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jpg

聲音與情感──「平、上、去、入」四聲的情感表現

古漢語有四聲調︰平、上、去、入。其中上、去、入都屬仄聲,仄聲以外則全為平聲。平、上、去、入四聲與情感有密切關連,四聲均有適合表現的風格情感,如果運用錯誤,在讀誦時將會出現聲情不協的問題。

唐憲宗元和年間《元和韻譜》言:「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 明代釋真空著《玉鑰匙歌訣》裡對四聲進一步做出簡要說明︰「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所謂「平聲平道莫低昂」,意即第一聲(陰平聲)為中等音高(現代注音符號以第一聲「」(空白)表示),不能太低或太高,收聲悠遠。如登高遠望,可以表達輕緩從容之情。

第二聲(陽平聲)聲調先低後揚(現代注音符號以第二聲「
ˊ」表示),如快馬絕塵而去,適合表現爽朗得意之情。

所謂「上聲高呼猛烈強」,意即上聲(現代注音符號以第三聲「
ˇ」表示)聲調曲折,先高後低再由低而高,故上聲「曲折」能造成聲音回環效果,而非如第一聲之一片遼闊、或如第二聲之絕塵而去。上聲確可表現強烈豪壯之情(上聲高呼猛烈強),如「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但上聲另外也可表現沉鬱迴轉之情,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所謂「去聲分明哀遠道」,意即去聲的聲調由高而低(現代注音符號以「
ˋ」表示),「遠」是「長」義,因聲音由高處而發,聲音一出即清楚分明,然後如滑坡一路陡落降低,故可表現淒涼落寞之情

入聲在現代國語已經消失,而台語仍保存入聲,除非要用台語讀才須入聲,否則用國語讀可不必考慮入聲,而無論國語是第幾聲,凡台語發音屬於短促音字就是入聲,短音適合表現滯抑頓挫之情,如將豪壯字句都被入聲韻收束,便會變得滯礙不暢,專用術語多以「頓挫」稱之,常用以表達壯志難伸的困頓。

聲調的高低隨時間的推移或升或降、或平或高或低或曲,形成一組流動的波形曲線,畫出來很像音樂中的旋律音符,聽起來就有較強的音樂性。 


以下簡要做一結論:

平聲字:柔和清亮,適合表現「悠揚從容」及「得意爽朗」之情。

上聲字:厲烈剛強,適合表現「矯健峭拔」或「曲折迂迴」之情。

去聲字:遠降低落,適合表現「淒涼落寞」之情。

入聲字:短直急促,適合表現「頓挫不暢」之情。

以下以文天祥〈正氣歌〉為例說明聲情關係。〈正氣歌〉是一首五言古詩,全詩分四段,共六十句,合計三百字。每兩句一韻,全詩平仄互押,聲律富於變化:四段中依序分別押平聲、仄聲、平聲、仄聲韻,其中尤以仄聲韻的句數偏多,反映當時文天祥身為孤臣沉鬱頓挫的心情。

(一)〈正氣歌〉第一段說明正氣無所不在,內容莊嚴,語氣平和,故押較能相應的平聲韻。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

(二)〈正氣歌〉第二段一一列舉古來忠烈事蹟,語氣有力,情感澎湃激昂押,改押較能相應的入聲韻。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編按:入聲)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編按:入聲)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編按:入聲)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編按:入聲)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編按:入聲)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編按:入聲)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編按:入聲)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編按:入聲)

(三)〈正氣歌〉第三段歌頌正氣維繫天地綱常,正大平和,改押較能相應的平聲韻。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音:
ㄌㄨㄣˊ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
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

(四)〈正氣歌〉第四段表達無力回天、一心殉國的悲懷,情感悲壯,為使聲情與辭情相互烘托,又改押入聲韻。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編按:入聲)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編按:入聲)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編按:入聲)
陰房闃鬼火,春院閟天(編按:入聲)
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編按:入聲)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編按:入聲)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編按:入聲)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編按:入聲)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編按:入聲)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編按:入聲)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編按:入聲)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編按:入聲)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編按:入聲)
【資料整理改寫】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