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序.jpg


題解

《詩經》在每篇的原文前,都有一些序言(題解)性質的文字,世稱「詩序」。而〈關雎〉原文前的這篇序言,篇幅最長,從〈關雎〉出發來闡述情感與詩歌、風俗與政教、禮樂與美德的序言,看起來也是一篇總序,歷史上又稱「詩大序」、「大序」、「毛詩序」,其餘各首詩前的序稱為「小序」。

這篇序的第一段,主要強調人的情感是「有諸內必形諸外」(《孟子.告子下》),強調喜怒哀樂必然通過「言→嗟嘆→詠歌→舞蹈」等感情逐漸濃烈的行為表現出來,此正應了《尚書.舜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和《禮記.樂記》「詩言志,歌詠聲,舞動容,三者本乎人心」的基本道理。

《毛詩序》這篇序言,是反映儒家詩教、樂教思想的重要文獻,是中國古代以道德教化論詩的重要綱領,可以和《禮記.樂記》結合起來閱讀和學習。


延伸閱讀:
教化與審美的混合體----《毛詩序》

毛詩序.jpg


毛詩序(詩大序)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然則
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繫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併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文章出處】
《詩經》
大序
原作者:不詳


詩經.png


註釋翻譯

(一)關雎序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國風)之始也,所以風(委婉諷勸)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百姓)焉,用之邦國焉。(編按:以上為〈關雎〉詩小序。以下起為詩大序)
譯文:
《關瞧》這首詩,是讚美后妃的品德的,它是《詩經·國風》的第一篇,君王用它來感化普天之下的臣民,端正夫婦的倫理關係。所以用它在鄉間合樂歌唱來教育百姓,用它在諸候宴會上合樂歌唱來教育臣子。《國風》的風,是諷諭的意思,是教育的意思;只要諷諭能打動人民,那麼教育就能感化人民。


(二)風教

風,風(委婉諷勸)也,教也。風(委婉諷勸)以動之,教以化之。
譯文:
《關雎》這首詩,詠嘆的是后妃之德,為十五《國風》的開篇,是有關勸告天下之民端正男女之事。因此用之於人民,用之於國家,以供勸告教化之用。風,就是「諷」,就是「教」。「諷」是委婉勸告以打動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三)詩言志

詩者,志(情感)之所之(到達)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譯文:
詩,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裡是「志」,發出來成為優美的言語就是「詩」。情感鼓盪在人心中,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嗟嘆來表達;如果嗟嘆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歌唱來表達;如果歌唱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來表達。


(四)治世之音、亂世之音、亡國之音

情發於聲(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聲成文,謂之音(絲、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種樂器的奏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譯文:
情感通過宮商之聲表達出來,聲聲相應而成韻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靜而愉悅,它所反映的社會政治也平和;亂世之音怨恨而憤怒,它所反映的社會政治也乖戾;亡國之音哀婉而憂思,它所反映的民風民俗也困苦。


(五)詩之功能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織豎絲為經,織橫絲為緯,引申為治理)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譯文:
所以要端正得失、驚動天地、感動鬼神,詩歌是最貼近不過得了。先王就是用它來治理夫婦、成就孝敬、敦厚人倫、純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風易俗的。


(五)詩六義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譯文:
所以《詩經》有「六義」,一叫「風」,二叫「賦」,三叫「比」,四叫「興」,五叫「雅」,六叫「頌」。


(六)風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以詩歌委婉批評勸告,與今日諷刺有別)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諸侯封地稱國)異政,家(大夫封地稱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國之史官)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
譯文:
上則人君以「風」來教化臣民,下則臣民以「風」來勸告人君,通過詩文來含蓄而溫婉地批評和勸諫,從而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所以叫「風」。待到王道衰微、禮義荒廢、政教散失以及國家的政治和習俗相異有別時,於是失去《風》《雅》之正的詩歌就出現了。采詩的國之史官是明曉於人君之善惡得失,詩人傷懷於人倫的廢棄,哀嘆於法政的苛刻,作詩來吟詠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諷喻、勸戒人君,這是通達於世事的變遷和感懷於舊時的風俗。所以「變風」之詩是發乎人的情性而又合於人之禮義的。發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禮義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國之政事都寄託於一人之心,這樣作的詩就叫「風」。


(七)雅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譯文:
說天下之政事而觀察發現四方之習俗,這樣作的詩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說王道政治的興衰變廢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


(八)頌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容貌、樣態),以其成功(各得其所)告於神明者也。
譯文:「頌」,是比擬和讚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間萬物群生的各得其所來虔敬地告訴神明。

(九)四始

是謂四始,詩之至(極致)也。
譯文:
風、小雅、大雅、頌,叫做「四始」,《詩》的義理全都在這些四類裡面了。


(十)周南、召南

然則
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繫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端正其初始)之道,王化(王者教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衷」之誤)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譯文:
既然這樣,〈關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風,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佈於南方的意思。而〈鵲巢〉至〈騶虞〉等篇的美德,是諸侯之風,是先王用以教導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叫《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所以〈關睢〉的意思是樂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憂慮君子進舉賢德而不要一味沉溺於美色。留戀窈窕之女而思慕賢德之才,這樣無傷於善道,就是《關睢》之篇的要義。


(十一)補充(編按:以下文字為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補充)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併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詩經.jpg


【文章出處】
《互動百科》
《毛詩序》 原文及譯註
(編按:標題為編者另加,內容已做調整修改)

網址:
http://www.baike.com/0a1bca00b82148ccb6b8e9c8c63a790c.html
原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