧ切對立,物我之間泯除界線)
◎「與灝氣俱」、「與造物者遊」是道家天人合一的逍遙自由境界,柳宗元的內心從「得失」、「榮辱」、「名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終於得到心境的自由平靜。

本段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柳宗元用心看西山,西山也真正走入他內心,人與自然合而為一


山.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天柱山.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張家界.jpg
想像示意圖:電影阿凡達拍攝場景:湖南.張家界(圖片引自網路)
雲海.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九嶷山三分石.png
上圖:湖南永.九嶷山(蒼梧山)三分石(圖片引自網路)


(四)夕陽西下天色漸暗,作者仍留戀西山不忍離去,最後以重新發現山水的感悟作結

(拿起)(音ㄕㄤ,酒杯)滿酌(倒滿酒),頹然(醉倒的樣子)就醉,不知日之入(此指下山)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再度扣住題目「宴」字。
◎「不知日之入」說明精神超越時空限制時,往往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蒼然(昏暗的樣子)暮色,自遠而至(從遠處籠罩過來),至無所見(直到什麼也看不見),而猶(還)不欲歸。
譯文:
◎文中同樣寫「醉」,前文是「覺而起,起而歸」,毫無眷顧留戀;此處則是以「不欲歸」作結,前後心態上大異其趣
◎「而猶不欲歸」說明柳宗元其實他潛意識下不願意重回人間世,因為在遠離塵囂人群的西山頂峰可以超然物外,忘記現實痛苦
◎而柳宗元依然不想回去面對現實痛苦,他只想逃避這一切,可見他前文的領悟,並不是真正的領悟
ㄧ個人真正領悟時,是可以放下,也可以扛起(提得起),有勇氣信心去面對再難的困境。


心凝(心神凝聚安定。凝,凝聚專一)形釋(形體毫無拘束。釋,解除束縛),與萬化(自然萬物)(暗)(進入渾然忘我的境界,彷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心凝形釋」的「釋」,是釋放了自己原有的煩惱束縛。
◎「與萬化冥合」的「合」,是忘卻了俗世的榮辱毀譽。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是一種渾然忘我、近乎入道(悟道)的精神狀態,不但身心與自然融合,物我兩忘,也是寵辱偕忘、豁然開朗的心境。
此時的柳宗元,才忘記他「僇人」的身分,忘記了原本的「恆惴慄」,回復到他原本「人」的身分,回復到他自己

本段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仍是物我融合,人與自然合而為一,可知柳宗元已經(暫時)放下了「我執」的心理


然後知吾嚮(通「向」或「曏」,從前)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通「誌」,記)
◎「然後知」即「始知」。
◎柳宗元這才知道,他以前不曾真正的旅行,真正的旅行是從這一次開始。
◎清楚領悟自己還不懂(無知),而且看起來懂的其實有很多不懂,這才是面對世界應有的謙卑。
◎這是本文第三、四次提到「始」。透過今昔對比,以「始」字照應題目。「始」字貫穿全文,是全文最關鍵的文眼。
◎「未始遊」為反,「遊於是乎始」為正,以ㄧ反ㄧ正收結題目「始」字。

◎文末一掃以往的憂懼茫然,隱然有重新出發之意


天柱山.png
想像示意圖:安徽.天柱山(圖片引自網路)
眺望.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登山鞋.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五)補記時間

(此)(年),元和四年也。
◎特別標舉出時間,表示這是生命中一次很有意義、值得紀念的時間。
◎柳宗元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共待十年,這是他來到永州的第五年,時年三十七歲。


永州八記.png
上圖:永州八記八景及西山位置圖(圖片引自網路)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始」字

本文以「始」字為線索,貫串全文,前後共出現四次,「始」字前後照應,是本文文眼。本文前後採用對比方式描寫,讓「始」字的意義更為顯豁,「始」字不但標示了時間上的順序,也標明欣賞景物感受層次的不同。通過「始」字,全文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下: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作者從第一段的「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反面入題,說明當時「人」與「自然」各自獨立、互不相通的狀態。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一直到第二段坐於法華寺西亭發現西山後,「始指異之」,這個契機可說是「人」與「自然」對立已消解,是作者重新認識自然的開始。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到了末段,作者終於懂得拋卻外在的形體與名利的負累,故作者曰「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此時「人」與「自然」合而為一,作者重新認識自然,也能欣賞大自然。


雲海.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山.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遠眺.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知」字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強把「未知」以為「知」(世俗凡夫的常見習性)
◎「然後知」、「始知」與「未始知」成正反對比。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價值判斷的「知」(互相比較下的結果)
◎「然後知」即「始知」。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無法「知」(超越理性思考的極限)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不「知」不覺(渾然忘我狀態中,未察覺時間默默在流逝)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領悟之「知」(自我成長,重新發現,超越突破,豁然開朗)
◎「然後知」即「始知」。


眺望.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雲海.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星空.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始得西山宴遊記〉前後心境的轉換

(一)心情的前後不同

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發現西山(自我)以前:放不下罪犯身分、畏懼不安、漫無目標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發現西山(自我)以後:放下罪犯身分、忘懷得失、放鬆自在

(二)旅遊行為動力的前後不同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發現西山(自我)以前:消極(被動)

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發現西山(自我)以後:積極(主動)

(三)酒醉歸返的前後不同

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
→發現西山(自我)以前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而猶不欲歸
→發現西山(自我)以後

(四)對自然觀察力前後不同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主觀成見,自我執著)
→發現西山(自我)以前:觀察浮淺

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唯我獨尊)
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有高有低)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由遠而近)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由近而遠)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自我投射)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時間永恆)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空間無限)
→發現西山(自我)以後:觀察詳細


放下.png
上圖:「心」的「放下」(圖片引自網路)
道士.jpg
(圖片引自網路)


〈始得西山宴遊記〉問題討論

問題一:
檢索以下課文訊息:
1.人:
【柳宗元】
2.地:在什麼地方?「是(此)州」是指
【永州】,本文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3.事:他發生了什麼事?
【被貶謫】(從哪句話得知?【自余為僇人】
(柳宗元因王叔文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本文作於柳宗元貶至永州的第五年,故自言為有罪受辱的「僇人」。)
4.五年來的感受:
【恆惴慄】→這個情感籠罩在第一段中,成為本段的生命基調。
5.五年來的活動:每天過著「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的生活。→這種行為表現何種心態?
【意志消沉,漫無目標】

問題二:
柳宗元「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永州山水時,他的心境如何?
答:

作者雖緩慢行走,狀似無目的、無拘束的遊覽,實則心情惴慄,憂懼不安。

問題三:
第一段文字出現許多短句,這些短句如果與他的心態感受有關,你覺得他可能要象徵什麼?並請圈出本段使用的「頂真格」的位置?這些頂真格有何暗示用意?

多用短句且連續頂針,簡潔明快,足見出遊宴飲動作之緊湊、單調、反覆。隨興而至,興盡而歸,本段只略寫出遊意態,但並未觸及內心深刻感受,表現出柳宗元仍為遷謫所影響,心境苦悶惶懼,身處自然,卻無心於自然的情況。

問題四:
請體會一下,如果你如果是柳宗元,你在永州過著「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請說明那是一種怎樣的生活?而你會怎麼來畫出每天的行事曆或活動軌跡?
答:

人與自然的關係各自獨立。柳宗元只是隨意的散心,並未真正走進大自然。

問題五:
在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柳宗元如何發現西山?
答:

當日柳宗元與朋友遊山時,坐於法華寺西亭內,先望見西山,指出它的特異,再率奴僕開路探尋。

問題六:
柳宗元登臨西山與之前遊歷永州山水,前後出遊有何不同?

答:
從前遊歷永州山水,乃是循著一段眾人的路線,無心而被動的遊玩;進入西山則是開發新的路線,較先前出遊來得積極而主動。

問題七:
作者如何描寫西山的特出不群?

答:
作者不從正面刻劃西山的高聳,而是採側面烘托的手法,藉由四面遠眺之景,如:「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等句子,襯托出西山特出。

問題八:
作者刻寫自然山水,於山水中亦寄託個人慨憤,文中哪些文句寫景亦寫人?

答:
1.「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暗指作者人格高潔,不與小人同流合汙。
2.「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表面寫西山與天地同在,與永恆並存,實則以西山寫自己與大自然冥合,跳脫現實名利負累。

問題九: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與「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試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分析說明。

答:
前者是從時間來書寫,表達西山的久遠,和天地大氣同生,不知始於何時;後者是從空間來書寫,表達西山的廣闊,與天地自然同在,而看不到盡頭。

問題十:
第一段「傾壺而醉」與第四段「引觴滿酌,頹然就醉」皆是宴飲而醉,但兩者不同處在哪?

答:
同是宴飲而醉,前者酒醒後「覺而起,起而歸」,沒有留戀,也沒有感動,是逃避現實的遣愁之醉。而後者「猶不欲歸」,是留戀,是感動,是放下我執與超越困頓的心靈解脫。


始得西山宴遊記.png
上圖:始得西山宴遊記(圖片引自網路)
永州八記.png
上圖:始得西山宴遊記(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