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jpg


歷代「詠史詩」的發展與特色

界說與起源

「詠史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別具特色的作品,它是作者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為題材,抒寫情懷、發表議論或借古喻今、借古諷今的詩篇。

雖然《詩經》和《楚辭》已包含詠史的成分,但真正的詠史詩卻是由東漢班固開創。班固晚年在獄中所作以西漢少女緹縈救父的史實為題材的〈詠史〉,是中國第一篇詠史詩,也是五言古詩之祖,鍾嶸《詩品.總論》曾批評它缺乏文采。這種批評雖不無道理,但由於此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也頗為精鍊,作為詠史詩首創之作還是很難得的。


發展與特色

自東漢以後,歷代都有才華傑出的詩人創作詠史詩,促成詠史詩的繁榮與發展。

1.兩漢專詠史事,詠史與詠懷涇渭分明

「詠史詩」在歷史上的發展演變來看,把「詠史」作為詩題,始於東漢初年的班固。但班固的〈詠史〉僅詠緹縈救父一事,其寫法不過是聯綴史傳,很像「傳體」,幾乎可以稱之為一篇「五言記敘文」,再加上文辭質直,所以被鍾嶸譏為「質木無文」。《昭明文選》選錄九家二十一首「詠史詩」,但班固的〈詠史〉未被選入。〈文選序〉主張選文標準要「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蕭統,恐怕也認為班固〈詠史〉是質木無文。

本詩主要情節梗概:父親有罪,押到長安。緹縈上書,文帝感動。廢除肉刑,父親得救。按照事情發展先後順序平鋪直敘,質樸無華,渲染修飾少,情節單一,以敘事為主。不像後世文人的「詠史詩」多議論抒情。


到了建安時代,曹植、王粲均有「詠史」之作,雖然文采悱惻超過班固,但寫法依然是專詠一事,就史事論史事,此時的「詠史」與「詠懷」仍然是涇渭分明。

2.西晉結合詠史與詠懷

西晉詩人左思的〈詠史〉八首,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左思,是詠史詩的名家。其代表作〈詠史〉八首,繼承漢、魏詠史詩的傳統,並進行新的創造,把詠史和詠懷完美地結合起來,借古諷今,對長期以來「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門第社會弊病,進行尖銳的批評,形成所謂「左思風力」的藝術特色。左思的〈詠史〉將詠史、詠懷二者水乳交融地結合,寫成規模宏大的組詩,真正開拓了「詩史」藝術領域,對後代詩歌發生深廣影響。

3.盛唐創詠懷古跡之典範

漢、魏、晉、南北朝的詠史詩,都是以五言古詩的形式創作。到了唐代才出現以近體詩(五、七言絕句和律詩)形式創作的詠史詩。杜甫在採用七律的形式創作詠史詩的同時,將詠懷和吟詠古跡結合起來,豐富了詠史詩的內涵。如蜀相以精鍊、生動的語言,結合成都 武侯祠的景物描寫,與熱烈的抒情和精闢的議論,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塑造了光輝的形象。又如七律〈詠懷古跡〉五首,也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成為後世詩人創作「詠懷古跡」詩篇的典範。

4.晚唐借詠史以諷今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步入由盛變衰的中、晚唐時期,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許多詩人除了創作直接反映現實、表現民間疾苦和針砭時弊的詩篇外,也常常創作詠史詩借古諷今,希望引起朝廷的重視,以改善政治。這是中、晚唐詠史詩空前繁榮的社會背景。

這時期先後出現的許多優秀詩人,如劉禹錫、許渾、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都寫過不少精彩的詠史詩。這時期的詠史詩,絕大多數是形式短小靈活的七絕創作。晚唐詩人胡曾,甚至以「詠史詩」名集,創作數以百計的七絕詠史詩,全唐詩就錄載了一百五十首。但造詣最高的是號稱「小李杜」的李商隱與杜牧,他們創作的許多詠史詩,語言精警,形象生動,思想敏銳,發人深省。在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5.宋代詠史兼含議論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也是寫詠史詩的能手。由於他閱歷豐富,精通歷史,博學深思,他的詠史詩立意不凡,見解深邃,常發人所未發,如賈生、宰嚭等,特別是以七言古風形式創作的〈明妃曲〉二首,別開生面,刻劃了明妃栩栩如生的形象,深入表現了她的內心世界,是十分出色的詠史詩。

6.元代詠史多含故國、隱逸之思

從南宋到元、明、清以至近代,也先後出現過大量優秀的詠史詩。元代為了限制漢人參政,從元太宗起,廢除科舉近八十年,使得想以科舉進身的讀書人失去希望,地位也直線下降。此外,元代前期詩人大多由宋、金入元,有濃厚的遺民色彩。因此,元代詠史詩一方面時時流露出故國之思、滄桑之感,以耶律楚材的〈過沁園有感〉、劉因的〈宋理宗書宮扇〉、白溝、趙孟頫的〈岳鄂王墓〉等為代表。另一方面(主要表現在元曲上)感嘆世道無常、嘆世刺時、棄世歸隱的作品明顯增多。

7.明代詠史題材廣泛、感情深沉

明代詠史詩作前接宋、元,後啟清代。明初的劉基、高啟,中期的李夢陽、王世貞、何景明,晚期的陳子龍、顧炎武、屈大均等,都寫了不少詠史名篇。明代詠史詩題材更加廣泛,從先秦到宋、元都是吟詠的對象,其中明末諸家之詩,感情尤為深沉。

8.清代詠史多元豐富,再創高峰

清代是繼晚唐之後詠史詩的又一高峰。清初曾屈節仕清的大詩人錢謙益、吳偉業等,由於特殊的遭遇,其詠史懷古之作曲折反映了故國之思和內心之痛。而鴉片戰爭前後的林則徐、龔自珍和清末變法維新時期的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詠史之作,更是借歷史而發憂國之思與強國之願。如吳偉業的〈過淮陽有感〉、黃景仁的〈秦淮〉、龔自珍的〈詠史〉、黃遵憲的〈田橫島〉、康有為的〈秋登越王臺〉等,都是詠史詩力作,堪稱中國古代詠史詩之輝煌的終結。


荊軻刺秦王東漢壁畫.jpg
上圖:荊軻刺秦王東漢壁畫


【參考資料】
《歷朝詠史懷古詩》(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
編者:杜立
《歷代詠史詩》(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編者:黃益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