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郁李(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選自同名詩集《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第六輯,輯中有八首臺灣小品,本詩副標題為「東臺灣小品之一」,作者鄭愁予。
鄭愁予是一位愛好登山的人,也寫下許多登臨之作,只是不曾妥善蒐集而散佚。他把自己的山水詩作獨立為「愛自然」這一塊。因為愛自然,而歌詠自然,從而感受鄉土之美,寫出眷愛,便形成了這首詩的另一主題意識。
本詩由花蓮太魯閣遠眺周遭山巒的景象,展現坐擁天地的寬廣胸襟、悠遊山水的超然心境,也寫出了對台灣鄉土的眷愛。詩中「雪花合歡在稜線╱花蓮立霧於溪口」,鄭愁予以簡單的對偶句式,將東臺灣的經典美景納之於筆下。「坐看峰巒盡是花」將巨大的峰巒比喻為中央山脈這粗枝大葉上綻放的花朵,把「擁懷天地」一語中的「擁懷」二字,發揮至極,鄉土之愛與天人合一的哲思,於焉渾然一體。全詩語言明淨樸素,清雅雋永,富於禪趣。
以下為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上圖:由太平洋遠眺花蓮清水大山,蘇花公路由其山腳下通過(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遠眺清水大山日出,燈火處為花蓮市(圖片引自網路)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東臺灣小品之一
山巔之月
矜持坐姿
擁懷天地的人
有簡單的寂寞
而今夜又是
花月滿眼
從太魯閣的風檐
展角看去
雪花合歡在稜線
花蓮立霧於溪口
谷圈雲壤如初耕的園圃
坐看峰巒盡是花
則整列的中央山脈
是粗枝大葉的
【作品出處】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作者:鄭愁予
【作者簡介】
鄭愁予(1933年12月4日-),本名鄭文韜,祖籍直隸寧河,出生於山東濟南,為鄭成功十一代後裔,台灣現代詩詩人。紀弦創立現代詩社,鄭愁予為發起人之一。鄭愁予生於軍人家庭,幼年歷經戰亂,隨父親四處遷徙。少年時來臺,落腳新竹。省立行政專科學校(今臺北大學)畢業後,曾任職基隆港務局。後應邀赴美入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等校。現已退休,並返臺定居,任教於金門大學、東華大學等校,致力於推廣文學。鄭愁予十四歲開始寫詩,十六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他的詩歌風格可略分為前後期,前期擅長抒情詩,融古典於現代,筆觸輕靈柔美而情懷浪漫,在現代派中獨樹一幟;後期生命體悟更為深刻,風格轉為沉靜、冷肅,感性與知性兼具。曾獲國家文藝獎。著有詩集夢土上、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鄭愁予詩集等。其詩作名句廣為流傳,也被改編為樂曲傳唱。
(圖片引自網路)
段落翻譯
(一)寫月
山巔之月
矜持坐姿
◎以「月」帶出夜晚的沉穩寧靜,營造本詩的場景氛圍。
◎想要看到山巔之月,多數人都會想要站起來看,希望與月的距離越近越好,但此時卻是矜持著坐姿。
◎「矜持坐姿」未寫出主語,故「矜持坐姿」的可能是「月」、「人(我)」,也可能兩者皆是,留給讀者解讀的趣味。
◎詩中盡可能地避免加入主語,例如「山巔之月╱矜持坐姿」,是人矜持坐姿?還是月矜持坐姿?詩人不言明是人是月,其實便有融合月與人的用意(天人合一)。矜持坐姿的,是人,也是月。
◎二句以冷然的筆觸,寫出月與人的沉靜之感,隱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圖片引自網路)
(二)寫人
擁懷天地的人
有簡單的寂寞
◎這二句可理解為「人有簡單的寂寞,才能擁懷天地」。
◎因為沒想要獨佔,所以便擁有全世界;隻身於浩瀚的世界,所以感到寂寞。
◎這樣的寂寞是簡簡單單的,沒有太多複雜的思索,沒有太多複雜的情緒,只是簡簡單單坐著看花。
◎以心靈的視角觀之,舉目所見的天地萬物,彷彿都在懷中,故言「擁懷天地的人」。
◎因為洞澈生死,對物體(客觀存在)的執著亦放下,天地山水皆成為審美對象(主觀存在),人才有可能擁懷天地。
◎每個人在天地間是如此渺小,點出詩題「寂寞的人」。
◎寂寞是每個人各自需面對的生命課題,無可逃脫。寂寞雖無可逃脫,但若能擁懷天地,與自然冥合,則物與我也可以都是無盡的,
◎此二句點明全篇詩旨。寂寞之中有看不見的豐盛,因為擁有寬闊曠達的胸襟,所以「人(我)」雖然寂寞,卻不空虛。
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三)透過「展角看去」的景象,帶出「花」
而今夜又是
花月滿眼
◎此二句為過渡,將視角由仰觀月亮,轉向俯瞰大地,也呼應詩題「看花」。引領下節的「坐看峰巒盡是花」。
◎詩中的人原本想要賞月,但最後竟發現花月滿眼,坐看峰巒盡是花。
◎在生活中原來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卻在不經意中錯過,人們常常無視於這些美好,只將生活焦點著重在狹隘的目標。
◎越想要得到,就越得不到,心放下了,才看得到花月滿眼,才發現得到的,是比當初盲目追求更美的風景。
◎學會放寬自己的視野,多用心去看、去體會周遭的美好,不管風景再美,如果自己沒有注意到,是永遠感受不到自己其實很幸福的。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那樣的寂寞其實也是一種快樂,代表自己的心已經慢慢沉澱了,生活之所以充滿煩惱,是因為有太多的慾望,因為無謂的追求,讓自己增添許多煩惱和不快樂,也將生活變了複雜,把自己抽身於慾望之外,享受簡單的寂寞、簡單的快樂,要放下它,才能得到它。
從太魯閣的風檐(受風吹拂的廊簷)
展角(古代官帽後部的附件,向尺狀向兩邊伸展)看去
◎第三節除「展角看去」一句外,皆低一格書寫,一則顯示從太魯閣峽谷的視角看去的景象,再則顯示地勢高低的落差,藉此使景物形象化、立體化,視覺的效果更凸顯。
◎將太魯閣視為風檐,檐角翹起,宛如官帽的展角延伸出去,也帶動人的視覺往外延伸,可以眺望更遠處的山巒。
◎詩人擁懷天地,也與天地冥合。詩人已化為一個巨人,巨人延著屋簷望去,合歡山、立霧溪皆為眼中景色,雲海像一座園圃,雲海中的山峰如花,而整列的中央山脈是粗枝大葉的。
雪花合歡在稜線
花蓮立霧於溪口
◎太魯閣、合歡、立霧溪指出本詩所描繪為臺灣東部。從山巔遠望,四處美景,盡收眼底。
◎「合歡」、「立霧」一來指地名,二來轉換詞性,分別有一同歡樂、立於霧起處兩層含意。運用雙關、轉品技巧,將花東景色立體化、形象化地呈現出來。
◎書寫壯闊自然之美的作品,並不少見,但除了文字的描繪之外,還可以透過詩句排列,來達到立體呈現的形式之美。詩人將「展角看去」一句凸顯而出,其前、後方的詩句,以低兩格的形式排列,將那如山起伏的地理形勢立體化,也形象的呈現「展角」這一語詞,善用詩句的形式美。詩句錯落排列,宛如峰巒凸起,將起伏的地勢變為立體,呈現詩歌句式的「建築美」。
◎全詩用字簡練,音節輕短,給人一種簡單清冷的感覺。「雪花合歡在稜線╱花蓮立霧於溪口」運用了雙關法。雙關亦是詩常用的技法,但在本詩中它只是一個小小的花招,並非全詩的精彩處。
上圖:太魯閣峽谷(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合歡山雪景(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太魯閣峽谷立霧溪(砂卡礑)(圖片引自網路)
(四)寫山
谷圈雲壤如初耕的園圃
◎山谷間湧動的雲海,宛如一畦畦農人初耕時圈圍的土地。
◎巧妙的譬喻,是這首詩最為人稱道的亮點,也因為譬喻的點染,將凝然冷肅的哲理氛圍,化為有溫度的鄉土眷愛。
◎以「初」字凸顯所見遠離塵煙,幾近洪荒的原始美感。
◎本詩通篇只有「谷圈雲壤如初耕的園圃」是較長的句子,其餘皆是精簡的短句。
坐看峰巒盡是花
◎寫出下半詩題「坐著看花」。
◎揭曉「花」就是山。以俯瞰視角,將山巒景色比喻為園圃中的花及枝葉,呈現壯闊、美麗的景致。
◎因為居高臨下,巨大的峰巒在雲海中,宛如花朵。
◎峰巒,是巨大的,一般人很難將峰巒和花聯想在一起,但詩人充分掌握了俯瞰視角,正是因為居高臨下,巨大的峰巒在雲海中,才會宛如花朵,讓人不禁折服於詩人奇詭的想像。
則整列的中央山脈
是粗枝大葉的
◎「坐看峰巒盡是花」這譬喻的妙處,還待最後兩句「則整列的中央山脈/是粗枝大葉的」加以補充,才更見圓滿。中央山脈為臺灣之脊梁,在詩人的俯瞰之下,遠近峰巒既如開在初耕園圃上的花朵,則中央山脈當然就是支撐花朵穩穩綻放的「粗枝大葉」了。
◎臺灣的脊梁中央山脈如同枝葉般,支撐著宛如花朵綻放的峰巒,寫出中央山脈的粗獷、豪邁,令人對大自然造化之功升起一股崇敬之情。
◎以「矜持坐姿」的人為中心,有仰觀和俯瞰兩種視角:仰觀夜天有明月相照,心中擁有「簡單的寂寞」,此體現「寂寞的人坐著」的詩題;接著詩人藉由「而今夜又是/花月滿眼」過渡,將視角轉向俯瞰大地,以「坐看峰巒盡是花」,呼應詩題「坐著看花」。也藉由這樣的過渡,把一份讚嘆天地自然的「自然之愛」,轉化為眷愛歸屬的「鄉土之愛」。
◎鄭愁予在〈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後記〉說:「當人類洞曉其在生存中鬥爭的境況,簡單的寂寞不就是死亡的領悟?那麼所有的界說在移情之外,如何能得脫得出這山水詮釋?」
◎焦桐便評介《寂寞的人坐著看花》說:「這部詩集所建構的山水景觀,帶著一定的哲學高度,從借景、融景、變景到入景,乍看有點危疑險奇的布局,忽如山路轉彎,豁然開朗。」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這一時期的鄭愁予在詩裡寫下出對生活、對自然深刻的體悟,表現出道家的豁達與不經意的禪悟,充分顯示出詩人智慧的圓熟。
◎除了「形象準確」,鄭愁予的作品向來也以「聲籟華美」著稱。再以鄭愁予對詩作音樂性和節奏感的領會來理解,這首詩的節奏無疑地是舒緩的、淡遠的,聲情也是悠閒的、輕鬆的,甚至帶點老僧入定的味道。詩人以極其清簡的文字,提供讀者最豐富的想像,和最醇厚的哲理韻味,無怪乎學者給予「豪華落盡見真淳」的高度評價。
【說明出處】
1.《高中國文第一冊備課用書》(東大出版)
〈現代詩選.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主編:顏瑞芳
2.〈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讀後感〉
2011-01-14
網址:
https://ch-cgu.666forum.com/t114-topic
作者:曹芳穎
【作者簡介】
曹芳穎,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現為長庚大學皮膚科醫師。
(編者註:以上取材內容文字及段落已重新編輯)
上圖:玉山杜鵑(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中央山脈北一段(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圖片引自網路)
賞析
相較於詞語典麗的錯誤,寂寞的人坐著看花一詩顯得淳淨素樸,寫出了對臺灣鄉土的眷愛,以及悠遊於山水的超然胸懷。詩分四節:第一節寫月,第二節寫人,第三節通過「展角看去」的轉折,結合人與環境,第四節寫山。這一首詩綰合了天、地、人三者,展現天人合一的哲思。詩題本身就充滿玄機——這寂寞,不是一般的寂寞;花,也不是一般的花,關鍵就在於人的胸襟。
一、人:「擁懷天地的人/有簡單的寂寞」是全篇詩旨。詩人用「擁懷」而非「坐觀」,可見所要呈現的不只是視覺的角度,更是心靈的角度──人在天地之間如此渺小,但胸懷卻可以包羅天地,偉大曠達!在一、二兩節中,詩人以清簡的文字,創造了空間的遼闊與意境的高遠,流露出不經意的禪趣。
二、花:在第三節中,詩人只用了「花月滿眼」的籠統敘述,直到第四節才直指:「峰巒盡是花」,出人意表的想像讓人驚豔,將心靈的視野無限延伸,最後連壯闊的中央山脈都收束進來,成了粗枝大葉,穩穩地讓如花的峰巒開散著。
三、寂寞:這番坐擁天地無欲、無求、無我,簡單的快樂,難以言喻,唯有能與自己獨處的人,才能在靜寂之中領略一二。所以這寂寞,並非空虛、孤獨,反而是一種靜謐,一種心靈的富足。詩人於此寫出了他對於生命的領悟。
鄭愁予的詩和時代、環境有很深的關聯,但無論是閨怨詩中思婦的寂寞,還是行旅詩中遊子的寂寞,都在浪漫瀟灑中有著俠氣豪情,能將孤獨與美融於一爐,形成他獨特的風格。
【賞析出處】
《高中國文第一冊備課用書》(東大出版)
〈現代詩選.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主編:顏瑞芳
(圖片引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