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孔雀
閱讀下文後,找出文意敘述正確的選項:
孔雀的尾羽曾困擾了達爾文許久。這個看來沒用、笨重又俗麗的特徵,對孔雀生存沒有幫助,但卻代代相傳,這不符合達爾文的天擇理論。雖然達爾文最後找到的令他滿意的想法,並讓孔雀笨重的尾羽成為性擇理論的經典招牌;看似無用的尾羽是雌性偏好下的產物。
最近幾年,在行為生態學內,掀起了激烈的辯論──是否這個特徵仍被雄孔雀用於求偶。藉由實驗性拔除尾羽,研究人員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僅限於某些情況下。
加拿大昆士蘭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 Roslyn Dakin ,和他的同事 Robert Montgomerie ,在春天繁殖季,追蹤三個野生孔雀族群。發現尾羽眼點較少的雄鳥,較不能吸引雌鳥,但具有較平均還多眼點的雄鳥,卻也不更有求偶優勢。
從1980年代起,英國的行為生態學家 Marion Petrie 開始驗證孔雀尾羽在求偶儀式中扮演的角色,「因為達爾文提出這個想法後,並沒有人著手驗證」。正如她所預期的,有最多眼點的雄孔雀,最吸引雌鳥。拔除尾羽,將降低他虜獲芳心的機會。之後,法國的科學家發現,雄孔雀具有較多尾羽,其免疫系統也較健全,這顯示尾羽是雄鳥適存度的指標。
然而,一組由東京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 Mariko Takahashi 所率領的團隊,研究一群孔雀七年後發現,大致上,雌孔雀並不會偏好尾羽最大,最對稱的雄鳥。她認為「我們認為雄孔雀的尾羽,在求偶上已經喪失或僅剩微弱的訊號功能」。這項研究被媒體廣泛報導,也讓創造論者樂見達爾文被質疑。
當日本的研究發表後,Dakin 和法國科學家居於劣勢。她們則發表了反駁,「我認為大家都同意,事情比 Takahashi 等人的結論還複雜」。
Dakin 重複了 Petrie 的實驗,發現雄孔雀的求偶成功比例大大地減少。然而,她也注意到,在拔除實驗前,雄孔雀的尾羽平均有165到170個眼點。而具有最多眼點的那些雄鳥,並不會有較多的交配機會。Dakin 推論,在一般情況下,雌孔雀不會以眼點數量為依據,選擇交配對象。但尾羽上的眼點,可以讓雌鳥淘汰掉羽毛脫落的雄鳥。其他擇偶條件還包括顏色和花樣,也許仍然會吸引雌鳥。
Petrie 很樂見研究再度被驗證,但結論仍有保留的空間,因為自然情況下,眼點數量的差異很小。另一方面,雄鳥的尾羽並不是隨機脫落的,而且他們會努力讓尾羽保持在最健康的狀態。 Petrie 也承認,這類研究只計算眼點數量作為尾羽品質指標,可能高估了雌孔雀在擇偶時,對眼點的依賴;或許我們該直接問她們。
(資料選自:Nature News:怎樣雀屏中選?)
(A)笨重的尾羽有助於孔雀在遇敵時的存活機率,因此物競天擇說認為尾羽長的族群最後被留下
(B)由雄孔雀身上尾羽眼點的大小,可以做為檢驗其是否身體機能健康的指標
(C)雄鳥尾羽上的眼點,是其求偶過程中第一關門檻,通過了還未必是優勝者
(D)雄孔雀尾羽的眼點的大小與多少,與吸引雌孔雀的求偶能力成正比
(E)尾羽眼點較少的雄鳥較不能吸引雌鳥,但眼點多的雄鳥,卻也不更具有求偶優勢
答案:
(C)(E)
詳解:
(A)文中並未說明笨重的尾羽可增加孔雀遇敵的存活機率
(B)眼點多的雄孔雀吸引雌孔雀,而非眼的大小
(D)並未提及眼點的大小多少與求偶能力成正比
※答題技巧:素養題不侷限在國文領域,任何知識或資訊(如上述的生物學)只要以中文書寫,都可以作為閱讀理解能力的評量依據。(註:本題答案已經過生物老師再確認)
【文章出處】
〈校內107學年第一學期高二上第二次期中考國文試題〉
作者:本站自行命題。
上圖:飛翔中的孔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