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jpg
上圖:傳統造紙


題解

本文選自《天工開物》。天工,出自《尚書》:「天工人其代之」,指大自然的巧藝要由人類代為完成;開物,出自《易經》:「開物成務」,指開發各種物資,以建立經濟與社會制度。《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卷前皆有緒言,概略敘述作者於該領域的觀察、體會、評論。書中記載明代農業與手工產業的技術發展樣貌,配合插圖解說,忠實呈現當時的科技概況,是中國第一部研究農工技術的專著,堪稱當時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

本文為〈殺青〉的卷首緒言。殺青,此處借指造紙。古代製作竹簡時,會先烘乾竹片中的水分以防蟲蛀,並刮去青皮以便書寫,此過程稱為「殺青」,殺,除去。殺青緒言說明紙是訊息傳遞的重要工具,亦是人類知識與文明傳承的根基,並提出造紙技術的開發並非一時一人之功。

本篇旨在說明紙的重要。作者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立論,認為紙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知識得以傳遞與分享。接著談起造紙術,略提原料與製程,指出成品的功用並不限於承載文字,尚可用於擋風及包裝。更追溯該技術的歷史,認為它源遠流長,不宜只歸功於特定人物。文中雖未舉證,但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確實已有粗糙的紙製品,蔡倫應是造紙技術的改良者而非發明人,可知作者所言不虛。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約卒於清聖祖康熙五年(1666),年約八十。宋應星喜好遊歷,中舉後五次赴京參加會試皆落榜,然而在南來北往過程中,卻得以接觸許多農工技術,增廣見聞,為日後的著述打下基礎。崇禎七年(1634)出任分宜縣教諭一職,期間寫作不輟,完成生平多數著作。後官至亳州知州,明亡後棄官回鄉,以此自終。宋應星的著作題材多樣,除詩文、科學技術外,也有政論、歷史、雜文等作品,然今多散佚,僅《天工開物》等少數作品傳世。其中《天工開物》也一度失傳,直至民國初年才在學者與藏書家的搜羅下,從日本尋得舊本並重新刊行。該書對傳統科技資料的整理貢獻殊偉,英國漢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將宋應星與十八世紀主編百科全書的法國思想家狄德羅(Dini Diderot)相比,稱之為「中國的狄德羅」。


造紙.jpg
上圖:紙漿
造紙.jpg
上圖:傳統造紙


天工開物 殺青緒言

宋子曰:物象精華,乾坤微妙,古傳今而華達夷,使後起含生,目授而心識之,承載者以何物哉?君與民通,師將弟命,憑藉呫呫口語,其與幾何?持寸符,握半卷,終事詮旨,風行而冰釋焉。覆載之間之藉有楮先生也,聖頑咸嘉賴之矣。身為竹骨與木皮,殺其青而白乃見,萬卷百家,基從此起。其精在此,而其粗效於障風護物之間。事已開於上古,而使漢、晉時人擅名記者,何其陋哉!

【文章出處】
《天工開物》
殺青.緒言
原作者:宋應星


樹皮紙.jpg
上圖:樹皮紙
手工紙纖維.jpg
上圖:手工紙纖維


註釋翻譯

天工開物 殺青緒言


宋子曰:物象精華(最精萃的部分),乾坤(天地)微妙,古傳今而華(古代中國的簡稱,後泛指中原)(到)古代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此指邊疆),使後起(後來出現的人們)含生(含生,擁有生命的物體,此指人類目授(目授,指閱讀。授,傳習)而心識(音ㄕˋ,了解、知道)之,承載(記載)者以何物哉?
譯文:
宋先生說:事物的精髓,天地的奧妙,從古代傳到現代、從中原傳到邊疆,讓後來的人們,透過閱讀而心領神會,這是靠著什麼材料記載下來的呢?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說明紙張打破時空限制。
◎紙打破了時間(古代傳到現代)與空間(中原傳到邊疆)的限制,使文化知識得以傳遞與分享。


君與民通,師將弟命(即「師將命弟」,老師傳授課業給弟子。將,傳達。命,此指課業、教誨),憑藉呫呫口語(多話囉嗦沒完的樣子,此指口頭交談。呫呫,音ㄔㄜˋ  ㄔㄜˋ,多話的樣子),其與(其與,難道,反詰語氣)幾何多少)
譯文:
國君下達旨意給百姓,老師傳授課業給弟子,如果只依靠口頭交談,能傳達得了多少呢?

◎如果沒有紙,知識將無以流傳、政令不能順利傳播,由此顯現紙的重要性。

持寸符(古代用於立約或傳令的器物,此指文件),握半卷(音ㄐㄩㄢˋ,書籍)終事(窮究事理。終,窮究、窮盡)詮旨(闡明要旨),風行(像風一樣散布開,此指政令迅速傳播)冰釋(像冰融解消散,不留痕跡,此指問題徹底解決)焉。
譯文:
但只要拿著簡短文件,手握半本書籍,就能靠著紙上文字窮究事理、闡明要旨,使國君的政令迅速傳播,學生的問題徹底解決。

◎因為有紙可以傳遞資訊、記載知識,政令得以快速傳播(君與民通→風行),問題得以解決(師將弟命→冰釋)。

覆載本指天地養育包容萬物,此代指天地)之間之藉有楮先生紙的別名。楮樹的樹皮可用於造紙,韓愈作毛穎傳時以物擬人,稱「紙」為「楮先生」)也,聖(聰明的人)(愚鈍的人)都)(嘉許)倚賴)之矣。
譯文:
天地之間多虧有了紙,聰明和愚鈍的人都受惠於它。

「楮先生」也稱為「楮知白」。宋.陸游村居日飲酒對梅花醉則擁紙衾熟睡甚自適也詩:「孤寂惟尋麴道士(酒),一寒仍賴楮先生。」
唐.韓愈
毛穎傳為一篇戲謔式的諷刺文章,文中以物擬人,以「毛穎」指毛筆,稱「紙」為「楮先生」,稱「墨」為「陳玄」,稱「硯」為「陶泓」。(陳玄幼學瓊林卷三「宮室類」:「墨曰陳玄,又曰龍劑。」陶泓,硯有陶製者,且有盛水下凹處,故稱。泓,水深廣貌)


身為竹骨與木皮,(去除)其青(青色外皮)而白(此指白紙)乃見(音ㄒㄧㄢˋ,通「現」,顯現),萬卷百家,基(基礎)從此起。
譯文:
紙的主要成分是竹桿和樹皮,除去青色的外皮後製成了白紙,眾多的書籍和各家的思想,得以傳世的基礎就從這裡建立。

◎身為竹骨與木皮,殺其青而白乃見:大略介紹紙的主要成分原料及製作過程。
◎萬卷百家,基從此起,點出紙承載文字、擔負起思想的功能。


其精(精緻)在此,而其粗(粗糙)(用,發揮作用)於障風(擋風)護物(包裝物品)之間。
譯文:
紙張中精細的用在書籍上,粗糙的則用在擋風和包裝物品上。

◎指出紙還有生活日用等不同用途,紙張依質地精粗而有不同的功能。
◎殺青的意義:
(1)古代製作竹簡的步驟。如: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劉向.別錄)
(2)指製茶工藝的製程工序之一。
(3)指書籍定稿或著作完成。如: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定以殺青。(劉向.戰國策.書錄)
(4)指電影拍攝完竣或電視劇製作完成。


(造紙一事)已開於上古,而使漢、晉時人擅名記(享有名聲與後世的記載。擅,據有)者,何其陋(見識淺陋)哉!
譯文:
殺青一事(造紙術)早在遠古時期就出現了,卻讓漢代、晉代的人享有名聲與後世的記載,這種見識多麼淺陋啊!

◎說明造紙術的歷史源遠流長,並非一時一地一人所發明,所以不應歸功於特定一人(指東漢蔡倫)。
◎從東晉至南朝,中國造紙業獲得相當進步。與提倡紙張變革及進行紙張改良的人物如:葛洪(西晉~東晉)、范寧(東晉)、桓玄(東晉)、張永(南朝宋)。


紙.png
上圖:手工紙



附錄

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促使文化轉播的重要發明。

在沒有紙之前,遠古的祖先用龜甲、獸骨等在上面刻出一些痕跡作爲記事,這就是甲骨文。在商、周時代,文字是鑄在青銅器上,稱爲鐘鼎文。大約到春秋時代,人們採用竹片或木片來記事,叫做簡牘,但是竹木片上也寫不了幾個字,因此一篇文章或一部書要用繩子把很多竹木片連起來才湊得成。好幾片簡牘綁在一起後叫做「冊」,冊是象形字,就像把竹木片用繩子串起來的樣子,所以我們現在有時會把一本書叫做一冊書。「簡牘」比起甲骨、青銅器輕便的多,但仍然有缺點,用竹木片編成檔案或書籍,翻閱起來十分麻煩,而且攜帶不便。

在紙還沒發明以前,跟簡牘差不多同時使用,又比簡牘更輕便的是「縑帛」,這是一種絲織品,可寫可畫,而且可以捲起來。但是價格昂貴,一般百姓是根本用不起的。簡牘笨重,縑帛昂貴,因此紙最大的好處就是攜帶方便又不笨重,而且價格人人可以負擔。

一般認爲東漢時蔡倫造紙成功,是中國有紙的開始。但這說法不完全正確,只能說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進者,但紙的發明應該遠在他之前。

蔡倫於漢明帝時入宮,後任職監督宮廷物品製作的職位(尚方令),開始接觸造紙技術。縑帛費用高昂,而竹簡又笨重,使用上並不便利。於是蔡倫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其改良造紙的技術,使得造紙原料的來源和種類都豐富很多,生產量也大為增加,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蔡倫上奏造紙術的改進成果,和帝非常讚賞,並向各地推廣改進過的造紙技術。這種新方法很快便推展開來,一般老百姓也能使用,不只能用來書寫,還可以運用在手工藝以及一般日常生活的用途上。漢安帝元初元年(114),蔡倫被封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紙稱為「蔡侯紙」。

【文章出處】
《教你看懂天工開物》(高談文化出版)
2005-07-15
作者:許麗雯


活字印刷.jpeg
上圖:活字排版


附錄

天工開物.卷十三.造皮紙


凡楮樹取皮,於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 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藁十三,用藥得方,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衡(橫)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窗格者,曰「櫺紗紙」(糊窗格用的綿紙。櫺,音ㄌㄧㄥˊ,欄杆或窗上的木格子)。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其次曰連四紙(元人費著《蜀箋譜》云:「凡紙皆有連二、連三、連四。」連四紙又名連史紙,色白質細,產於江西、福建等地)。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藁(稻稈)摻和而成料者,曰揭帖(明朝制度,內閣各部直奏皇帝的機密呈文)呈文紙。芙蓉等皮造者,統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北供帝京,產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蕩成。若櫺紗,則數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畫幅,先用礬水過,則毛茨不起(表面不起毛。茨,音ㄘˊ。紙以逼簾者為正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猶存也。朝鮮白硾(硾,音ㄔㄨㄟˊ,敲打)紙,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抄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覆於炕面,其下爇火,使石發燒。然後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紙(蠲,音ㄐㄩㄢ,免除,指免除賦役。糨,音ㄐㄧㄤˋ,糊狀物,糨糊。因為提供此紙者可免其賦役,故名)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唐女詩人薛濤晚年居四川成都浣花溪,創意推出粉紅色長方形小紙寫詩,後人稱「薛濤箋」),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

【文章出處】
《天工開物》
造皮紙
原作者:宋應星


根據天工開物殺青的內容,當時紙張根據成分不同,有不同名稱:以楮樹、桑樹等樹皮造出的紙,稱為「皮紙」;利用竹纖維造出的紙為「竹紙」。兩種紙張依據質地及原料各有不同用途。

1.竹紙:粗糙者可作為火紙(祭祀鬼神所用的紙錢)、包裹紙;精細者以細竹料製成,可作為柬紙,用於信件、請帖、名片等。其中,最上等者稱官柬紙,富貴人家作為名片使用,將此種紙染紅後,便可用作辦喜事的吉柬紙。

2.皮紙:最上等的皮紙為「櫺紗紙」,是用來糊窗格的紙;其次為「連四紙」,色白質細。木芙蓉等樹皮製成的紙稱「小皮紙」,多用於糊製紙傘、油傘。


天工開物:造紙.jpg
上圖: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造紙.jpg
上圖: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造紙.jpg

上圖:天工開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