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被貶官卻不辭官的原因
歷史上很多著名文學家、政治家都曾遭遇過貶官,甚至有很多被貶到當時極為偏遠荒涼的地方。比如唐朝王昌齡被貶到龍標(今湖南黔陽),蘇軾被貶到廣東惠州和海南儋州等。
雖然這些人在被貶途中留下很多流傳千古的佳作,在流放地大多都能造福一方百姓,帶動當地的文化發展,但他們被貶時無疑是很痛苦的。
那麼,這些被貶官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辭職回家,免受貶官之苦呢?
無非是以下原因:
1.為了增加歷練或明升暗降。(編按:原標題作:被貶也分很多種)
首先需要弄清楚,貶官和流放是不一樣的。貶官只是被安排到遠離京城的地方做官。而流放是對罪犯的一種懲罰。李白晚年是被流放夜郎,而蘇軾也一直是被貶官。
被貶官是可以辭官不幹的,而被流放的人則不能。本文討論的是貶官,而非流放。
其次,朝廷把一個人貶官一般是不會明說的。只是把官員趕出權力中心,讓他們到地方上做官,朝廷肯定說讓你去地方歷練幾年,有時還會明升暗降(有的地方官品級也很高)。是不是被貶官,當事人心裡最清楚。
玄武門之變後,武則天的父親武士矱作為李淵的心腹,就被明升暗降,從京城貶到荊州做都督。
朝廷不明說,表面上還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好意思辭官?
2.等待官復原職。
古代朝廷裡政治鬥爭激烈,比如唐朝有牛李黨爭,宋朝有新黨舊黨之爭,明朝有東林黨與閹黨之爭等。很多官員都是因為鬥爭失敗或受到牽連而被貶官的。
由於政局是多變的,這時被貶的官員就會默默忍受,等待政局的變化。一旦政局出現變化,馬上就能官復原職,甚至獲得升遷也未可知。
3.儒家思想的影響。
古代讀書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儒家思想教育官員,要以天下為己任,為君王分憂。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儒家知識分子是很抗壓的,即使遭遇多次打壓,很多儒家知識分子依然樂觀看待世界,為君王為國家著想。不管在哪裡做官,都能按照儒家思想,在地方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4.沒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機會。
在古代,讀書就是為了通過考試來做官,做官幾乎是讀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如果一個人被貶就辭官回家,那他只能回家種地或者經商。種地收益太少,顯然不符合讀書人的期望。古代商人地位低,經商環境又太差,也不是理想的工作崗位。
5.家族希望,家鄉的希望。
古代大約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能夠讀書識字,而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做官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一個人通過科舉考試後,不但是家族的榮耀,家鄉也感覺很有面子。一個家族能出現一個做官的人通常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做官的機會來之不易,不可能輕易辭官。
6.官員俸祿高。
在古代多數朝代,官員的收入都是挺高的。明朝和清朝雖然官員薪水低,但灰色收入絕對不少。
即使被貶官,也還是朝廷官員,收入雖然減少,但仍然是普通百姓比不了的。
7.無法辭職。
古代高級官員是無法隨便辭官的,一旦當官就必須一輩子為皇帝服務,直到年老多病,幹不動了,才請求皇帝允許告老還鄉。
上圖:蘇軾一生足跡地圖
【文章出處】
《搜狐》
〈古代被貶到蠻荒地區的官員為什麼不辭職?〉
2018-07-30
網址:
http://www.sohu.com/a/244191774_798378
作者:不詳
- Feb 25 Mon 2019 08:42
▲古人被貶官卻不辭官的原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