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jpg


題解

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是一篇宋代的散文賦。

宋代受古文影響,賦變為文賦(編按:宋代文賦又稱散文賦,與六朝陸機所作〈文賦〉意義不同,〈文賦〉為駢賦),又稱散賦、散文賦。本篇與杜牧〈阿房宮賦〉及蘇軾〈赤壁賦〉,並列散文賦之三篇代表作。

〈秋聲賦〉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爲一爐,駢散結合,敘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制內斂;語氣輕重和諧;節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於韻律,是宋代文賦的典範,是歐陽脩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被稱為古代三大描寫聲音的古文。

全文藉作者與童子的對話,問答成文。時歐陽脩已五十二歲,他剛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脩,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長期的政治鬥爭及屢次遭貶,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複雜,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正處於不知如何作爲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採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入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悲秋」是歷代文人騷客寫作的主題,他們借對秋的悲,抒發對時政不滿而產生的鬱悶心情;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艱難的不幸遭遇。秋在古代也是肅殺的象徵,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終止。古代一般文人寫秋,大多著眼於秋之悲淒,並哀嘆年華老去。

歐陽脩則認為人之衰老乃自然現象,與秋無關。文章開頭便以具體形象的比喻來描寫秋夜西風漸起,觸物有聲,而後再以星月皎潔,四無人聲作烘托,一幅蕭瑟的秋景,幽然呈現眼前。中間兩段用賦體鋪陳手法,渲染秋天肅殺情景和對人的影響,點出人之易老,是因為汲汲名利,戕賊了本有的靈性及強健的形魄。末段以「四壁蟲聲唧唧」收尾,前後呼應,完整的描繪出秋的神韻與節奏,他也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反省、自我超脫,深切表達人生在世,應當遵循的自然規律與脈動


落葉.jpg


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
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
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
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
,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歐陽文忠公集》)
秋聲賦
原作者:歐陽脩


落葉.png


註釋解析

第一段段旨:描繪突如其來的秋聲,令人驚恐,並透過與童子的對話,點出秋聲之所在。

歐陽子(作者自稱)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恐懼害怕的樣子。悚,音ㄙㄨㄥˇ而聽之,曰:「異哉!」
譯文:
我正在夜裡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不禁驚恐地細聽,說道:「奇怪啊!」

說明: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一開始作者就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文章開頭,作者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他正在秋夜專心讀書,忽聽一種奇特的聲音從西南方傳來,他的心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開頭實際上並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的圖畫,也可以說,作者正處於一處凝神的狀態中,聲音的出現是以動破靜,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傾聽它,同時,也就惹動了文思。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便蓄成了文勢,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彷彿是泉水湧出,自然流瀉。


初淅瀝(雨聲,一作落葉聲)以蕭颯(風聲。颯,音ㄙㄚˋ,忽奔騰而砰湃(波濤洶湧的聲音。砰湃,音ㄆㄥ ㄆㄞˋ,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突然)至。
譯文:
這聲音初聽時,是落葉聲夾雜著風聲,忽然變成洶湧澎湃起來,好像是夜裡波濤洶湧,風雨突然來到一般。

說明:
作者驚訝於這樣的聲音,細聽起初似雨聲淅淅瀝瀝,又似風聲瀟瀟颯颯,忽然又如波濤奔騰翻涌,又似狂風暴雨驟然而至。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秋聲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爲基本結構框架,精心佈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悽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爲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後由草木經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後歸結出全篇主旨:「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屬相互撞擊之聲。鏦,音ㄘㄨㄥ。錚,音ㄓㄥ,金鐵皆鳴;又如赴敵(戰場)之兵,銜枚(古代行軍時,常令士兵口銜像筷子的小棍,使不能講話,保持部隊的肅靜)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走路的聲音)
譯文:
它碰觸在物體上,發出鏦鏦錚錚的聲音,好像金屬撞擊共鳴;又好像奔赴戰場的士兵,口中銜枚快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的聲音。

說明:
通過由「初」到「忽」,再到下文的「觸物有聲」,寫出了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它發出如金鐵相撞的鏦鏦錚錚的聲音,又像奔赴敵陣的軍隊銜枚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之聲。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作者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寫出了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及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可見可聞。這些描寫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驚懼和感嘆的原因。


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譯文:
我對童子說道:「這是什麼聲音? 你出去看看。」

說明:
作者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文章主題。


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明亮的天河,亦稱作銀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譯文:
童子回答說:「月色皎潔,星空燦爛,浩瀚銀河高掛在天上,四處都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說明:
接著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想像又回到現實,增強了真實感。童子的回答,質樸簡明,意境優美含蓄。這裏,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


楓葉.jpg
上圖:槭葉


第二段段旨:說明秋天使萬物凋零衰敗的特性。

余曰:「噫嘻(感嘆詞)悲哉!此秋聲也。胡為(為何)乎來哉?蓋夫(發語詞)秋之為狀也:
譯文:
我說:「唉!真是令人感傷呀!這是秋天的風聲,它是為何而來呢?秋天的各種形狀是這樣的:

說明:
作者接着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作者概括了平日觀察所得,運用駢偶句式和鋪張渲染的賦的傳統手法,抓住煙雲、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徵的鮮明圖畫。秋聲,是秋天的聲音,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是對秋聲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


其色(色調)慘淡(陰暗無色),煙霏雲斂(煙霧飛散,雲層聚集。霏,飛散。斂,收)
譯文:
它的色調淒清慘澹,煙霧飄散,雲層聚集;

其容(容貌)清明,天高日晶(陽光明亮瑩潔,晶,明亮)
譯文:
它的容貌清新明亮,天空高遠,陽光明亮燦爛;


其氣(氣候)慄冽(寒冷。慄,因寒冷而發抖。冽,音ㄌㄧㄝˋ,寒冷),砭(原是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此作動詞,為「針刺」之意,砭,音ㄅㄧㄢ人肌骨;
譯文:
它的氣候清冷凜冽,刺人肌骨;

其意(意境)蕭條,山川寂寥(寂靜冷清貌)
譯文:
它的意境冷清蕭條,山野川流寂靜冷清。

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
譯文:
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淒淒切切,時而呼嘯激昂。


豐草綠縟(綠草濃密繁盛。縟,音ㄖㄨˋ而爭茂,佳木蔥蘢(草木青翠茂盛貌)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譯文:
秋風未起的時候,綠草繁茂,樹木蔥蘢,令人喜愛且愉悅。花草一旦被秋風掠過,就會改變了顏色,樹木一遇到秋風,葉子就會掉落。

說明:
「豐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對比,通過對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敗零落,是秋氣施加強大威力的結果。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肅殺的秋氣)之餘烈(餘威)
譯文:
造成一切景觀摧敗凋零的原因,是由於秋氣肅殺的餘威所致。

說明:
秋氣的色顏容貌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餘威,就會使繁茂蓊鬱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但是,「秋」何以有這樣的威力和會使人產生如此的感受呢?在此基礎上,議論又進一步展開,接下來是對秋氣的議論。


落葉.jpg


第三段段旨:透過秋天的各種人文面向,歸結出秋天為肅殺之季節。

夫秋,刑官(秋官掌刑罰獄訟之事)也,
譯文:
秋天,在古代是刑官行刑的季節,
說明:
作者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周禮分六官,用天地、四時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


於時為陰(陰冷的季節)
譯文:
在時令上屬陰;
說明:
古人以陰陽二氣配合四時,陽主生機,陰主肅殺,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又兵象(用兵的象徵。)也,於行為金(秋天屬五行中的金)
譯文:
秋天又是用兵的象徵,它在五行中屬金。
說明:
古人配五行於四季,五行是水、火、木、金、土,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或征伐,「沙場秋點兵」,戰爭是肅殺之事,所以秋又有戰爭的象徵。


是謂天地之義氣(秋天象徵天地間尊嚴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意念)
譯文:
這就是說秋天象徵天地間尊嚴之義氣,常常以肅殺萬物為意念。
說明:
秋天對人來說,意味着有悲涼肅殺死亡之氣。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
譯文:
上天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

說明:
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嘆與傷感。


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商聲是代表西方的聲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夷則是七月的音律)
譯文:
所以在音律上,秋天屬商聲,商聲是代表西方的一種聲音,而夷則是七月的音律。
說明:
依古代樂理,樂分宮、商、角、徵、羽五音(五聲),五音和四時相配,角屬春,徵屬夏,宮屬季夏,商屬秋,羽屬冬。秋位於西方,因此稱商聲為西方之音。夷則是十二律之一。十二律是指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十二個高低不同的標準音。《禮記.月令》以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十二律中的太簇配正月,夾鐘配二月,依序夷則配七月。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衰敗凋零)
譯文:
商,就是悲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感到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萬物太過繁盛,就會走向衰敗。

說明:
本段中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說法,又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方位等配屬起來,甚至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夷,是刪刈,殺戮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爲自然之規律。極力鋪張,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作者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思考,爲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落葉.png


第四段段旨:感嘆人類戕害自身的心靈形體,點出悲傷是由自身造成,並非由於秋聲。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觸動)其心,萬事勞其形。
譯文:
唉!草木沒有情感,季節一到尚且會衰敗零落。人是動物的一種,在萬物中最有靈性,也因此有無窮無盡的憂愁來觸動他的心,有無數瑣碎的事物來勞累他的身體。

說明:
此段為全文轉折處,由自然而轉論人生。開頭「嗟乎」二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悲傷的情感。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聲的主題,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議論。


有動于中(觸動於心中。中,同「衷」,指內心),必搖(損傷)其精(精神);而況(何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當然)(面容)渥然(潤澤貌)丹者(紅色)為槁木(蒼老枯槁),黟然(黑色貌,指烏黑亮麗的頭髮。黟,音黑者(黑髮)為星星(斑白貌)
譯文:
當觸動於心中,就必然會耗損他的精力。何況常常要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當然會使他紅潤的容顏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頭髮變得花白斑駁。

說明:
作者認爲,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着人的身心,內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髮變白。


奈何(為什麼)以非金石之質(意指如金石一般強健的體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殘害。戕,音ㄑㄧㄤˊ,傷害),亦(又)(何必)恨乎秋聲!」
譯文:
人並非金石,為什麼要以不是金石的體質,去和草木爭一時的榮盛呢? 想想是誰對自己造成殘害,又何必去怨恨淒涼的秋聲呢?」

說明:
最後的「奈何」、「念誰」兩句呼應了前文的「嗟乎」,更體現了作者悽苦愁悶的心情。人的體質並非像金石一般強健,若用無窮無盡的憂勞傷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的悲涼呢?這就說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而是來自人對自己的處境而產生的憂思所致。這正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嘆人生,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上,進而指出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爲嚴重。〈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作者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岩戶落葉神社.jpg
上圖:日本岩戶落葉神社


第五段段旨:以童子熟睡, 蟲聲唧唧,陪襯作者的感嘆作結。

童子莫對(答話),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蟲鳴聲),如助(附和)余之嘆息。
譯文:
童子沒有答話,低著頭睡著了。只聽見四周唧唧的蟲叫聲,好像在附和著我的嘆息。

說明:
本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着作者悲涼的心境。結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嘆。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唯有四壁的蟲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悽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鬱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全文從描寫秋夜西風漸起,觸物有聲,再用星月皎潔、四無人聲加以烘托,一蕭瑟幽森的畫面便呈現在讀者面前;最後以「四壁蟲聲唧唧」收尾,也緊扣住季節的特色。中間兩大段用賦體的傳統鋪陳手法,渲染秋天的肅殺和萬物的凋零,抒寫對人事憂勞的悲感,最後「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又轉喻禍根在人,發揮了清心寡慾的老莊哲學,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爲一體,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落葉.jpg
上圖:銀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