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原料.png
上圖:醬油原料(圖片引自網路)
醬油.png
上圖:傳統釀造醬油缸(圖片引自網路)


醬油膏

季季送我一瓶她家鄉的名產「螺王」醬油膏(編者註:西螺瑞春醬油出品),風味甚佳。這種醬油膏倒出來時,散發醇厚的鮮香味,汁稠味濃,色澤烏亮魅人,遠非等閑醬油可比。感動之餘,想用來烹製菜肴,遂設計了一套以醬油為主題的午宴,邀幾個朋友來家裡品嘗。

我出示醬油膏,楊牧和陳芳明都說是的,從前有人饋贈過,印象深刻。可見這東西幾十年來一直是時尚禮品。


這次杜撰的「醬油宴」菜單包括:酪梨番茄拌醬油膏,白斬雞,滷味拼盤,白灼豬頸肉,烤雜蔬,烤鮭魚首,烤自然豬腩排,啤酒鴨,東坡肉……有的用醬油入菜,有的汆燙後蘸醬油膏,吃得大家滿嘴醬香,連深諳廚藝的王宣一、詹宏志、夏盈盈都讚美,令我虛榮心完全得逞。

台灣醬油素以西螺最出名,所謂「醬油的故鄉」,據說乃得利濁水溪的甘泉,水質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效和空氣中的微生物發酵。西螺醬油有三大品牌:丸莊、瑞春、大同。其中以丸莊的知名度最高,當地人卻最歡喜瑞春的醬油,我自己亦然。這三家醬油公司都強調古法釀製,標榜不添加防腐劑、色素,屬純釀造醬油。


純釀造方式就是豆麥(常見的是黃豆、黑豆、小麥)原料和麴菌經過較長時間的發酵,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不加任何化學物質調味處理,天然熟成。這是誠懇製造醬油的辦法,流程既繁複,自然較費工時,成本也提高。

好醬油的條件不外乎上等的豆麥原料、優質清水、好陽光曬製,令它天然發酵,千萬猴急不得。許多市售醬油添加亂七八糟的化學物質,求其速成、量產,徒然摧毀我們對醬油的美感經驗。


於是許多食品標榜「遵古法」製造,從前我不免迷惑,食品科技一直在進步,現代食品不是應該比古代更文明更美味?豈有強調以古人為師的道理?

原來文明的演進並未使我們的生活更文明,或更安全可靠。我猜想是工業革命形塑了人們快、多、廉的價值觀,機械化、標準化、集中化的一貫作業,大規模量產保證了市場利潤,幾乎將手工產業摧毀殆盡。

然則世間許多事跟愛情一樣,是急不得的。例如製造醬油,其流程大抵先燒煮豆麥,經自然發酵成曲,再用煮原料的汁液拌麴入缸做醬醅,經數月日晒熟成。


各地釀造方法、配料不同,也多各自有獨特的菌種,釀出來的醬油風味殊異。

以「螺王」為例,它用黑豆為原料,煮熟後放在竹盤上風乾七天,讓自然產生的麴菌完美成熟,再滌去外皮的菌絲,消除霉味。洗滌后的黑豆加鹽放入瓮中,封瓮,日曝一百二十天以上,當黑豆自然發酵、分解後,取出壓榨,再蒸煮調味,殺菌裝瓶。這種製造醬油的標準作業程序,如今卻鮮少人這樣老老實實地遵循了。

醬油出現於漢代,自古以來,此物連接了華人的生活經驗和集體記憶,我很難想象生活中缺少了醬油將多麼乏味。醬油能改變菜肴的口味和色澤,這種調味料的任務是生香、著色、增鹹,美化平庸的食材。


台灣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豬油加醬油膏拌飯是最樸素的美食,窮人的奢華。醬油不妨用來烹製美饌,醬油膏則多當作蘸料。特別是白汆的食材。清代美食家李漁以吃筍為例,說最美的吃法是「白烹俟熟,略加醬油」。李漁比現代人高明,台灣大部分餐廳煮好竹筍時多淋上美乃滋,噁心極了。

優質的醬油膏隨便蘸什麼都好吃,爽口,開胃,葷食如五花肉、白斬雞;素食如竹筍、山蘇,它含蓄地襯托食物,像一個謙遜而智慧的女子退居幕後,成就她很平庸的另一半


有時我會煮一鍋蔬菜湯,食材如杏鮑菇、香菇、洋菇、花椰菜……這些煮湯的蔬菜或蕈類,其甘甜其實都跑進湯了,食之乏味,棄之又不免可惜;這時候醬油膏賦予它們新生命,蘸著吃是另一番滋味,令老去的容顏煥發光彩

季季在《西螺追想曲》中回憶許博允吃德國豬腳:「他一邊在德國豬腳上淋了一圈醬油膏,一邊不斷地點頭說,是,是,這個德國豬腳,淋上這個醬油膏,味道更好!」許博允家是淡水望族,自幼跟祖父出入劇院、酒家,對美食和藝術耳濡目染,自然是品味非凡,這種吃德國豬腳淋醬油膏的創意,源自祖父對「螺王」的迷戀,可見「螺王」在饕家的心目中早就奠定了鞏固的地位。季季以故鄉的醬油膏為傲是容易理解的,她大概常帶著「螺王」作伴手禮,搞得吃過的聶華苓、白樺、梁冬為它神魂顛倒,懷念不已。


懷舊其實是一種無奈的挽留。法國「廚神」亞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認為烹調藝術是「一場發現之旅,其中包含了穿越時空的邂逅,對抗遺忘的故事。因此我們四處走訪小鎮,踩遍市集找尋稀有的材料,跟鍾愛美好蔬菜和鮮嫩家禽的農夫話家常,為保存優良文化、充實既有傳統而努力,讓享受美食的方式更加豐富」。

好醬油回味悠長,「醬油宴」之後的翌晨,我猶感覺那醬油膏的香氣纏綿在口舌間。它的味道強烈,有時還透露出嚴厲的表情;然則強烈中又不乏細膩,品嘗它,彷彿品嘗大地的精華,嘉南平原的沃土和氣候,濁水溪甘美的泉水。它是法文「地華」(terroir)的具體表現,也令我對台灣的醬油工藝學充滿期待。


瑞春醬油.png
上圖:瑞春醬油(圖片引自網路)
瑞春醬油.png
上圖:瑞春醬油(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台灣小吃全書》(譯林出版)
醬油膏
2018-10-01
網址:

https://read.99csw.com/book/10672/index.html
作者:焦桐
【作者簡介】
焦桐(1956年8月25日-),本名葉振富,生於臺灣高雄市,作家,出版過散文集、詩集、評論集。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研習戲劇,編、導過舞臺劇,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散文佳作,創立華人世界第一本飲食雜誌《飲食》,專注於文學的飲食研究,被稱為「飲食文學教父」,曾任職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教授、副刊編輯、雜誌主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