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png


味之道──用藥

自古醫食同源,《內經》見載。凡藥具四氣五味,功在歸經調理。君臣佐使,必須依照個人症狀體質等等判定用量,不可分毫相差。但入於食飲,似乎就有一種養於未然的意味。春肝夏心秋肺冬腎,分屬木火金水,而健胃開脾卻又是四季之事。譬如培土植栽,暢旺氣血,氣血兩旺,本固元堅,自然得保健之效。

操危慮深,除了醫家之外,最屬母親。慈母保赤子,呵護周全,總希望他一生無災,禦病於未形。孩提時期味覺不全,好惡分明,吃藥固然是苦,吃藥膳更加痛苦。前者病在己身,病癒可不復用;後者憂在娘心,竟無可推諉。秋冬之交十全大補,少年時代轉骨祕方,抗過敏故烹蛙留皮,增智力故頭髓煲湯。一吃數年下來,身形未見增長,倒是聞及藥氣便潰然思逃,改投速食懷抱去也。

等到年歲漸長之後,慢慢懂得了此中滋味。雖說有草為樂,未必真是因病用藥,譬如韓國吃人參雞,參之甘溫僅作為調味,日本以青紫蘇佐魚生,芳香去腥亦無關解毒,但對台灣母親而言,使棗用耆,蟲草當歸,無非疼惜關愛。思及此意,心下也就多了一分溫暖。

每當路過夜市,藥燉排骨的氣味飄然充盈街路。褐色藥湯苦甘芳香,常令我想起當年燉煮藥膳的母親身影,忽然就,濕了眼眶。


中藥.png


【作品出處】
《聯副電子報》
〈味之道──用藥〉
2013-05-21
網址: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37243/web/
作者:吳岱穎
【作者簡介】
吳岱穎(1976-2021),台灣省花蓮縣人,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台北市立建國中學國文教師,擔任建中紅樓詩社指導老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花蓮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擔任教師期間
曾獲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著有詩集《明朗》、《冬之光》,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與孫梓評合編《國民新詩讀本》。2021年6月19日因心肌梗塞在睡夢中辭世,享年45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