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png


後唐莊宗李存勗因寵信伶人而亡國?揭露〈伶官傳序〉被掩蓋的真相

中學課本中的〈伶官傳序〉,讓很多人都認識了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勗,歐陽脩在文章中總結了後唐莊宗李存勗得天下而後失天下的歷史教訓,將後唐莊宗身死國滅的原因歸結為寵信伶人(編按:傳統指演戲的人,也稱優伶),誅殺功臣,「智勇多困於所溺」 ,最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李存勗也因此成為了一個無道昏君的典型,背上了千古罵名。

從表面來看,李存勗確實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
(編按:指郭從謙手裡,然而一個如日中天的王朝僅僅3年(編按:五代後唐立國十五年)就由盛而衰迅速傾覆,真的只是因為「伶人亂政憂」這麼簡單嗎?

後唐莊宗李存勗(885年—926年),沙陀族,山西應縣人,本為朱邪氏,小名亞子,五代時期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編按:後追封為後唐太祖)之子。


唐天佑五年(908年)李存勗繼晉王之位,從困守晉陽孤城的絕境,經過15年的征戰,北卻契丹、南擊朱梁、東滅桀燕、西服岐秦,一步一步使得晉國逐漸強盛起來,就連世仇後梁太祖朱溫都不得不感嘆「生子當如李亞子」。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稱帝,國號叫「唐」,史稱後唐,並於同年十二月奇襲開封滅梁朝,定都洛陽。同光三年九月(925年),李存勗揮師攻蜀。後唐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佔領成都,前蜀主王衍出降,前蜀亡。這時,後唐的疆域約為今天的河南、山東、山西三省全境,河北、陝西大部,以及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的一部分,還有川渝的絕大部分,是五代十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然而僅僅半年之後,同光四年(926年)2月魏州(今河北大名)兵變,大將李嗣源率領的平叛軍也發生譁變,李存勗決定親征平叛,結果從伶人提拔成將領的指揮使郭從謙也發動叛亂,李存勗身中流矢而死,史稱「興教門之變」。


很多人認為李存勗之死是因為寵幸「伶人」,任用宦官,誅殺功臣,歐陽脩的一篇〈伶官傳序〉,更是將這位有望統一中國的一代戰神當成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反面典型。然而後唐莊宗真的只是個沉迷於戲曲、寵用伶人的昏庸無知的君王嗎?

實際上,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為了「削藩」。藩鎮割據是困擾各代王朝的棘手問題。為了防禦外敵、鎮守地方,有時候會賜予諸侯王、將領以軍權、行政權、財政權等權力。但這往往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比如漢初吳楚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問題困擾了中國200多年。直到後唐莊宗去世60多年之後的宋朝,才算是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吸取歷代削藩得失,大力限制武將的權力、地位,成功的消除了藩鎮割據問題,但卻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對外屢屢戰敗。


後唐莊宗為解決藩鎮割據問題,採取了重用伶人宦官和新官僚的措施,讓依附於皇權的伶人和宦官去藩鎮給節度使當監軍,甚至破格提拔兩個伶人當刺史,分擔和限制軍隊和功勳貴族的權力,直接削弱了節度使的權力。這一招恰恰觸動了沙陀軍事集團等藩鎮們的根本利益,故而在河北發生連鎖性的動亂後,他們拋棄了李存勗,轉而擁立李嗣源(編按:後唐明宗,李克用養子,繼後唐莊宗為第二任帝)以為其利益維護和協調的代理人

所以,寵信伶人這些所謂的壞毛病根本不是李存勗之死的主要原因,說到底還是李存勗削藩才導致軍隊謀反,致使他所做的一切都顯得是錯誤的了,史書和現代人大多苛責李存勗滅梁後耽於優伶,其實是本末倒置


此外,歐陽脩寫〈伶官傳序〉的目的並不是分析後唐莊宗敗亡的原因。歐陽脩編纂《新五代史》為的是「垂勸戒,示後世」,〈伶官傳序〉中所言「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其實是在含蓄地提醒宋王朝的統治者,應該從廣泛的意義上汲取李存勗因寵幸伶人而身死國滅的教訓,以免蹈李存勗的覆轍。

歐陽脩的〈伶官傳序〉還有一個隱晦的目的。官修史書,慣用春秋筆法,為尊者諱。歐陽脩所在的北宋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和後唐李嗣源通過「鄴都兵變」奪得李存勗皇位如出一轍。為體現新王朝奪取政權的合法性,只有盡力抹黑前朝,來證明兵變只是為了弔民伐罪,興仁義之兵,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新舊五代史皆為宋人所做,而後唐「鄴都兵變」和北宋「陳橋兵變」相隔不過34年,歐陽脩所做〈伶官傳序〉難免有抹黑前朝,為本朝塗脂抹粉之嫌。

李存勗英雄一世,幾乎統一中國,卻被兵變殺死,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事情,而李存勗之所以遭受兵變,就是因為他試圖削藩,利用監軍等控制藩鎮以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措施極大地侵害了各地節度使的利益,致使其統治迅速瓦解,至於沉迷戲曲、寵用伶人等等原因,都是勝利者書寫歷史時的刻意抹黑罷了。

延伸閱讀:
禍患積於忽微,智勇困於所溺----歐陽脩:五代史伶官傳序(翻譯)

【文章出處】
《雪花新聞》
〈後唐莊宗李存勗因寵信伶人而亡國?揭露《伶官傳序》被掩蓋的真相

2018-10-12
網址:

https://www.xuehua.us/a/5ebb385e86ec4d2e14d4d18b?lang=zh-hk
作者:不詳

後唐莊宗.png
上圖:後唐莊宗李存勗


附錄:後唐莊宗李存勗生平

李存勗(音
ㄒㄩˋ),山西應縣人,沙陀族,本姓朱邪,
後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長子。他自幼擅長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朝朝廷報功,得到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李克用受唐懿宗賜以李姓,而改姓李。李存勗小名「亞子」,藝名「李天下」,以勇猛聞名。

李存勗成年後狀貌雄偉瑰麗,勇敢善戰,熟知戰略要術。他又喜愛音樂、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割據混戰,佔據河東(山西)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溫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勗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溫。

李克用病死後,李存勗襲晉王位。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裡,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裡,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任務。李存勗的用兵之奇,使梁太祖朱溫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生兒子就要生李存勗這樣的兒子,李克用不會滅亡了啊!至於我的兒子,豬狗之輩而已!)」

其後李存勗達成李克用遺志,打敗契丹,攻破燕地,並且攻滅劉守光與劉仁恭父子割據的桀燕政權,並且於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史稱後唐,其後攻滅後梁,統一北方。李存勗以唐朝賜姓為李的合法繼承人身份,打起中興唐朝的旗號,建立後唐,並為唐朝皇帝立廟。李存勗是五代時後唐開國皇帝,後唐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後因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史學家為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歷時十四年。


然而李存勗晚年,自認為已經拚命一生,應該好好享樂,遂荒廢朝政。李存勗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常粉墨登場,並自號藝名「李天下」。伶人大受皇帝寵幸,以至於伶人景進干預朝政。李存勗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強擄魏博士卒們妻女千餘人,怨聲四起。李存勗又恢復舊唐宦官的勢力,本來已經消失的監軍又凌駕於藩鎮之上,導致諸將更大的不滿。李存勗被宦官的讒言所迷惑,誅殺朝廷大臣,後唐朝廷人心惶惶。

李存勗稱帝即位之前,和後梁血戰十餘年,大小百餘戰,作戰英勇異常。但打了天下,卻不懂得治天下,寵幸伶人,重用宦官,又吝於銀錢,不撫恤士卒,後來伶人出身的指揮使郭從謙(藝名郭門高),發動「興教門之變」,後唐莊宗李存勗被殺,死後一名伶人揀丟棄的樂器放在李存勗屍體上,點火焚屍。其失敗之速,亦是罕見。

《舊五代史》則稱讚李存勗是「中興之主」,是唐朝的合法繼承者,但語鋒一轉,隨即批評他「
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伶人亂政、靳吝貨財、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

北宋歐陽修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便是討論李存勗沉溺逸樂、寵信樂官而致亡國的史實,嘆惜李存勗「
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復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規律。


【資料出處】
《維基百科》
〈唐莊宗〉
(編按:內容縮寫)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BA%84%E5%AE%97

臉譜.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