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臨天下.jpg
想像示意圖


題解

本文選自《賈子新書》,原題為〈過秦〉,分上、中、下三篇,本文為上篇。藉敘述秦朝興亡的歷史,批評秦始皇施政的過失。過,作動詞用。   

秦國經過百餘年的征戰,併吞六國,統一天下,建立強大的帝國,卻在短暫的十五年內滅亡。漢初許多學者對此提出評論與檢討,其中以賈誼的過秦論最為有名。

文中指出秦朝速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冀望君王引為借鏡,愛惜民力,實行仁政,使國家長治久安。全文說理精闢曉暢,筆法鋪陳對比,用字精審,氣勢磅礴,文末點出主旨,有畫龍點睛之妙。


賈誼,西漢洛陽人。生於高祖七年(西元前二○○年),卒於文帝十二年(西元前一六八年),年三十三。賈十八歲即以博學能文著稱,二十二歲文帝召為博士,曾多次上書議論時政,提出改革主張。文帝即位未久,不便改動舊制,遂未見用,後轉任長沙王太傅、梁懷王太傅,才華仍無從施展,又遇梁懷王墮馬死,自責失職,憂傷抑鬱而卒。世稱賈太傅,又稱賈長沙。

賈誼是漢初政論家及辭賦家,其論政文章議論精闢,筆鋒犀利,氣勢雄偉。所上〈治安策〉(一名〈陳政事疏〉),對於漢初政策、制度,多所建言,為漢人奏議中第一長篇,是後世萬言書之祖。所作辭賦,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司馬相如,在漢賦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賈子新書》傳世。


秦始皇.jpg
上圖:秦始皇


過秦論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兼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為城,因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文章出處】
《賈子新書》
過秦論
原作者:賈誼


過秦論.jpg


註釋翻譯

(一)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伺機侵奪)周室,有席卷(併吞)天下,包舉(併吞)宇內,囊括(併吞)四海之意,并(併)吞八荒(四方、四隅極遠之地)之心。
譯文:
秦孝公憑藉殽山、函谷關等險要的地方,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嚴密防守,以此伺機侵奪周王朝的政權,有奪取天下、征服各國、占有四海的意圖,併吞八方的野心。


當是時也,商君(公孫鞅,以變法有功封於商,故稱商君,又稱商鞅,衛國人,亦稱衛鞅)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通「橫」)而鬥(使……爭鬥)諸侯。
譯文:
正當此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令制度,使民眾致力於耕種紡織,整修防守和攻戰的軍備,對外採用連橫策略,使諸侯之間互相爭鬥。


於是秦人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形容輕而易舉)而取西河之外。
譯文:
因此秦國輕而易舉地取得了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土地。


(二)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繼承)故業,因(依循、沿襲)遺策(策略),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譯文: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前人的基業,依循前代遺留下來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攻占巴、蜀二地,向東割據肥沃富饒的土地,向北奪得形勢險要的城邑。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使……削弱)秦,不愛(吝惜)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羅致)天下之士,合從(音ㄗㄨㄥ,同「縱」)締交,相與(親附)為一。
譯文:
諸侯都十分恐懼,會合結盟商議削弱秦國的辦法,他們不吝惜珍貴的財寶和肥沃的土地,用來羅致天下的賢能之士,締結合縱的盟約,相互親附結合為一體。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相約)(合縱)(離散、瓦解)(連橫),兼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之眾。
譯文:
當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聰明睿智且忠誠信實,寬宏厚道且愛護人民,尊崇賢士且重用人才,相約合縱以離散秦國連橫的策略,又聯合了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等國的軍隊。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音ㄋㄧㄥˋ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類)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音ㄓㄣˇ、召滑(音ㄕㄠˋ ㄍㄨˇ、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類)通其意(溝通各國意見);吳起、孫臏、帶佗(音ㄊㄨㄛˊ、兒(音ㄋㄧˊ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類)(統率)其兵。
譯文:
這時六國的人才,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替他們出謀獻策;有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替他們溝通意見;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替他們統率軍隊。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敲擊,引申為攻打)關而攻秦。
譯文:
他們曾憑藉超出秦國十倍的土地和百萬兵力,攻打函谷關而進攻秦國。


秦人開關延(引入,引申為迎戰)敵,九國之師,逡巡(徘徊不前)遁逃而不敢進。
譯文:
秦國人開關迎戰,而九國軍隊,竟疑懼逃跑不敢前進。


秦無亡(耗損)矢遺(耗損)(音ㄗㄨˊ,箭頭)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譯文:
秦國沒有耗費一箭一鏃,可是天下諸侯已經困乏了。


於是從(音ㄗㄨㄥ,同「縱」)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
譯文:
因此,六國合縱的盟約瓦解了,爭著割讓土地以討好秦國。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困乏、疲憊),追亡逐北(古「背」字,指敗逃者),伏尸(屍)百萬,流血漂櫓(音ㄌㄨˇ,也作「鹵」,大盾牌),因(憑藉)利乘(憑藉)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譯文:
秦國有餘力去制服疲憊的諸侯,追趕逃亡潰敗的敵軍,橫屍遍野多達百萬,血流成河使盾牌浮起來,秦國憑藉著有利的形勢和條件,控制天下人民,分裂各國河山,使得強國請求歸順,弱國入朝稱臣。


(音ㄧˋ,延續)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君王在位時間)日淺,國家無事。
譯文:
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不長,秦國沒有什麼戰事。


(三)

及至始皇,奮(發揚)六世之餘烈(功業),振(揮動)長策(竹製馬鞭)而御(駕車,引申為征服)宇內,吞二周(東周末,王室分裂成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秦昭襄王晚年時)而亡諸侯,履(登上)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指天下),執捶拊(音ㄔㄨㄟˊ ㄈㄨˇ,鞭子)以鞭笞(音天下,威振四海。
譯文:
到了秦始皇,他發揚前六代國君遺留的功業,用武力征服各國,吞併東西二周,消滅諸侯各國,登上帝位而統治天下,拿著鞭子來鞭打天下的人民,聲威震動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低頭)(通「繫」)頸,委(交付)命下吏(小官)
譯文:
向南奪取了百越的土地,設立桂林郡和象郡。百越君主低頭請降,將繩子套在頸上,把生命交付給秦朝的獄吏處置。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籬笆,此指邊界),卻(使……退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譯文:
於是派蒙恬到北方修築長城,以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到七百多里外的地方,匈奴人不敢南下侵擾中原,士兵也不敢拉起弓弦來報仇。


於是廢先王之道,燔(音ㄈㄢˊ,焚燒)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譯文:
於是秦始皇廢除古聖先王治國的原則,焚燒諸子百家的書籍,使百姓愚昧無知。


(音ㄏㄨㄟ,毀壞)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音ㄉㄧˊ,同「鏑」,箭頭),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譯文:
秦始皇毀壞名城,殘殺英豪,沒收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熔化兵器,用來鑄造成十二尊銅人,藉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後踐(登上,引申為據守)(華山)為城,因(憑藉)(黃河)為池(護城河),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牢固的屏障)
譯文:
然後以華山作為城郭,以黃河為護城河,據守億丈高的城牆,下臨深不可測的河水,用它們作為牢固的屏障。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奈之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堅固的城牆)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譯文:
優秀的將領帶著精良的武器,戍守著險要的地方;忠誠的臣子帶領著精銳的士兵,陳列著鋒利的武器,誰敢把我怎麼樣?天下已經平定,在秦始皇心裡,自認為關中地勢險固,有如攻不破的千里城牆,可以作為子孫稱帝稱王,傳之無窮的基業。


(四)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不同風俗的地區),然而陳涉(陳勝,字涉,和吳廣起義抗秦),甕牖繩樞(貧苦人家)之子,甿隸(地位低下之人,甿,音ㄇㄥˊ之人,而遷徙(被徵調戍邊)之徒也。
譯文:
秦始皇死後,餘威仍然震撼著風俗不同的邊遠地區,但是陳涉這個用破甕作窗戶、用草繩作門軸的貧寒子弟,是個種田的雇農,而且是個被徵調戍邊的人。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音頓之富,躡足(置身)行伍(軍隊)之間,倔(通「崛」)起阡陌(田野)之中,率罷(音ㄆㄧˊ,通「疲」)散之卒,將(率領)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譯文:
他的才能比不上普通資質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的賢能,也沒有范蠡、猗頓的財富,置身於軍隊中,興起於田野之間,帶領著疲困散漫的戍卒,率領幾百人的隊伍,反過來攻打秦朝。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背負)糧而(音ㄧㄥˇ,同「影」)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譯文:
他們砍斷樹木作為武器,高舉竹竿作為旗幟,民眾如雲朵聚集、像回音一樣群起附和,大家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從,殽山以東的豪傑們,於是一同起兵而消滅了秦朝。


(五)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像原來的樣子)也;
譯文:
況且當時秦朝的國力並不弱小,雍州的肥沃土地,殽山、函谷關的險固,仍像原來一樣;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譯文:
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尊貴;

鋤耰(音ㄧㄡ,農具)(棘木)(音ㄐㄧㄣ,矛柄),非銛(音ㄒㄧㄢ,鋒利)於鉤戟(音ㄐㄧˇ長鎩(音ㄕㄚ也;
譯文:
農具和棘木做的矛柄,並不比有鉤的戟和長矛鋒利;

謫戍之眾,非抗(抗衡、匹敵)於九國之師也;
譯文:
因罪降職,流放戍守邊疆的士兵不能與九國的軍隊相抗衡;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音ㄋㄤˇ,從前)時之士也。
譯文:
深謀遠慮,行軍作戰的本領,也比不上從前六國的謀士將領。

然而成敗異變(不同),功業相反也。
譯文:
但是成功和失敗的結果卻有不同,所成就的功業恰恰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音ㄉㄨㄛˋ,量)長絜(音ㄒㄧㄝˊ,衡量)大,比權量(估計)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相提並論)矣。
譯文:
若拿殽山以東諸國和陳涉來比較長短大小,衡量權勢力量,那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然秦以區區(小小)之地,致(取得)萬乘之權,(音ㄑㄧㄠˊ,舉,引申為取得)八州而朝(使……朝拜、臣服)同列(同列的各國諸侯),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天下)為家(家產),殽、函為宮(宮牆)
譯文:
然而秦憑藉著小小的雍州一地,獲得帝王的權勢,取得其他八州的土地,使原來和秦同列的諸侯來朝見,長達一百多年,此後秦始皇把天下當作私有的家產,把殽山、函谷關當作自家的圍牆,

一夫作難(發難)而七廟(借指王朝)(音ㄏㄨㄟ,毀壞,此指滅亡),身死人(別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譯文:
但是,一介平民發難,秦朝就滅亡了,秦王 子嬰也死於項羽手中,被天下人所嘲笑,這是什麼緣故呢?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形式)異也。
譯文:
只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且進攻和防守的形勢也不同了。


帝王.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