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之死.png
上圖:蘇格拉底之死

十本經典書單怎麼開?台灣的學生讀不懂、老師不會教,看看瑞士的教育這樣做

這陣子,在網路上看到關於台灣高中經典書單太難的討論,我的想法完全不一樣。

我個人認為,這一本書單對台灣高中生並不難,並且,我還認為這一張書單的問題在於,不應該摘錄選讀,應該完全放手讓高中生自己去讀全本。你沒看錯。全本。


應該是全部,完整的經典作品,而不是經過師長教授,他們意志認知篩選過的片面作品。

我更認為,真正的問題不是台灣的學生讀不懂,而是台灣的老師不會教。台灣的老師不會教經典。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來講。

首先,不懂信心。不懂放手。

台灣的大人對我們的學生一向沒有信心。我們常常說教育要解放要有創意,但是一旦要放手讓學生自行思考創造,又開始擔心這個讀得懂嗎那個你又懂得X。語文教育到了高中階段,明明已經可以開始思考建構了,還在考注釋考選擇。

之前我說過,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現在台灣高中生在學校坐著聽講,聽老師解釋這個那個,回家死記這個那個,其實這些那個這個,以後在網路上一估狗就可以通通查得到,根本不需要現在浪費學生青春寶貴光陰,當未來一下子就可以被電腦取代的知識奴工。

此外,真正的經典,誰敢說他自己又看得懂?

不管你多大的年紀,哪一個生命階段,經典都能讓人品味再三,反覆思考,永遠沒有讀懂的時刻。經典的閱讀價值就在於此,它能夠引導我們讀者,去細細品味每一個生命理解的階段與摸索的過程,而並不是要求我們認識一個固定的答案並去信仰它一輩子,不,絕對不是。

再說一遍,經典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此:它們讓我們永遠讀不懂;讓我們慢慢在時間裡體會自己的不完整,並向生命前方的微光摸索,漸次趨進。

其次,台灣的老師不會教的關鍵在於,錯把人文理論跟人文科教學弄混。

人文理論重視的是自己個人搞研究專業,是一個追求專精創見的領域,發生在大學;而人文科目的教學,重視的是實務,是有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計畫的,發生在中學。

在歐洲,大學文學院的開課,跟開設在師範學院與教育研究所的語文科目教育學程,是完全不同的領域。但在台灣,一向重視理論與大學文憑,輕視實用與中學教育,教授對大學生的理解與觀點,往往就這樣決定中學一線教育的生死,但這在歐洲,卻是分工極其清楚。

人文理論跟人文教學的分別在哪?

我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干貝是上等經典食材。在高檔法國餐廳,來一道乾煎干貝佐白酒,蘆筍與醬汁視覺上如何搭配擺盤,都是廚師的頂尖追求。這就是人文理論的方法。

在台灣教育界也最習慣這種:追求頂尖,追求完美,追求高級,追求名聲,追求表面。但是人文教學卻不是這樣的。

人文科目的教學,講白了就是在學校餐廳做大鍋飯,要確保營養均衡定時出餐又不要天天重複免得被學生家長罵死,得好好費心思編寫菜單:今天做海鮮干貝粥,下星期再做干貝義大利麵,再來下下星期換作干貝炒芹菜配白飯。

人文科教學就是這樣,不是說台灣學生已經習於腦袋吃乖乖就不能再給他換吃上等干貝,而是得注重實務與方法。

我在歐洲人文理論研究跟人文科教學都打滾過,(就是一個從高級餐廳到校園廚房都跑過龍套的概念)。老師這個職業,本身就是一個永遠的學生。

再來談談「書單」好了

我說那一份高中經典書單不難,只是單純就選書本身的微觀觀點來說的,但是就整個教育政策和施行的大面向,比如牽涉的學校,家長等等巨觀面向,這一份高中書單其實相當草率,甚至我不得不說,連出現的時點,都相當突兀並且留下許多疑問,並沒有獲得足夠的討論。

先為我這樣直率批評感到抱歉,我也理解製作那一份書單一定經歷過團隊的用心,在此並非全然否定,但是本身親自參與過中文科是否在瑞士公立高中施行的準備提案,經過了漫長五年之久,再回頭看台灣的許多教育試辦,就會感到非常葡式蛋塔:「總是一陣一陣趕流行,看到國外什麼好的就現學現賣再說,卻忽略了實驗與討論的過程。

就先分享我在瑞士參與公立高中中文課試辦計畫的觀察吧,在瑞士,你要在公立高中施行一個新的東西,你必須:

1. 找實驗的小白鼠

因為公立高中要試辦新課程,勢必影響到廣大升學群眾。升入大學的成績是最敏感的,所以經不起任何大範圍突然的嘗試。也因此,必須先找出一小撮學生家長願意參與實驗計畫,為期三年,也就是一屆,而這三年之間要做追蹤實驗心得報告,以供日後高中入大學會考理事會公投決定是否通過放行新課程。

(通常是一個學校一個實驗班十來人,如果有其他學校願意參與的話也歡迎,但是因為瑞士極其謹慎保守怕被家長學生懷恨一生加上預算經費有限等等顧慮因素,所以通常校方領導不輕易參與實驗)

當年我們小老鼠找到是找到了,結果校長眉頭一皺,說實驗一屆夠嗎?要不要來實驗個兩三屆才能夠取信於人?聽得我們這一些參與實驗計畫的老師們心都涼了。在瑞士,一個教育新的試驗,沒有個一年半載的討論等待是不可能的。

2. 解決師資問題,不要讓參與新課程的老師當顏回有餓死之虞

在台灣教育界,老師拿錢似乎是最敏感的話題。似乎台灣老師最好都喝露水走路飄仙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方為人間上師。但是在瑞士談新的課程,就是這樣「俗氣」,我們憂慮籌備多時,最痛苦的就是錢錢錢。

新老師哪裡找?怎麼認證合格專業師資?新老師的薪水怎麼算?他們的課時足夠讓他們在瑞士買得起保險租得了房子嗎?沒錯我們最頭痛的就是這個,新課程可以養得起新老師嗎?

很多瑞士中文系的學生告訴我們,他們不敢花太多人生的賭注在我們新課程上,因為萬一花錢去報師資班,結果中文課遲遲未定,害他們到處兼職無法為生怎麼辦?而我們憑什麼要求年輕人花了一輩子學一個專業結果不能保證他們能以新課程養家糊口呢?

瑞士教育界擔心得很實際,保險房租,專業人士是否花了時間去學一個文憑,但是日後收入竟不成比例?但台灣,好像都不會擔憂這個,「師德」兩字就可以輕鬆打發別人的一生。

同樣的,在台灣,我們都很能理解哲學課和人文經典書單的重要性,但是光是前面兩大問題就已經足夠可以讓我們思考討論許久。坦白說,書單選什麼書?難不難?真的不是現在最重要的問題。

我們其實要決定的,只是哲學課要不要上,誰可以去上?養得起師資嗎?如此而已,就像地基都還沒打,我們不需要開始討論陽臺欄杆顏色好看不好看。

書單是這樣,在瑞士,把書單的權力下放到各州各校各科的教學研究會,讓他們自行根據自己的實務經驗還有情況去決定要用什麼教材,聯邦最高公立高中升大學會考理事會只會很廣泛地說要教哲學,啟發思想云云等等這種實際上不管事情交給下面專業的自己去做而已,對於一線專業老師,瑞士是非常給予高度信任和自由的。

我寫這一篇文章並不是要說瑞士對新課程的作法完全是對的,坦白說,我一直很受不了瑞士教育行政的慢吞吞,做一個決定,五年,十年…說等到頭髮都白了都不誇張。

對我來說,我會認為學習外語這樣好的東西,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去實驗去解決呢?我問過很多瑞士教育界的朋友同事,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因為教育是最容易招人罵的,最容易誤人一生的,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否則,不是耽誤學生一生,就是耽誤老師一生。而沒有一個人是活該倒楣應該浪費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去奉獻的。

所以我看到台灣的書單這樣先行出世,竟早在哲學課與哲學師資培育管道確立之前,坦白說,我還真有那麼一點擔心。

沒有口號,只有人生。

哲學.png

【文章出處】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十本經典書單怎麼開?台灣的學生讀不懂、老師不會教,看看瑞士的教育這樣做〉
(轉載自蔣竹山臉書)
2016-03-18
網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3871
作者:蔣竹山
【作者簡介】
蔣竹山,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兼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明清醫療文化史、當代西方史學理論、新文化史、全球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