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不「色」限 藍與粉紅
自20世紀中後期開始,「男藍女粉」成為了一個普遍的原則。藍色代表著沉穩、堅強,成為了男性的代表色;粉紅色則給人溫和、柔弱的印象,成為女性化的象徵。從廁所前的標誌到服飾店中展示的衣服大都遵從著這套規則。而近年來這套規則似乎逐漸崩解,不只可以在男裝販賣部看見粉色的服飾,「顏色中性化」的呼聲也逐漸增強。
本段摘要:
◎自20世紀中後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藍色代表男性」、「粉紅色代表女性(女性化)」,成為普遍原則。
關於性別與顏色
不同於近代「男藍女粉」的規則,在20世紀以前顏色和性別的連結似乎沒有那麼強烈,甚至與近代相反。在西方,當時紅色是君王使用的顏色,代表著權力和剛強,粉紅色為較淡的紅色,自然而然就被視為是適合男童的顏色;而藍色在當時被認為是平靜、賢淑的象徵,是女性的顏色。開始確立「男藍女粉」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戰後嬰兒潮以及製造業復甦的雙重影響下,以顏色區分性別變成一種新的行銷手段,服裝製造商抓住人們對於「性別認同」的需求以及追尋「正常」的渴望,於是將藍色與男孩連結,粉紅色與女孩連結,以提供父母一個安心的選擇標準。
本段摘要:
◎在20世紀以前,顏色和性別的連結並不強烈,甚至完全相反。
◎以顏色區分性別,成為戰後服裝製造商一種商業行銷手段。
20世紀以後,「男藍女粉」雖為主流,但也曾被動搖過。1960年代,西方因為女權的興起,開始刻意將粉紅色與女生劃清界線,當時嬉皮風的流行也使社會開始想擺脫原來的刻板印象以及限制,以反骨的心態想要倒轉社會將性別和顏色之間所做的連結。而直至近年,不同於1960年代「唱反調」的作法,由於性別平等以及性別刻板印象等議題受到重視,出現顏色去性化的呼聲,人們開始將顏色的喜好視為個人的選擇,脫離跟性別產生的連結。
本段摘要:
◎1960年代,西方因女權興起及嬉皮風流行,開始刻意挑戰顏色與性別之間的連結。
粉紅色的枷鎖
而社會中「男藍」和「女粉」的連結程度並不是對等的,粉紅色和女性的連結是大於男性和藍色的連結的,亦即粉色被視為是具有強烈女性氣味的、「娘」的,而相對來說藍色比較沒有跟男性以及陽剛氣息進行綑綁,是比較偏中性的顏色。根據微軟設計總經理Joe Hallock 在2003年發表的《Colour Assignment》,其中對於性別與喜好顏色的調查顯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藍色皆為最受喜愛的顏色。
本段摘要:
◎「男與藍」和「女與粉紅」的連結程度並不對等,後者的連結遠遠大於前者。
這就是為何一個男性穿著粉紅色的衣服時總能引起別人的關注,但女性穿著藍色衣服卻顯得稀鬆平常。而這個現象也與社會中的厭女文化與恐同現象有關,當粉紅色被連結為女性化的代表,出現在男性身上時就會引發衝突,人們會覺得穿粉色的男人是「娘」或是與同性戀產生聯想,導致粉紅色成為一個比藍色更具刻板印象的顏色,所以在談論近年「男藍女粉」的崩解時,關於男性與粉色是突破是更值得被探究的。
本段摘要:
◎「男性」與「粉紅色」的連結更難被突破。
粉色男孩的流行
既然「男藍女粉」這套規則是來自於服裝製造商的刻意操作,那近年社會對於這個刻板印象的的擺脫是否也跟商業或時尚業的刻意行銷有關呢?
2018年9月的紐約時裝週,特別引起話題的便是千禧粉色(Millennial Pink)針對男性時裝的捲土重來,不同於去年時裝週的相關報導只提到千禧粉色正風靡時尚圈,本次時裝週法國時尚雜誌《ELLE》於標題特別強調了千禧粉色也流行於男性時裝界,不僅是今年的紐約時裝週,許多時裝發表活動中,只要有粉色與男性的搭配都會引起特別的討論。而時尚產業雖被視為奢侈,卻引領著一般服裝市場的流行走向,當粉紅色的男裝被視為「時尚」,並引起流行,漸漸就消弭了粉色及男性間的衝突。
本段摘要:
◎流行時尚產業讓「男性」與「粉紅色」的連結產生鬆動。
另外,除了時尚產業外,娛樂產業與媒體也能促使流行的產生,無論是歌手或是演員,越來越多男藝人自然地穿著粉紅色衣服或配件,抑或頂著一頭粉色頭髮亮相,有了明星的加持,民眾漸漸能接受男性的粉色打扮,甚至引起模仿效應。
本段摘要:
◎明星加持也讓「男性」與「粉紅色」的連結產生鬆動。
性別平等教育的助力
近年來關於性別平等以及多元性別的議題熱度不減,性別平等教育也邁向成熟。經過社會團體以及政府的推動,許多先前的性別刻板印象被拿出來討論進而破除,而關於「顏色」的議題當然也沒有被忽視,「所有顏色都是中性色」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多數學校會依照學生的性別來規定制服的顏色,而作為教育的第一線,有些學校開始改變這樣具性別刻板印象的規定,像是台中市立文華高中前陣子就宣布男、女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制服及運動服的顏色,不再硬性規定女學生穿著紅色,男學生穿著藍紫色。但這像這樣的規定雖然是一個可貴的突破,卻也引發質疑。有些家長及老師認為校方的做法會引發校園安全的疑慮,擔心男學生會穿著女生制服潛入女生廁所。我認為這樣的擔憂與制服顏色並無直接關連,真正要杜絕此情形發生,應該加強的是關於兩性相互尊重的教育。
本段摘要:
◎學校也從制服及運動服開始,漸漸鬆綁性別與顏色的刻板規定。
兒童產品市場中仍舊明顯的「男藍女粉」
雖然近年性別與顏色的連結漸漸鬆綁,然而比起成人市場,兒童市場中的「男藍女粉」現象仍舊明顯,以百貨公司中的商品為例,成人女性服飾專櫃並不會有粉紅色充滿視線的情形,男性服飾專櫃的色彩呈現大致也算多元,但只要走到嬰幼兒樓層,便可以輕易地用藍色及粉紅色區別男孩玩具區與女孩玩具區。
另外,在購物網站上的兒童服飾區也是如此,女童裝的購物頁面中雖然也有淡藍色的服飾,粉紅色系的衣服還是佔多數;而男童裝的購物頁面則多數為藍色系衣服,鮮少出現粉紅色,甚至有業者分別於男童裝購物頁面設立「休閒藍色」區,女童裝購物頁面設立「秋季粉色」系列,供父母能依照既定的顏色為孩子選衣服。
本段摘要:
◎然而,成人市場及兒童市場中的「男藍女粉」現象,仍舊相當明顯。
由兒童市場明顯的男、女顏色分別可以看出,無論是產品市場或是父母的購物偏好,仍舊沒擺脫先前的刻板印象。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不會替自己選擇喜歡的顏色,就先依照社會的習慣來為孩子搭配衣服(編按:可見教育、自我反省之必要),而這樣的選擇不僅讓兒童用品製造商繼續遵循著「男藍女粉」的規則,也可能造成孩子潛移默化地接收這些刻板印象,在幼稚園至小學的階段產生「女生就該喜歡粉紅色,男生就該喜歡藍色」的既定印象。
本段摘要:
◎父母依照傳統社會習慣來選擇,兒童也同樣潛移默化接收大人給予的傳統。
雖然近年顏色與性別間的連結已被逐漸鬆綁,但想要完全落實「顏色中性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許需要等到有一天人們不會特別注意穿著粉紅色的男性,或是可以在女童專櫃看到多樣的顏色,讓顏色的性別標籤不再是能被商人玩弄的噱頭,才能讓顏色恢復它最純粹的意義。另外,關於性別刻板印象也不只有顏色的議題需要被關注,要達到真正的性別平等必須靠學校及家庭教育共同努力以及政府的配合,才能創造一個尊重各性別的美好社會。
本段摘要:
◎整個社會應學習讓顏色恢復最純粹的意義,「顏色中性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文章出處】
《喀報》
〈性別不「色」限 藍與粉紅〉
2018-09-30
網址:
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13022?issueID=699
作者:許可晴
【重點摘要】
本站。
附錄一:女粉男藍?性別色彩的定義是從何而來?
男孩喜歡汽車,女孩喜歡洋娃娃,這些問題聽起來多麼理所當然。為什麼呢?越簡單的常識似乎越難以解釋。我們或許該從粉色帶給人的印象說起。它是如此的「女孩子氣」,事實上,這個刻板印象到如今仍然存在,即使現在的男人也有粉色的西裝、粉色的襯衫和粉色的褲子,不過絲毫沒有幫助粉色走出「女性化」的定位,人們稱那些應用在男裝上的粉色為「性別模糊的哲學」。那麼這樣的意識從何而來呢?又是誰規定了粉色是屬於女孩的時尚呢?(編按:有一種用「生物演化」看法認為,由於原始人類以狩獵採集維生,男性因身體構造屬於狩獵,以至於看的天空、天氣變化比較多,因此提高對「藍色」的敏感度,藉此提高狩獵的成功機率;而女性較常待在樹林裡採集果實,在一片綠意盎然中需要提高對於「紅、粉紅」的敏感度,增加找到樹果的機率。但此說是否只是「相當然爾」的推測,仍有待探討)
在一本名叫《粉和藍,從美國男孩和女孩的區別》一書中,馬里蘭大學的教授 Jo B. Paoletti 對此做出了解釋,這和人類的育兒方式有強烈的關係。在嬰兒時期,父母們總在衣著上下功夫,此時的性別和衣著顏色沒有太大的關係,直到有一天,父母會忽然意識到「我的天,他們已經長大了,而我給他們穿錯了衣服。」從意識到錯誤的那一刻起,粉色就歸屬了女孩,而男孩則被教育為應當喜愛藍色。但你知道,男性穿粉色曾被人視為是男子氣概的象徵嗎?
在一戰之前,這兩種顏色還沒有成為性別符號,一戰以後,粉和藍才成為了流行文化中性別權力衍生的概念產物。很有意思的是,一戰年間,粉紅色並不是女性化的象徵,在那個時代,粉色的應用範圍是廣於藍色的。比如當時最著名的時裝設計師 Elsa Schiaparelli,粉色是她的代表色。在《大亨小傳》這本1925年的經典小說裡,還著重描寫了這樣一個橋段:「主角穿著一身粉紅色的西裝和他的情婦、情婦的丈夫一起共進午餐。」這個場景曾被現代的讀者解讀為時髦的顏色象徵。而在那個年代,穿上粉西裝的男人並不會被誤會為女性化,反而會被認定為有誠意的人。(編按:1900年代的美國人認為,粉紅色代表強硬、果斷,藍色代表纖細、精巧。《大亨小傳》原著在1925年出版,翻拍的電影中李奧納多有一套粉色西裝)
隨著美國生育潮的來臨,用服飾劃分性別的趨勢變得激烈,服裝商人們開始用性別劃分的概念行銷自己的產品(編按:從行銷的角度切入,一旦幫消費者建立起這種印象,比起提供各種顏色挑選還來的有效),漸漸地,父母被教導為男孩應該穿得像父親,而女孩應該穿得像母親,且必須穿裙子上學。粉色被社會標準從男性身份中強制剔除,男人們開始拋棄明亮的顏色,在社會化中完成了更為激進的男權的轉型。而事實上,美國至今依然是全球男權主義最占主導的國家。
然而歷史總是反復無常的,二十年後(編按:1960年代),女權主義運動開始盛行,女人們又開始反對粉色了,她們拒絕穿著女性特徵明顯的服飾。1970年代左右的兩年時間內,商場裡幾乎看不到粉色衣服,藍色佔領了市場。這股中性風一直流行到1985年,這個時候出生的孩子如今很多都成了年輕媽媽,她們成長在粉色蕾絲、長髮芭比娃娃組成的環境中。而發達的廣告和行銷不斷強化著社會習俗,讓粉色成為了最為明顯的性別標籤。
【文章出處】
《中時電子報》
〈女粉男藍?性別色彩的定義是從何而來?〉
2016-04-06
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60406006113-260804?chdtv
作者:陳慶餘
附錄二:藍即男,紅即女,是從何而來?
上商場、餐廳的廁所時,人們靠貼在門上的男、女圖案外,亦根據圖案上的藍、紅色分辨男女廁。然而,何以藍色象徵男性,紅色代表女性?同樣地,男孩子的玩具、衣服亦多有藍色,女孩的則以粉紅色為主。事實上,顏色本身並無「性別」,一切取決於人,賦予顏色何種「性別」;久而久之,形成集體先入為主的印象。因此人對顏色的定型亦非一成不變。以藍與粉紅為例,紐約時裝學院博物館總監 Valerie Steele 指:「在 18 世紀,上流社會的男孩與女孩,分別以穿粉紅及藍色為主。」原因在當時,粉色被認為是男孩的顏色。
彩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 Color Institute)執行總監 Leatrice Eiseman 闡述:「在舊時的商品目錄及書籍中可以看到,粉紅色是為男孩而設的顏色」、「這與其母色(mother color)紅色有關。紅色色彩強烈,予人鮮明活潑之感,儘管淡化為粉紅,它仍然是男孩的象徵色。」1918 年,名為「嬰幼兒部門(The Infants’ Department)」的雜誌上,更有專欄作者解答母親的抉擇,並指男用粉紅、女用藍乃社會普遍:「因為粉紅色是一種清晰及豐富的顏色,所以更適合男孩。」
男女商品用色逆轉的端倪,可見於上世紀 20 年代。據 Steele 形容,此時美國各地商家在顏色對應性別的描述上,各持不同意見。「曼克頓的 Best & Co 及芝加哥的 Marshall Field,以粉紅色作為男孩的顏色,但曼克頓的 Macy’s 及費城的 Wanamaker’s,卻認為粉紅是屬於女孩的顏色。」歷史學家 Jo Paoletti 認為,二戰後男穿藍,女穿粉紅的「規則」開始主流化,至 80 年代固定。而實際上,為顏色重新「定性」,是出於「性別常態(gender normal)」的營銷策略。當零售行業成功說服顧客,藍色衣服象徵男子氣質、女性則應襯以粉紅,為了符合定型,顧客就會傾向購買特定的產品──從生產和銷售角度來看,這一套自有它的道理。
然而,將性別與特定顏色聯繫,長此下去,則發展成大人操控小孩的觀感;藍等於男,女等於粉紅的觀念深植下一代心中。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兩名研究員早前發表於學術期刊 Sex Roles 的研究顯示,人們可通過向兒童表達某顏色代表的性別,影響兒童對該色的觀感。是次研究找來 126 名 5-7 歲兒童,男女以混合方式分為兩組,各自選擇玩具。工作人員向實驗組描述,綠色是男孩的顏色,黃色則代表女孩。結果顯示,沒被告知顏色與性別關係的對照組中,小孩們只是依個人喜好挑選玩具;實驗組的小孩則會依照自身性別,男的選綠色玩具,女的選黃色玩具。(編按:根據報告顯示,嬰兒成長時對於顏色的分辨與喜好程度,1歲時的男孩、女孩都是偏好藍色,粉色則沒有哪一種性別會特別喜歡,但是到女孩2歲時會開始偏好粉色,男孩則從4歲時開始排斥粉色。2至4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開始注意自己性別的年齡,會開始觀察外界對於性別上的差異,也許是受父母或是整個社會的影響)
由此可見,人對色彩的觀感,往往可以被他人操控,只要某個觀念成為主流,則可能影響下一代。Eiseman 亦持相似意見:「一般來說,年輕一代本身並沒對某些顏色帶性別上的偏見,這也許是上一兩代人所造成的,他們的想法是:粉紅色只適用於小女孩,男孩不應穿粉紅。」不過,主流對粉紅色的「偏見」,或許有望改變。Eiseman 指男性穿著粉紅色衣服的情況正穩步增長,製造商生產的粉紅色 Polo 衫,已使其在男性中,成為流行的顏色。Paoletti 亦希望改變人對顏色的定型,就像今天,即使穿著黑衣外出,亦不會有人認為一定與喪事有關。
【文章出處】
《CUP》
〈藍即男,紅即女,是從何而來?〉
2018-01-25
網址:
https://www.cup.com.hk/2018/01/25/color-gender/
作者:HUGO SZE
附錄三:童裝的顏色性別關聯是怎麼來的?
女孩穿粉色系衣服,男孩穿藍色系衣服,這是誰規定的?是約定俗成的文化沉澱,還是舶來品?原因是什麼呢?
一說陰陽:男屬陽,女屬陰。藍屬陰,紅屬陽。二說冷暖:可能因為紅色是暖色,藍色是冷色調。
那麼,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顏色古往今來是約定俗成的嗎?其實並非如此!
其實,中國古代並沒有什麼流行色。古代常穿的顏色有藍、紅、黃、白、黑、灰、綠。平常老百姓很少穿的花花綠綠的。那個時候大家知道,各個層次的人穿各個層次的服裝、顏色都是很有講究的。不是喜歡什麼,就可以穿什麼的。
民國時期男的穿中山裝和人民服,女的穿的是短衣襟小打扮,帶有鈕牌的。還有改良旗袍比較素的那種,顏色並不艷麗。各式服裝都是在城市、商埠、城鎮廣泛流行。還記得《大染坊》中的染布技術嗎?那時候染布技術並不發達,花布市場也並不熱銷。
在廣大的農村,這些服飾鮮見於市,穿著者更為少見。農村勞動人民的穿著變化不大,仍為傳統的大襟襖、中式褲、白布襪、黑布鞋。他們所穿的衣服從紡紗、織布、染色到剪裁都是在家庭裡手工完成的。所以布料粗糙,款式簡單,色彩單一。
所以,男穿藍女穿粉並不是中國古代,甚至中國近代約定俗成的習慣。
事實上,這只是一場利益導致的營銷。
用粉紅色代表女孩子,藍色代表男孩子的做法,並沒有很長的歷史,上個世紀的後半葉才在美國定型。以前的娃娃,也都不是女粉男藍的。
在美國上個世紀初,童裝都是白色的,並沒有用顏色代表性別的觀念。小孩子們六歲之前都穿沒有明顯性別特徵的白色衣服,小男孩在六歲以前一般也不會剪頭髮。
當時的染色技術不是很好,即便是有顏色的衣服洗幾次就掉色了。所以還是白色的衣服多,而且清洗方便,直接漂白就可以,所以很受歡迎。
顏色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代表性別的涵義呢?是從二戰之後,有大規模的商業營銷的時候開始的。
經銷商和製造商們抓住了人們對「正常性別」(gender normal)的認同心理,並將其轉化成了一種營銷策略。
社會大眾對男性和女性有固定的印象和要求,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性別認同對每個人來說也非常重要。顏色作為外顯的表徵,逐漸有了性別代表意義。
同時經銷商們也發現,將同樣的產品區分為男女用品之後,銷量會增大。有錢能使磨推鬼,顏色代表性別的意識就在金錢的驅動下越來越深化。
世界另一端,當時法國傳統一直是用粉色代表女孩,藍色代表男孩,法國又奠定了整個20世紀的時尚圈的坐標;同時代的比利時和德國的習慣還是用藍色代表女性。
真正讓粉色代表女性這一觀念深化的原因很諷刺,就是上世紀60年代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性開始摒棄之前文化定義的女性形象,開始剪短髮,穿褲子,男性也開始敢於留長髮,穿連體的長袍。具體到嬰兒服飾上,就是對粉色的強烈抵制。1976年到1978年兩年間,美國西爾斯百貨的商品目錄上完全沒有粉色嬰兒服的影子。因為女權運動實在太成功了,所以無意間強化了粉色與女性之間的聯繫。
到了80年代,當年經歷過摒棄性別區分風潮的孩子們長大成人,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反而喜歡上了各種性別特徵明顯的東西。比如,Luvs公司推出了區分男女寶寶的藍色和粉色紙尿褲,結果大賣;新生女嬰的粉色髮帶也是在這時開始流行──嬰兒的腦袋光溜溜的根本不需要髮帶,佩戴髮帶的唯一目的就是告訴周圍人:「這是個女孩」。
這場營銷很快風靡全球,漸漸的粉紅色成了女童嬰兒房的主色調。然而,世界並非就此一成不變。
近年來流行的中性教育,美國通過843位0—3歲兒童的家長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父母很樂意在非性別特定顏色下幫孩子們打扮,此外有82%的父母說他們喜歡穿藍色衣服的女孩。
兒童心理學家阿曼達.古默博士表示「孩子們需要自由地發展他們的潛能,應消除對於男孩或女孩應該做什麼或如何表現行為舉止等先入為主的偏見。」
研究表明:當孩子以傳統的性別定型來打扮自己的時候,往往會得到成人不同的對待。所以,在衣服、玩具和涉及孩子生活的其他領域趨向於更少的性別刻板效應越來越流行。
Box Upon a Time(英國一家兒童服裝公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父母不再認為必須給他們的孩子穿上粉紅色和藍色的衣服了。」「中性的顏色,如白色、紅色、黃色和灰色在我們的客戶中都很受歡迎。」
「事實上,最流行的顏色是白色的,因為有95%的家長選擇了白色作為他們最喜歡的顏色。調查還顯示:紅色、黃色和灰色在父母中同樣大受歡迎。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童裝的顏色性別關聯是怎麼來的?〉
(編按:文字略作潤飾)
2017-02-27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fashion/2qvroyz.html
作者:不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