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jpg

火葬

如一張寫滿了的信箋,
躺在一隻牛皮紙的信封裡,
人們把他釘入一具薄皮棺材;

復如一封信的投入郵筒,
人們把他塞進火葬場的爐門。
──總之,像一封信,
貼了郵票,
蓋了郵戳,
寄到很遠的國度去了。


【文章出處】
〈火葬〉
作者:紀弦
【作者簡介】
紀弦(1913-2013年),本名路逾,河北清苑人,享壽101歲。民國37年來台,曾任報社編輯,後於台北市成功高中擔任國文教師至退休,民國65年移居美國。紀弦為台灣現代詩發展史上關鍵人物,創辦現代詩季刊,創立現代詩社,推動新詩革命,主張「以橫的移植取代縱的繼承」,強調知性及詩的純粹,排斥情緒告白,影響詩壇深遠,創作生涯歷八十餘載而未衰,被譽為「詩壇長青樹」。


郵箱.png

賞析

雖然紀弦曾以路易士為筆名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過幾本詩集,但直到50年代,他在台灣組織現代詩社,發表了大量引人注目的詩作後,才算成名。紀弦的詩,語言簡潔,意象別緻,內涵豐富,多用隱語和暗示,表現手法十分靈活。作為一名目光敏銳的詩人,紀弦善於在普通生活場景中捕捉詩意,而且他慣於將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種種思考熔鑄在作品之中。

今天我們賞析的詩歌《火葬》,詩歌結構可以稱為「層進聚焦」式,也就是說這首詩結構的處理方法有點類似於現代電影的鏡頭推進

「如一張寫滿了的信箋/躺在一隻牛皮紙的信封裡,/人們把他釘入一具薄皮棺材。」第一個鏡頭推出的是一個奇特的比喻,這個比喻暗含了一個懸念:「屍體」和「信箋」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

第二個鏡頭推出的仍是一個奇特的比喻:「復如一封信的投入郵筒/人們把他塞進火葬場的爐門」,這個鏡頭同樣暗含一個懸念:「郵筒」和「爐門」又有什麼必然聯繫?

第三個鏡頭還是一個比喻:「總之,像一封信/貼了郵票,蓋了郵戳/寄到很遙遠的國度去了」,這個比喻是對前面兩個比喻所隱含的懸念的解釋:既然,死亡是遙遠的國度,那麼,屍體當然成了信箋,而火葬場的「爐門」也順理成章成了「郵筒」。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個比喻,本體與喻體之間的內在聯繫,也就是:為什麼死亡會是遙遠的國度,作者並沒有點明。讀者對這種內在聯繫的思索就構成了作品的深層意蘊。這種意在激起讀者思考的的結尾,我們可以稱之為「召喚結尾」即發揮作品本體的聚合力量,把讀者吸附在作品周圍,構成審美心理儀式,從而把讀者裹入一種思考過程中


樹.jpeg

【文章出處】
《雪花新聞》
〈草堂讀詩.紀弦:火葬〉
2019-02-23
網址:

https://www.xuehua.us/2019/02/23/%E8%8D%89%E5%A0%82%E8%AF%BB%E8%AF%97-%E7%BA%AA%E5%BC%A6%EF%BC%9A%E7%81%AB%E8%91%AC/zh-tw/
作者:涓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