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黃河
題解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本文為《水經注》的序文。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餘字《水經》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爭議頗多,一說作者為晉代郭璞,另說是東漢桑欽。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地理類。 《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後世已經散失,所以保存了許多早期文獻資料。《水經注》一書首見於《隋書.經籍志》,唐代詩人陸龜蒙有詩「高抱相逢各絕塵,水經山疏不離身」,可見唐代已大為流行。至北宋時已經缺五卷。清代王先謙認為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作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高度文學價值。
《水經》記載的河流僅137條,大量支流被忽略;《水經注》則記錄更小的支流,《注》所記述的大小河流竟多至1252條,是《水經》的近10倍,「漸江水」原本只有「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十六字,《水經注》中的註解竟長達六千字。此外還有五百多處湖泊和沼澤,湖泊類型名稱有14個,即湖、澤、海、坈、陂、浦、淵、潭、池、藪、渚、塘、淀、沼等。二百多處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岩溶洞穴46處,溫泉31處,各種橋梁超過90座,津渡亦有90餘處;建築方面記有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餘處,各種陵墓260餘處,寺院26處。而且觀察得也很仔細,例如對溫泉溫度分5個等級,依次為「暖」、「熱」、「炎熱特甚」、「炎熱倍甚」和「炎熱奇毒」。有些地方詳細記下河谷的寬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等,如洞庭湖「湖水廣圓五百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華池「池方三百六十步」,黃河孟津河段的冰層厚度「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
〈河水〉一篇,專講黃河及其上游水系,是《水經注》全書最長的一篇,凡五卷,佔《水經注》全文的七分之一,《水經注》對二次黃河改道稱之為「大河故瀆」和「王莽河」。〈河水〉卷五甚至描述古印度的恆河、印度河和孟加拉灣的水文地理。
《水經注》不僅講河流,還詳細記載了河流所經的地貌、地質礦物和動植物,所記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鹽、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有20餘種,岩石19種。《水經注》中記載了許多古生物殘骸化石和遺蹟化石,渭水上游成紀縣(今甘肅莊浪縣)僵人峽還有人類化石。後世可以從中了解古代的耕作制度、古代植物種類和植被分佈,動物的地區分佈及其活動的季節性,以及古人如何利用它們取得經濟效益。《水經注》還載錄了不少古代的陵墓以及墓前碑刻。《水經注》所記載的地名高達二萬處左右。清人錢大昕發現漢初分封的侯國,在班固的《漢書》中已經記載不完全,但《水經注》裡竟能索得十之六七。
酈道元寫景文字,遣詞精當,能以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達不同性格的山水,僅就描寫瀑布,它所用的詞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頹波、飛清等,多收錄生動優美的故事神話、人物典故、民俗物產、人文遺跡、建置沿革、民間歌謠、諺語方言,「片語隻字,妙絕古今」,引書多達437種,輯錄漢魏金石碑刻350種。唐代李白、杜甫的詩篇裡,都吸收了《水經注》的藝術滋養,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文章實脫胎於《水經注》。宋初編纂《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引用此書甚多。宋朝蘇軾在《寄周安孺茶詩》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也屢讀。」清朝劉獻廷稱此書為「宇宙未有之奇書」。丁謙推此書為「聖經賢傳」。
但《水經注》仍有若干訛誤,如其因循黃河河源為崑崙山,又由於酈道元是北朝人,未必能親臨南方水系,記錄不免簡略,有不少錯誤,此外又由於受到《山海經》、《穆天子傳》的影響誤導,甚至有荒誕不經的內容。
明、清學者十分重視《水經注》,對研究《水經注》的學問稱之「酈學」。酈學是指針對酈道元的《水經注》的研究,一般可分三大學派:考據學派、詞章學派以及地理學派。另外還有一宗戴震校勘《水經注》時捲入抄襲趙一清成果的百年公案。目前陳橋驛著《酈道元評傳》可視為研究酈道元的典範著作。
上圖:水經注圖
水經注序
序曰:
《易》稱天以一生水,故氣微於北方,而為物之先也。《玄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及其氣流屆石,精薄膚寸,不崇朝而澤合靈宇者,神莫與並矣。是以達者不能惻其淵衝,而盡其鴻深也。
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地理志》其所錄,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都賦所述,裁不宣意;《水經》雖粗綴津緒,又闕旁通。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其宣導者矣。今尋圖訪賾者,極聆州域之說,而涉土遊方者,寡能達其津照,縱彷彿前聞,不能不猶深屏營也。
余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識絕深經,道淪要博,進無訪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三反之慧。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捐喪辭書,達士嗟其面牆。默室求深,閉舟問遠,故亦難矣。然毫管窺天,歷筩時昭,飲河酌海,從性斯畢。竊以多暇,空傾歲月,輒述《水經》,布廣前文。
《大傳》曰: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於海。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緝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源者,不在記註之限。但綿古芒昧,華戎代襲,郭邑空傾,川流戕改,殊名異目,世乃不同。川渠隱顯,書圖自負,或亂流而攝詭號,或直絕而生通稱,枉渚交奇,洄湍決澓,躔絡枝煩,條貫系夥。《十二經》通,尚或難言,輕流細漾,固難辨究,正可自獻徑見之心,備陳輿徒之說,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所以撰證本《經》,附其枝要者,庶備忘誤之私,求其尋省之易。
【文章出處】
《水經注》
〈水經注序〉
原作者:酈道元
註釋翻譯
(一)
序曰:《易》稱天以一(一可理解為道也可解釋為一元,指天在形成之時的狀態)生水,故氣微(微弱)於北方,而為物之先也。
譯文:
《水經注》:《易經》上說:「天以道而化生成水,所以氣在北方較為微弱,成為萬物的先行者。」
《玄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
譯文:
《玄中記》說: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是水。天上浮著的,地上載著的,高處低處,它都無所不至;世上萬物,無不受水的滋潤。
及其氣流屆(至,到)石,精薄膚寸(意為渾然無間地融為一體),不崇(通「終」)朝(崇朝:一個早晨,形容時間短暫)而澤(雨露)合(全,滿)靈宇(宇宙,天下)者,神莫與並矣。
譯文:
待到水的精氣流散開來,觸及山石,渾然無間地融為一體了,於是頃刻之間甘霖就普降於天下,連神明也不可企及。
是以達者不能惻其淵衝(深),而盡其鴻(浩大)深也。
譯文:
所以博學多聞的人也不能探測水的淵深,洞察水的浩大秘奧。
◎首先盛讚水的功用和力量的學偉大,說明博多聞的人也不能探測它的深淺,洞察它的浩大奧秘。
上圖:長江三峽
(二)
昔《大禹記》著山海,周(包羅廣泛)而不備(詳盡);《地理志》其所錄,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
譯文:
從前《大禹記》所載的山海,雖然包羅萬象卻並不詳盡;《地理志》所作的記述,內容也簡單而不夠全面;《尚書》《本紀》與《職方》都很粗略;
都(優美)賦所述,裁(體裁)不宣意(意為由於賦的體裁的限制)。
譯文:
優美的賦描寫又限於體裁,而不能充分發揮思想。
《水經》雖粗(大致上)綴(整理出)津緒(源流),又闕(欠缺)旁通(融會貫通)。
譯文:
《水經》雖然大致上理出了河流的頭緒,卻沒有予以融會貫通。
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其宣導(疏導)者矣。
譯文:
這真是所謂各說各自想說的話,但很少能加以疏導了。
◎概述前人的地理著作的優缺點,主要是指出它們的不足。
今尋圖訪賾(舊跡)者,極聆州域之說,而涉土遊方者,寡能達其津照(對照材料踏勘河流),縱(縱然)彷彿前聞,不能不猶深屏營(惶恐貌,此指無所適從)也。
譯文:
現在按圖索驥,尋訪舊蹟的人,聽遍了關於州郡疆域的談論,而遊歷於九州四海的旅行家,卻很少能比照著看河流,因而縱使與先前所知的情況隱約相似,還是不能不深感無所適從。
◎有的地理學家不願對有關材料加以對比研究,不能做到融會貫通,各自按照自己的看法著述;也有一些學者重視材料,他們按圖索驥,尋訪舊跡,聽到了許多關於州郡疆域的談論,卻不能實地察看,去偽存真;而另外一些人喜歡遊歷九州四海,但很少比照相關材料踏勘河流。
上圖:黃河
(三)
余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識絕深經(深奧的經典),道(個人的思想文化修養)淪(沒落,此指缺乏)要博(專精淵博的學問),進無訪一知二之機(機敏),退無觀隅三反(指類推)之慧。
譯文:
我少年時就沒有尋訪名山的興趣,長大後也少有探索江河的愛好。論學識,沒讀過艱深玄微的經典;論修養,又缺乏專精淵博的學問。欲進,沒有見其一而知其二的機靈;思退,又沒有觀一隅而推見三隅的睿智。
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捐喪(散失)辭書,達士嗟其面牆。
譯文:
獨自為學而見聞狹隘,古人以孤陋寡聞而傷懷;散失了辭章書籍,通達之士也為閉鎖無知而慨歎。
默室求深,閉舟問遠,故亦難矣。
譯文:
獨坐靜室想求得高深,泊舟涯岸要了解遠地,這也是難以辦到的。
然毫管窺天,歷(通過)筩(筒)時昭(有時看得清楚),飲河酌海,從性斯畢。
譯文:
可是用細管窺天,從竹筒裡有時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喝幾口河海裡的水,其性質如何,也是可以了解了。
竊以多暇,空傾歲月,輒述《水經》,布廣前文。
譯文:
我心想餘暇的時間頗多,虛度年華也是可惜,於是就來闡述《水經》,為前人的著作作一番旁徵博引。
(四)
《大傳》曰: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於海。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野獸的足跡,此指經歷過的地方),訪瀆搜渠,緝而綴之。
譯文:
《大傳》說:大河相互隔開,小河相互連在一起,滾滾東流,一同奔向大海。我就來探尋支流怎樣分出去和匯合進來,觀察河流沿途所經的路線,多方考察尋求,蒐集資料,加以輯錄整理。
《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源者,不在記註之限。
譯文:
《水經》中有錯誤的地方,我就加以訂正;典籍中未見記載,不屬《水經》中常流不斷的水源,在記述作注時也不加限制。
但綿古(遠古)芒(茫)昧(模糊不清),華戎代襲(華夏民族與少數民族各王朝的相互更替),郭邑(城邑)空傾(荒廢),川流戕改(改道),殊名異目,世乃不同。
譯文:
但遠古的事渺茫難知,華胡各族王朝相互更替,其間城邑荒廢,河流改道的情況很多,各個時代又時常改名,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名稱。
◎河流地理的歷史與現實的狀況十分複雜,考察起來相當艱難。作者指出,遠古留下來的材料很少,那時情況不易弄清;各個民族的政權相互更替,其間城邑有不少荒廢,河流改道的事經常發生。
川渠隱顯,書圖自負(書籍輿圖標示不一致)。或亂流(河流交錯)而攝詭號(名稱也發生變亂),或直絕而生通稱(河流直穿而過而產生通稱),枉渚(水灣)交奇(曲折交錯),洄湍決澓(奔瀉迴轉),躔絡枝煩(河網錯綜複雜),條貫系夥(源流紛繁如麻)。
譯文:
河渠有隱有顯,地理書籍的輿圖,本身就不相一致 。有的亂流交錯而帶有變名,有的直穿而過產生通稱,水灣縈纖交錯,急湍奔卷回流,河網錯綜複雜,頭緒紛繁如麻。
◎各個時代又常常改換地名水名;河渠有顯有隱,這使地理書籍的記載不一致;有的河流交錯而多有變名,有的直穿而過產生通稱;加之水灣縈紆交錯,流水急湍回溯,河網錯綜複雜,源流紛繁如麻,
《十二經》(指儒家經典)通(通曉),尚或難言,輕流細漾(小溪細流),固難辨究,正可自獻徑見之心(謙言膚淺之見),備陳輿徒(地理學家)之說,其所不知,蓋闕如(略而不論)也。
譯文:
縱然通讀了十二經,能不能搞清還很難說,至於小溪細流更不必說了,原來就是難以分辨的。所以我正可奉獻上個人的一得之見,詳細陳述地理學家的論述,至於我所不知道的,那就只好略而不論了。
◎即使精通了經典文獻,也是很難弄明白這些情況。
(五)
所以撰證(撰文驗證)本《經》,附其枝要者,庶備忘誤之私,求其尋省(查閱)之易。
譯文:
我之所以撰文驗證《水經》,並附記支流和各種重要資料,無非是聊以留供自己參考,以免遺忘或錯誤,使得查閱時較為方便罷了。
賞析
河流與百姓的日常生活、農業灌溉、水災的預防與治理、交通運輸、地方的旅遊業關係極大,許多河流又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相聯繫,因此,研究河流的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對於國計民生以及在學術研究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國具有重視研究河流水系的悠久傳統,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學術著作,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是其中享譽極高的一部。
《水經》據清朝全祖望的研究,產生於東漢初年,但戴震認為它是三國時的著作,作者不明。此書記述了我國河流水道137條,但文字十分簡約。《水經注》就是為之作注的。
它補充記述的河流水道達1252條,注文多於《水經》12倍,共四十卷。《水經注》以水道為綱,進而描述與之相關的、不斷變化的地理情況,並且記錄了河流兩岸和流域的自然環境及其演變。
此書引用的書籍多達437種,而且輯錄漢、魏碑刻350種,對北魏以前的水道、水利設施、土地物產、建置沿革、聚落興衰、人物掌故、災害以及種種相關自然現象,無不詳細記載。北魏以前的故事傳記,也因注文而保存了梗概。注文還涉及印度、中南半島、朝鮮半島的若干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此書語言絢麗生動,行文跌宕多姿,這部著作可以說是古代山水散文的集錦,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作者酈道元(?—527),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縣)人,曾任潁川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刺史中尉等,北魏末為奸人設計害死於奉使關中的路途中。
作者在這篇自序中,首先盛讚水的功用和力量的學偉大,說明博多聞的人也不能探測它的深淺,洞察它的浩大奧秘,旨在強調難以窮究它的流徑走向。然後文章概述前人的地理著作的優缺點,主要是指出它們的不足之處。作者從主客觀兩方面,指出了河流地理學研究中的問題或困難。
從主觀方面看,有的地理學家不願對有關材料加以對比研究,不能做到融會貫通,各自按照自己的看法著述;也有一些學者重視材料,他們按圖索驥,尋訪舊跡,聽到了許多關於州郡疆域的談論,卻不能實地察看,去偽存真;而另外一些人喜歡遊歷九州四海,但很少比照相關材料踏勘河流。這樣,他們自然不能提供準確、完備的地理知識。
而從客觀上說,河流地理的歷史與現實的狀況十分複雜,考察起來相當艱難。作者指出,遠古留下來的材料很少,那時情況不易弄清;各個民族的政權相互更替,其間城邑有不少荒廢,河流改道的事經常發生;各個時代又常常改換地名水名;河渠有顯有隱,這使地理書籍的記載不一致;有的河流交錯而多有變名,有的直穿而過產生通稱;加之水灣縈紆交錯,流水急湍回溯,河網錯綜複雜,源流紛繁如麻,即使精通了經典文獻,也是很難弄明白這些情況。
顯然,這些就是酈道元在從事他的偉大工程時,清楚地看到的問題和困難,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酈道元所承擔的事業,是多麼的艱難和繁重。
然而,他以無畏的理論勇氣、堅忍不拔的意志、一絲不苟的嚴謹學風,克服了這些問題和困難。他不僅深入研究、廣泛查閱各個領域的書籍和材料,而且不辭勞苦,親自跋涉於荒郊野外。他利用任職和其他各種機會,周遊了我國北方黃淮流域廣大區域,足跡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山東、江蘇和安徽。所到之處,他尋訪古蹟,考察河道,追溯源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非常有趣的是,他還注意蒐集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和傳說。可以說《水經注》是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結果。
歷經艱辛的科學研究和細緻的社會調查,酈道元掌握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材料,他增補以往著述之未備,訂正前人記錄之訛誤,從而使《水經注》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即以《水經注》對河流的調查研究為例,它詳細記錄了乾流、支流、發源處、合流處、某段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含沙量,以及沿河所經伏流、瀑布、湖泊。他考察的湖泊、沼澤有五百多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三百處。酈道元還描述了各地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所記洞穴多達七十餘處。
由上可見,酈道元不僅是一個正直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個傑出的學者,兼具科學精神和藝術氣質,並把這兩方面完美地結合於一身。
【文章出處】
《品詩文網》
〈酈道元《水經注.序》原文翻譯註釋與鑑賞〉
(編按:標點符號及段落略作調整,錯別字已更正)
網址:
https://www.pinshiwen.com/wenfu/guwen/201902142781.html
作者:施忠連
【作者簡介】
施忠連,1941年生,江蘇邗江人。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以及中西比較哲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