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jpg


題解

本詩選自《全唐詩》,屬於七言絕句。「出塞」本為樂府古題,其曲調易使遠遊他鄉之人興起感慨,唐人多沿用此題吟詠邊塞生活,王昌齡即以此題撰寫組詩,此詩共二首,這是第一首。

本詩由從古至今明月遍照長城關塞的蒼茫意象寫起,進而聯想到遠赴此地作戰的歷代征人,飽嘗歸期無望的悲涼。並藉著追想歌頌漢代名將能夠嚇阻外敵,不使來犯,暗諷當今守邊的將領禦敵不得要領。
詩中感嘆久戍的征人不得還鄉,並思古諷今,藉緬懷漢代名將,暗寓批評,提出邊境安定的期望。全詩情深意遠,是唐代邊塞詩名篇,有「七絕第一」的美譽。

王昌齡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中進士,曾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故世稱王江寧;天寶年間貶龍標(今湖南懷化洪江)縣尉,故後世又稱王龍標。安史之亂(755—763年)時,在回鄉途中不幸遇害身亡。

王昌齡擅長作詩,以七言絕句享譽詩壇,其絶句成就可與李白爭勝,時稱「詩家夫子」(編按:另作「詩家天子」)。其詩作以邊塞詩最負盛名,具深刻的時代反思;亦有閨怨、送別之作。存詩一百八十餘首,《全唐詩》收編為四卷。


邊塞.jpg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品出處】
《唐詩三百首》
(轉引自:《全唐詩》)
出塞
原作者:王昌齡


嘉峪關.jpg


註釋翻譯

秦時明月漢時關(關塞,國界或邊險要地供防守出入之地)
譯文:
如今看見的明月仍是秦、漢那時的明月,關塞也仍是秦、漢那時的關塞,

◎雖以月對應秦,以關對應漢,看似不可理解,其實關也對應秦,月也對應漢,因此前人評為「可解不可解之語」。此句運用「互文」修辭,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上下文交互參讀後,意義便清楚可解。所謂「互文」,是將前文的秦時月,含括後文的關塞,後文的漢時關,含括前文的明月,並不單指秦時的月亮與漢時的關塞。意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
從亙古長存之景觀寫起,營造邊塞廣闊寂寥的氛圍
◎以秦漢之關塞、亙古明月為起點,暗示邊塞戰爭從古延續至今
◎長城關塞的修築始於秦漢,不僅是帝國功業偉大的象徵,也是歷代漢、胡交兵的前線,作者沒有著力敘述此地激烈的戰況,而是只舉明月和關塞兩景
月亮在古人的作品中往往象徵離別與思念,月色冷冽下的長城關塞,便成為瀰漫著寂寥慘淡,渲染蒼茫哀戚的氣氛,聚集無數哀愁的傷心地

以開始修築長城關塞的秦漢為時間點,加上亙古以來一直存在的明月,塑造永恆不變的氛圍;描寫邊塞卻未敘述征戰場面,而舉邊關、明月兩個靜景,透過廣袤無際的景象,以及月亮所象徵的離別思情,渲染寂寥哀傷的感受。短短一句,即把難以言說的感受傳達出來,足見寫法之精妙。
​​​​​​
透過亙古存在的明月與萬里之外的關塞,將時間與空間由古繫今,形成蒼茫壯闊之感。詩人以此景含括邊塞風光,卻不寫殺伐血腥的慘烈,或是克敵致勝的豪壯,塑造了悲涼寂寥的氛圍。
本詩首句展現出邊塞景物亙古長存的歷史感詩中不是呈現殺伐血腥的慘烈,也不是克敵致勝的豪壯,而是擷取月臨關隘的情境,呈現邊愁無盡的傷心

萬里長征(遠行征戰)人未還(音ㄏㄨㄢˊ,返回、歸來)
譯文:
但古今遠行萬里征戰的壯士們,至今仍沒有歸來。
由景及人,進一步聯想到征人久戍未歸之悲。
◎以「萬里」的空
間里程,使「長征」之「長」有遠途與艱辛兩重意思。
「人未還」除了可指被俘、戰死,亦可指久戍沒有歸日。這些「悲無還期」(歸期落空)之嘆,一語道盡征人悲涼的處境,這在王昌齡其他詩作中也很常見。
◎承接首句情境
而來,點出征人因戍守邊境,或於戰爭中被俘或戰死,不能歸鄉的宿命。


但使(只要)龍城(一指漢時匈奴人祭祖的集會地(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西部),西漢名將衛青北伐,曾直搗而入。一指漢右北平郡盧龍城(今河北省東北部))飛將(指西漢名將李廣,曾鎮守右北平郡,匈奴稱他「漢之飛將軍」,避之數年,不敢進犯)在,
譯文:
只要有衛青、李廣這樣的良將還在,
◎「但使」二字提出前人若在的設想。

◎龍城一說為漢時匈奴人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的集會地,此說見於漢書.匈奴傳:「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漢廷派出四位將軍迎擊匈奴,戰事就發生於龍城。其中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戰績皆不佳,李廣甚至兵敗被俘,唯獨車騎將軍衛青直搗而入。漢書匈奴傳載:「將軍衛青,出上谷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此役之後,衛青晉封關內侯。另說為漢右北平郡的首府盧龍城,此說見於清.閻若璩.潛邱札記。
◎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入殺遼西(泛指遼河以西區域)太守,敗韓將軍。韓將軍後徙右北平(後死於任所)。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延伸閱讀:

羅龍治:石破天驚逗秋雨----法家酷吏統治下李廣三代狂飆英雄的悲劇

不教(音ㄐㄧㄠˋ,讓、使)(編按:根據平仄格律,此「ㄐㄧㄠˋ」字音或有疑義)胡馬(指外族兵馬、軍隊)(通過、越過)陰山(今內蒙古南境陰山山脈,漢武帝北逐匈奴時,在陰山南邊加強軍防,作為禦敵的天然屏障)
譯文:
就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而來。

◎思古諷今,設想如果漢代名將還在,今日的邊關能夠由這兩位名將鎮守,結果將會有不同,外族兵馬必不敢越界侵犯。藉由歌頌古人能嚇阻敵軍,暗諷當時守邊的將領缺乏識見謀略,並傳達對邊境安定的盼望。
◎作者一方面讚賞衛青與李廣能令匈奴不敢犯邊,一方面用「但使」一詞婉轉表達兩人不在以後,胡馬又度陰山而來,暗指唐代將領無能,才會導致敵兵南下由於諷刺今人之意全在弦外之音,作者的批判才未流於直接謾罵,同時作者也未實指特定的事件或對象,使之成為只是思考歷來戰爭成敗的洞見,而不具針對性

轉而緬懷古代名將,委婉表達今日已無良將。雖有諷刺意味,但因為沒有直指特定事件或影射對象,所以讀來較不具尖銳批判之感
◎史書向來稱頌衛青和李廣的戰術高超,本詩卻只言胡馬退守,不提謀略高明,可見作者緬懷古代名將的意圖不在於強化兵力、消滅外敵,而僅止於不使外敵來犯,維持邊境安定,作者的期望止於不使敵人來犯,不著重朝廷主動進擊,而凸顯守禦的部分,
沒有圖謀滅敵的野心
◎此詩善用互文修辭使意象精鍊,從而將難以直述的邊塞之苦表現出來,是故情深;意在譏諷時事,卻反向頌美古人,是故意遠。充分體現王昌齡的絕句鍛鍊而渾成之美。
◎「深」是本詩情意特色所在,不論寫景或敘事,都未直接表述情意,而是將真正要傳達的意念隱於言外,讓讀者自己細味。如首二句之所以引人深思,不在於探究詩中所指為哪件具體的邊況實事,而是從征人久戍不還中,看見兩個需要省思的課題:邊爭為何頻仍?又該如何消弭?末二句也未直斥邊患不平的禍源,僅藉由歌頌古代良將,點出平亂拒敵取決於邊將的優劣,諷今之意則見於言外。
◎無論最後戰勝或戰敗,戰爭必然令人民流離失所、國家經濟遭到重創,尤其全球化時代下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能不發動戰爭自然是上策。然而國家利益牽涉龐大,若涉及國族認同、生命安全等問題,或是他國惡意進犯,溝通協商已經無法解決衝突時,發動戰爭也是最終必須之策。


武將.jpg
想像示意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