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局部)
5.、6.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5、6題。【106指考】
西方對於悲劇的定義,大多談到人的局限性──主角最終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受更大的意志所支配的對象,但在必然性的驅使之下,仍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我們不必指望在中國的傳統裡發現西方意義上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結構是受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我們可以在非道德的必然性與人的道德秩序的衝突中,發現中國的典型。中國傳統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復始的自然,是一種非人格的力量,人們稱之為「命」。相對於西方悲劇的必然性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對比,是這種必然性完全能夠為人所理解,而且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會出現許多徵兆,「命」往往通過這些徵兆顯示它的存在。西方的悲劇英雄總有一個從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在中國,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常在既定的不幸結局來臨前,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主角在這裡沒有抗爭,而是在註定要遭受不幸的情況下「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崇敬地克服絕望情緒。
(改寫自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編者整理:
(一)東西方共同處:
東西方悲劇均有人無法超越的必然性
(二)東西方相異處:
1.意志&非人格
西方悲劇此必然性由一更大的「意志」(神)所支配
東方悲劇此必然性為「非人格的力量」(命)所支配
2.不可預知&可以預知
西方悲劇人物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
東方悲劇可通過徵兆預先預知
3.抗爭&知其不可而為之
西方悲劇人不斷抗爭,最終無可奈何走向毀滅
東方悲劇了解結局不可避免,仍知其不可而為之
(改寫自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編者整理:
(一)東西方共同處:
東西方悲劇均有人無法超越的必然性
(二)東西方相異處:
1.意志&非人格
西方悲劇此必然性由一更大的「意志」(神)所支配
東方悲劇此必然性為「非人格的力量」(命)所支配
2.不可預知&可以預知
西方悲劇人物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
東方悲劇可通過徵兆預先預知
3.抗爭&知其不可而為之
西方悲劇人不斷抗爭,最終無可奈何走向毀滅
東方悲劇了解結局不可避免,仍知其不可而為之
5.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西方的悲劇英雄雖然早已預知難逃毀滅,仍堅持抗爭不懈
(B)中國傳統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神祕性,人們無從窺知
(C)中國缺乏西方意義的悲劇,乃因人們習於順「命」而遠遁
(D)無論西方或中國的傳統,皆有人們無法超越必然性的思維
解析
(A)西方的悲劇英雄「最終」發現敵不過不幸的悲劇,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
(B)在中國,主角常在既定的不幸結局來臨前,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並非「無從窺知」。關鍵:「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會出現許多徵兆」、「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
(C)中國缺乏西方意義下的悲劇,乃因「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中國的悲劇英雄並非順命而逃離,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以有所作為來克服絕望的情緒。
(D)關鍵:西方─「對於悲劇的定義,大多談到人的局限性」、「在必然性的驅使之下,仍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中國傳統─「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復始的自然,是一種非人格的力量」。
答案:(D)
答案:(D)
6.下列人物,符合作者所謂「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的選項是:
(A)「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的文天祥
(B)「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李後主
(C)「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的賈誼
(D)「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的丘逢甲
答案:(A)
答案:(A)
解析
(A)中國悲劇英雄每每「知其不可而為之」,即使註定要遭受不幸,仍有所作為。文天祥「視死如歸」、「主動選擇殉死」,合於此特徵。出自文天祥.正氣歌。
(B)李後主是宋太宗賜鴆酒而死。出自李煜.子夜歌。語譯:夢中重回故國,醒來時不禁淚潸潸。
(C)賈誼是抑鬱而死。出自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語譯:賈誼被貶長沙,居此雖只三年;千秋萬代,長給楚客留下傷悲。
(D)丘逢甲無可奈何離開臺灣,未能殉死。出自丘逢甲.離臺詩其一。語譯:只好仿效范蠡,搭著小船離臺西渡,臨行前回頭看著故土,令人黯然神傷。
【比較整理】
【比較整理】
本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